你认为你的子女了解你吗
子女对你不理解,你应该告诉他们吗?
我觉得子女对你不理解的话一定要告诉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最亲的人,如果子女对我们有误会的话,那肯定会影响他们对我们之间的感情。有时候不要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小孩子,其实他们什么都懂的,所以有些事情可以和自己的子女说,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表达给他们。这样的话,即使是他们之后遇到问题了,也不会太往心里去的。其实现在有很多家庭争吵,都是子女对自己的父母不理解,因为有些事情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有一些痛苦不应该告诉他们,因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他们不说一些情况,才导致子女对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的。等到他们之后再了解真正情况,后悔就来不及了。
孩子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都不希望他们受伤。有的时候孩子的做法我们也会不理解,我们也会希望他告诉我们是什么情况。有时候父母做事情的方式和孩子做事情的方式是一致的。如果孩子对我们有秘密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难过,他因为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和自己袒露事实。所以相对的我们也要做到有事情和他们说。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事情和孩子说了,孩子马上就能理解,而且反过来还会安慰我们自己。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和孩子说过一些话之后他们还能温暖我们。
我们能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他们可能很快就会长大了,等我们再讲就和他们说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不愿意和我们聊天了。不要错过这个最佳的时期,因为到最后他们都会嫁人,也会娶妻生子,再希望他们在身边儿的时候就难了。
关于孩子教育,你有哪些心得?
、孩子小的时候,不要和孩子做朋友。小孩是要大人教的,你小的时候不教他,要跟他做朋友,那小孩会怎么做呢?首先,小孩不会迁就你,因为他没有你的本事,他不了解你,结果只有你迁就他,那就变成你溺爱、宠爱、讨好他了。
所以,教育孩子要从小的时候就要把他收紧,等到他长大懂事以后,再慢慢放松,放手让他去自立,这样他才不会出差错。
如果要跟孩子做朋友,可以等他结婚了,生了孩子之后再去阶段性地调整。但是在他还没结婚以前,就要他好好地把你当成爸爸。
2、子女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父母的财产。
父母把子女生下来,但是所有权还是子女自己的,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你生命的延续。因为父母和子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是两个不同的灵魂在对话,而所谓延续指的却是同一个人继续在人世间跑。
每个子女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父母的财产,子女生下来,父母就有教养的责任,而不是权利!
3、教育孩子,要先教孩子把人做好。
父母教育小孩,首先要把小孩教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但是小孩并不懂怎么做人,作为父母最要紧的就是教育小孩做人,而不是学英语、学画画。
教育孩子基本的礼貌、彼此的关心、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做好,这些做人的基本内涵,才是父母首要的责任!
4、不要把自己的理想灌注在子女的身上。
父母可以提供一个方向给孩子做参考,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不能强制孩子,因为连你自己都做不到,你凭什么来强制孩子?
作为父母可以要求孩子,但是不要过分,你不能说子女非达到要求不可!
5、教育孩子,要使他自动。
教育孩子,父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如果你的子女认为“我的父母要我这样做,我不能让他们没有面子”,他没有感觉你压迫他的话,你就是成功的;如果他认为“真倒霉,你自己做不到就叫他做”,那就失败了。
教育孩子成功的关键主要看你是用压迫的,还是用自动的!
6、要懂得交叉教育,互相打圆场
爸爸替妈妈打圆场,妈妈替爸爸打圆场,这样不仅是帮对方,而且也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等于是表现了你对另一半的体贴之意。
比如,爸爸教训了孩子,妈妈可以替爸爸讲些好话,让孩子明白爸爸生气的初衷,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懂。
因此,父母间要有很好的配合,就像唱戏,如果大家都唱武戏,那打到最后就打到台外去了,得有人唱文的、有人唱武的,它就好看。
7、对孩子要“善门难开”,任何事情不要答应子女太快
父母可以培养、鼓励孩子心中有善心,但是要把“打开善门”这件事情做得很有技巧。因为善能结善果,善也可能结恶果,你用错了就会结恶果。
就像好心为什么不一定都是好报,因为有时候我们以为是善心,结果是恶果。
父母对于子女“善门难开”,并不是说不开,而是不要随便地开。要很仔细地、很小心地,该开多大开多大,不要把小孩的胃口弄大了,不然以后他一辈子痛苦。因为人的欲望越来越高,父母关把不紧的话,你这次一答应,这个门已经打开了,下一次你就挡不住了。
8、不要给予孩子太富裕的生活
父母给孩子太富裕的生活,对小孩以后自谋生活有阻碍。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某一种花费,那就没办法节省。
我们教育孩子不要物质生活上一路往上升,钱很可贵,但要花在适当的方向上,与其在生活上让孩子更享受,不如给他教育费用。
9、不要把自己的荣耀建立在小孩的教养上面,这是很不好的行为。
你认为是父母亲亲还是孩子亲?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亲人,其中还有少部分的至亲,而这些至亲,非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莫属了。这些人,跟自己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也就是血脉相连。如果非要分个亲疏远近的话,就得从头说起了。首先先说结论,若按血缘关系来讲,这个世界上跟你最亲的人,不是子女,而是父母。主要是因为,一个人体内的46条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同理,你的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可见,与你最亲的是父母,而与你的孩子最亲的则是你和你的丈夫(妻子),也就是孩子的父母。
这么说可能有点绕,但大家静下来慢慢捋一捋就能想明白了,事实的确是如此!这样,第一顺位就定下来了,那么,一个人除了自己的父母,还和谁最亲呢?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是自己的骨肉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估计很多人都想错了。大家可能会觉得,除了父母,自然就是子女更亲近了,答案恰恰不是,而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可能有人会说,那那些不和睦的兄弟姐妹呢?都老死不相往来了,还亲近个什么劲啊?也就小时候一起长大,一起玩玩而已,长大了感情就断了啊!
可是你要知道,这种感情是从你一出生的时候就存在了的,从出生到离世,能一直跟你保持血缘关系的也只有这些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了,而孩子,是你成家之后才有的,你成家前的人生,孩子不曾参与。
除开这些相处不好的兄弟姐妹,还有那些感情深的呢?或许当你们成年之后,就各自成家立业了,相聚的时间也不多,顶多逢年过节的时候聚一聚。可回头想一想,虽然不常见,感情、血缘却是一直存在的,只要你有需要,他们就会过来给予帮助,这就是你们之间专属的感情。
再说说子女和你之间的关系。对于父母来说,子女不仅和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也有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孩子小时候靠家长养育、教育,等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孩子也必须赡养父母,这是法律规定的,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另一个连接纽带。从这方面来说,子女和父母是很亲近的。
总之,不管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都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很重要的人,自己都应该好好对待他们,因为,他们不仅是你的亲人,还是你的至亲!关键时刻,也只有这些人能不计一切的帮你、助你,难道你不该珍惜并回报他们的一番深情厚谊吗?
你的孩子凭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写过的一首诗中。或许看过原文,你就会有所体会。“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孩子凭你而来,却不属于你,我们喜欢用自己的观念去规划孩子的人生。然而孩子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你没法预测。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
我们干涉孩子的生活,就像父母当初帮我们规划生活一样,读好高中,上好大学,有好工作。
为什么大量的家庭教育,都在不断的重演?
可能你父母的教育有诸多的不适应,并造成你内心的诸多痛苦,长大后事业也许也没有那么顺利,然而你利用同样的一套教育方法,对待你的子女,并且期望在他们身上能够出现奇迹,变得跟你不同。
为什么我们用同一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并且觉得它是对的?会有效果呢?因为每个成年人都会反思现在会不成功、不完美。因为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他们让我好好学习是对的,但是我没有听。然后我们得出结论:让我们的孩子听我们的话,好好学习。有的家庭却陷入一个循环:父母的话->我不听->不成功->我的话我的孩子不听。。。
那这问题出在哪,我们的反思往往停留在浅表的层面,只是觉得没有听父母的话才造成今天,那你有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什么当初你不听父母的话呢?或者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呢?
更深入的问题是:家庭教养的方式问题。
聊一本需要家长有勇气才能学得会的书。《不管教的勇气》,书中提到不表扬,不批评你的孩子。只需要爱他,尊重他,然后等待他。如果你的反应是不可能!相信你现在陷于教养孩子的疲惫中,并且需要一种新的教养方式。先别排斥,且看看人家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为什么批评、表扬、唠叨无效。又要如何做?
1、批评带来的问题,孩子不做作业,父母批评得很狠,这件事触发了父母的痛,当初你因为学习不好,而倍受痛苦的情境,不断的被孩子钩起,你担心孩子不做功课会落后,接连的一连串痛苦事会发生。而你的孩子呢,这只能不断降低他的自尊感,并短暂屈服于你的权威。特别当他好的部分都被你忽视了,而他做得不好的事,你就一直批评他。那么他为了寻求你的关注,就会不断的犯错。因为每一个小孩子从小到大都在努力寻求一件事,那就是父母对他的关注。父母关注的只是他犯的错,那么他只能不断的通过犯错来获得关注。
2、表扬带来的问题,经常利用表扬来作为管教的手段,会造成如果没有表扬的事没有动力去做,不是发自内驱动在去做一件事,长大后觉得很多事是无趣的,因为没有人在意他所做的这件事。
不表扬,那做对了事怎么办,不应该让他认识到这事对的吗?作者认为,你的孩子做对了一件事,那么你就感谢他,比如感谢他不吵不闹,让你有一个自己的时间。因为感谢代表你们是平等的,会增加孩子的价值感,就像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会感谢你一样,价值感会提升你孩子的自尊,让你的孩子更有自制力和勇气去面对生活。
“一个孩子终身所追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归属感,一个叫作价值感”。爱能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感谢给他带来价值感。
只需要爱他,尊重他,然后等待他。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玩游戏不去读书,而你不能去说他,给他爱,尊重他,然后等待他,当然你可以表达对这种行为出你的感受:我很担心你一直玩游戏会影响到你的学业。就这么一件小事,有多少家长有勇气这样去做呢?
这是一本需要勇气才能去实践的书,如何教育孩子的过程,又何时不需要我们鼓励勇气去尝试呢?
自己深有体会的一件事是:对于前程的路怎么走,自己有段迷茫的时间,不知道做什么,迷茫,在家了待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没有责备,也没有催促找个工作,成天唠叨。只是每天跟往常一般,给于我关心。我知道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等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会轻易放弃自己生活的意义。你都有觉悟的一天,你的孩子也会有,你要做的只是爱他,尊重他,然后等待他。
如果做一个天天想掌控成年子女行为父母,子女可能不跟你计较吗,不计较不会有什么心理疾病?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灾难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孝顺、听话被视为子女优秀的品质和「孝道」的体现。听从父母的要求,是理所当然;不听话则是「忤逆」的表现。
有的父母常会说:“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嘛?”,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操控等同。
我们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可遗憾的是,他们只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前段日子,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事件,女儿因为起晚了,做了核酸才回家开始学习,推开孩子房间,看到孩子还在看手机,妈妈生气的训斥了女儿,孩子说是在给老师回微信,妈妈不听孩子的辩解一气之下把手机摔了,并打电话告知了孩子的父亲,孩子这时情绪激动说母亲不信任她,每次就会告状联合父亲一起来训斥她。母女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不欢而散。
从整个事件可以看出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父母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处理事情的方式不成熟,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觉得家是个让人感到压抑的地方,会使他们的情绪更加不稳定。一旦家里出现了这种情况,孩子即使再努力学习,成绩也是差强人意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好心提醒孩子,孩子却生气的情况。这时候我们需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不要过度提醒和关心孩子,避免让善意的举动成为了对孩子的“枷锁”。
01
过度的关心是控制欲
不可否认,养娃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为人父母,难免小心谨慎、手忙脚乱。
可如果大人不能掌握度,过分“关心”,就会变成:
大人焦虑孩子焦虑大人更放不下大人的焦虑飙升激发更强的控制欲,层层递进,导致恶性循环。
有些控制欲微小到我们都察觉不到,比如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几点起床,认为孩子应该选几个兴趣班才行,甚至认为孩子饮食得每天怎么吃、吃多少才健康······
控制欲一旦过强就会令人反感,控制欲强的父母,常有以下8种表现:
1、 总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通过贬低、打压孩子,逼迫孩子“臣服”自己。
2、经常让孩子有内疚感:夸大事实,只为自己着想,过分强调付出。
3、让孩子过分依赖:让孩子每件事都和自己有关,过分插手孩子生活。
4、设定不现实的期望值:整天只想着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5、用严酷的惩罚胁迫孩子:不给孩子试错和表达自我的机会。
6、当作战利品:把孩子作为一个对外炫耀的工具,标示自己教育的成功。
7、对孩子进行情感操纵:情绪“喜怒无常”,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达不到引起父母不开心。
8、不尊重孩子的边界:随意进入孩子房间,随时随地侵入孩子生活。
其实这些打着“爱”的名义,事无巨细的关心、规划着孩子的一切,却只是为了不让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
02
过强的控制欲
影响孩子的一生
1、养成讨好型人格
控制欲过强,孩子就容易被培养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的一切围着父母的需求转,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自我,且一旦没有做到,父母就会指责、批评,甚至通过言语让孩子自己感到内疚。
慢慢地,孩子就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做事胆怯畏缩,觉得只有讨好父母才能好过,而将来就是讨好所有的人。
2、固执敏感,逆反心严重
任谁也不喜欢一直被掌控,情绪自然难以控制,而如果被管控得太狠,孩子也会变得敏感、固执。
随着孩子长大,有了反抗的能力,藏在心底的逆反心理也会被渐渐放大,所有的委屈、愤怒会统统都爆发出来,跟父母之间的“战争”,才算正式开启。
3、没有担当,缺乏责任心
如果凡事都有父母善后了,那还需要孩子做什么呢?充其量就是听话的机器,父母怎么说就怎么做。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担当,习惯性地推卸责任,把所有的一切都怪在他人身上,做任何事也都是敷衍了事的态度。
03
家长可以这么做
1、 “佛”一点
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会让父母变得焦虑,而焦虑是控制欲的开始,也会如上文所说陷入恶性循环。所以,与其无效焦虑,不如将心态变得“佛”一点。
当然,也不是毫无目标,或放任不管,而是顺应并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理解和接纳孩子本身,做一个孩子成长的陪伴者、支持者。
而少了压迫感,多了自主感的孩子,自然而然地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做自己喜欢喜欢的事情,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2、 “懒”一点
很多时候,我们常说,父母不是不操心,而是太操心,乐此不疲地包办孩子的一切。但是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失去自理和生存能力,甚至失去自我。
。
3、做自己
如果父母为了孩子放弃自我,那必然会下意识地控制孩子,试图在孩子身上找回这部分的“自我”。
所以,父母应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整日围着孩子转,可以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同时,也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上一篇:摆脱多年帕金森困扰,用这一招就够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