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安 全感和幸福感。出自哪里

2025-01-16 12:55:34 来源 : 网络 作者 : 听雨楼

读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读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
一、教师的责任:
1、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肖川)读着这些话,恍若在懵懂中被人狠狠地敲了一下:教师可不能随意而为!教师责任重大!
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模仿”在小学生身上是最容易发生的事,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或她们)对教师的崇拜程度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师说的话是“圣旨”,老师写的字是“版本”,老师的待人态度和原则是“榜样”,教师犹如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映射出孩子们的影子,所以“教育”出怎样的孩子全在于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引领着学生的成长。
这就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出了要求,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慎重再慎重,因为你的一切就是学生学习的蓝本,不仅是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正如肖川教授说的那样:是用轻蔑、无情打击和严厉惩罚摧毁他的自尊心、泯灭他的自信心,还是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和发现的快乐?
而作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肖川)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如何引领好学生的健康成长。
2、让学生享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幸福和悲伤、痛苦、失落一样,只是我们诸多生命体验的一种。有的幸福来源于别人给予你的;有的幸福是你给予自己的;有的幸福来源于你给予别人的。那么,学生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学生的幸福有来自同伴的帮助,有来自自身的成功,也有来自助人的快乐,但最大的幸福还是来自老师的赞誉。一声轻轻地问候,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那声音将挥之不去;一下温柔的抚摸,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温情,那余温将久久停留;一次真心的握手,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力量,那热力将传遍全身;一片热烈的掌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赞赏,那笑脸将溢满心间;一次促膝的长谈,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情,那话语将永留心底……这一切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当学生觉得幸福时,就会觉得快乐,而“快乐是心灵的阳光。”(肖川)假如学生的心中充满了阳光,他们就会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有可能内心变得阴暗,就可能对人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就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是穷凶极恶之徒。”(肖川)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二就是如何给予学生幸福,让学生享受这份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成长、成功、成人。’学校不同于军营,更不同于监狱,也不同于医院,要让学生在这里感受到最美好的东西,给他们欣赏与鼓励、宽容与信任。”(肖川)
3、为家校沟通尽力
“在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努力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表达对孩子的期许——既不过高,从而构成对孩子的压力,也不过低,从而致使孩子的成长动力不足;如何带给孩子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经验;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等等,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极其必要。”(肖川的《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从教授的话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实我们也知道孩子很多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而在学校我们可以让他(或她)明理,但真正落实还需要校内外的协调一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很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学习或行为),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为培育孩子共同承担起责任。当然,也碰到过一些不合作的家长,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 “我把孩子交给你,就应该由你来教育他”,“我们大人都很忙的,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假如在几经努力下还是不能扭转他的看法的话,我也就只能尽自己的本分了。
当我读完《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后,最后一句话“培养学生学业求助的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切实地负起责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肖川)让我再次领悟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说教师的责任之三是如何让所有家长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
二、教师的素质:
1、三个层面的素质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其中文化底蕴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因为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换言之,才能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生长的土壤,否则只是简单地从外界接受的一些东西,就会成为外在的、皮毛的东西。”(肖川)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鲜血液,才能跟上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才不至于落伍,不至于被学生所淘汰。
2、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育无疑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肖川)在我们的家长中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老师总是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原本人都有喜好,偏爱好学生也很正常啊,谁不喜欢好的事物呢?又如肖川教授所言:“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这说明我们教师并不完美,也不是完人,只是在追求完美而已。
但是,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或成功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后进生),更应给予机会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老师的关爱之情。我想这也是老师的素质之一。
在肖川教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第一篇章《教育的方向》中,我读到了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我们的责任,读到了教师该拥有的素质,同时也读出教授对教师的理解,比如:“对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却关注不够。”“更多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使他们有职业的稳定感、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物消磨了高远的追求。”“只有教师本身有幸福感、有内在的尊严、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时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更好地投入工作。”(肖川)是啊,教师也是一个自然人,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心理,但理解是最大的内驱力,我想这也能成为教师的又一素质吧。

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发展---钱兰英

(转自钱兰英老师)
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孩子是自己的希望。尤其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孩子几乎成了整个家庭的希望,所以,父母一般总是会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需要,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以外,对他(或她,以下同)身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与爱等心理上的需要。对多数父母来说,孩子的物质需要是看得见的,也容易给予满足;而心理上的需要,则不易被发现,并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这方面的需要,因而不能常得到恰当的满足。
“人看极小,马看蹄爪”,“三岁看大,八岁看老”,这些俗语均为老百姓千百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指出了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尤其是学龄前这一段生活经验(通常称为早期生活经验)对其一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这一论点已被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和实践所证实。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并且终身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因此,早期生活经验的形成与内容,多半由家庭教养方式所决定。良好的家庭教养对亲子双方和整个社会都有很重大的意义。教养成功是对父母最大的奖赏和鼓励,也能大大增加父母的自我价值和生活满意度,深化父母之间的感情,使家庭的总体功能稳固、健全。对子女而言,良好的教养使他在个性、品德及行为诸方面健康成长,为他一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对社会而言,良好的家庭教养可以使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得以在亲子互动关系中很好地传递,这是任何家庭之外的力量所不可替代的。反之,如果子女教养存在重大困扰或发生严重紊乱,自然会直接危害两代人的身心健康,使家庭生活的质量下降,家庭的总体功能发生障碍,甚至导致家庭解体进而危及社会稳定。
在一次对240名初一学生进行的研究中,根据学习成绩和教师评价把学生分为差生组和优生组(各120名),调查两组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结果发现, 优等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偏向情感温暖和理解,容易使他们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学习习惯;差等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则偏向惩罚、否认、拒绝和过分干涉,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及自卑心理,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这是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习的影响。而从其他研究我们还发现,学习的成败与个人身心健康是互为因果的。另外,笔者在心理咨询的实践当中也曾多次接待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心理障碍的来访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问题,其所在的整个家庭都必须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身心健康和合格社会成员为目标的最主要的活动,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养方式,顾名思义包含有教育和养育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家庭中的教养,事实上是通过养而教的,即在养育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或者说养育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对年纪极小的孩子。养育方式的不同,将使婴幼儿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并纳入其个性的塑造之中。倘若孩子极小时形成的坏习惯没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纠正,由此产生的对其心理发展不利的个性特征将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作为父母,要在家庭当中施行成功的教养,必须要能与孩子有融洽的沟通。你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孩子一天一天长大,要从小到大始终能够进行良好的教养,自然就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尤其是情感发展特征。父母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懂得孩子的需要,懂得通过恰当地满足其不同的身心需要来塑造其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
一、0至6岁(儿童早期)
1、这一时期包括乳儿期、婴儿期和学前期。总的来说,一个孩子从出生到6岁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同时也是最糟糕的:天堂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以后的岁月中几乎再也体会不到;同时,无法言说的痛苦与绝望与这种幸福感和安全感交替出现,而这种交替又是难以预料的。在这段时间里,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来说,父母的重要性是无人可比的。有研究显示,在孩子6岁以前,父母亲同时离开孩子的时间一次如果超过3周、一年中累计如果超过2个月,就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严重威胁,致使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因为对任何一个孩子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比父母的“出席”更重要。因此,父母专注地、全心全意地进入你年幼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你才能够帮助幼儿尽可能地体会到一个安全而快乐的世界。而作为父母,能够给予一个幼小孩子的最容易也最有效的帮助就是爱。如果你能牢记关于6岁以下儿童情感生活的普遍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将非常有助于使你的爱获得最佳效果: 1、每个人一出生,就带有独特的性格,这是使他以独特的方式去行动和反应的天性。你应始终记着这样一个事实:即6岁以下的幼儿也是拥有他自己权利的个体,除了需要特别的照顾之外,你要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所采用的相同的方式来看待、维系你和你年幼孩子之间的关系。
2、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你的首要和最重要的责任是照管他,你要始终密切注意他的一切举动,了解他是否快乐,了解在什么时候该对他多加注意。这么做要比等到孩子出问题的时候再采用某种特殊的行为或做出某种特殊的反应重要得多。
3、不到6岁的孩子对父母非常依赖,因此他总是非常密切地注意着你,他对你会有什么感觉、如何行动和会作出什么反应是十分敏感的。他将受到你情绪和行为的影响,这是通常会被粗心的父母所忽略的。因此,在你年幼孩子在场的时候,你要特别注意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明智地应付各种不利的处境,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以说谎掩饰你的感情和行为,不要否认孩子所知道的事实。在孩子面前,诚实将使你们亲子双方获益。
二、6至13岁(儿童中期)
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PCGC)的儿童心理专家们将儿童从学龄前到学龄的转变阶段(小学阶段)比拟为进化中的两栖动物时代。那时候,动物第一次开始在陆地上生活,但同时还生活在水里。同样的,年龄在6~13岁的孩子正处于婴幼儿期和青春期之间具有某种特殊的权利的阶段。在婴幼儿期,孩子在生理和智力上发育还不完全,生活上完全依赖父母,而在青春期,孩子进入成熟过程以及对父母依赖的最后阶段。
对孩子来说,儿童中期是个特别辉煌的时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他第一次发现了亲属关系、友谊、教育和生活本身所有的精彩和奇迹。只是在这个时期也充满了各种对人有着威胁的新的责任与挑战,他现在被迫从事在儿童早期不需做的各种协调活动:在家里,他被期望能在有关家务、满足他人的需求、处理和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属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学校,要在各学科经常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在同龄群体(同学、玩伴等)中,为获得并保持自尊要学会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社交关系。
为确保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健康发展,你必须记住以下几个基本事实:
1、在儿童中期的孩子很大程度上都在致力于发展语言沟通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又会被用来巩固亲子关系。因此,必须保持父母和孩子间有效的、不间断的对话。无论何时,你的孩子向你倾诉时,你都要做个积极的听众,而且只要可能,不要对他所说的给予任何评价。孩子与你的交谈可以帮助他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感,藉着这种经历,他就能全面和积极地看待一切。
2、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即使这样会使他冒一定的风险。因此,如果你想真正保护你的孩子,使他在生理、情感、社交等方面不受到伤害,就必须给他一定程度的自由,让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从错误和不幸中吸取教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但只要你更加仔细、谨慎地观察你的孩子,同时积极地丰富自己的育儿经验,就可以更加有把握地判断在不同情况下该给孩子多少自由。
3、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渴望赞扬和支持。然而由于孩子的经验是那么不足,他们常常在学校、朋友、家务等方面出现错误或者过失,难免会由此经常遭到老师、家长、同学、玩伴的批评。这种批评所带来的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阻碍作用,恐怕只有真诚的赞扬和衷心的支持才能抵消。孩子必须确信这样一个事实,当他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在他身边,否则他将没有安全感和感到被忽略或被拒绝。
三、13至20岁(青春期)
这个在西方被称为teenager 的时期,孩子的发展过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青春期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转变过程,说明青少年还没有固定的性格和身份,正处于过渡和不稳定的阶段,他部分是孩子,部分是成人,部分又介于两者之间。
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矛盾是青少年在情感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一方面,青少年开始热衷于自己的思想,总是渴望不再受父母的控制,希望能获得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想要并且需要父母如同以前一样爱他们。事实上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自己似乎不再天真可爱、弱小和无助,不再因此引起别人的关注、疼爱。所有的父母也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喜欢父母用过去表达爱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不喜欢父母把他当作“婴儿来看待”。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结果都是令人遗憾的。很多父母对自己十几岁的孩子表达关爱时,不再使用任何直接的方式,而这只能使孩子感到没人喜欢他。
青春期的另一个主要矛盾是,在青少年的头脑中,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非常激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内心似乎有两种势均力敌的力量纠缠在一起,并控制他的所有言行举止,但任何一种力量都没能一直占据决定性地位,这两种力量既有序又混乱。在“有序”时,孩子极为关注事情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他会对社会和家庭的基本运作等问题进行坚持不懈的探讨、争论。这时他言行表达清晰,富于理性,这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显得成熟和理智。而在“混乱”时,他则倾向于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感受一下将要步入的成年生活,检验由此带来的快乐和痛苦,倾向于漠视理智、规则和责任。
青春期的第三个主要矛盾是,青少年从不成熟的儿童走向逐渐成熟的成人的速度是不定的。这种不定性表现在不同孩子之间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不同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同步的。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发展非常快,在步入青春期不久,多数孩子就开始模仿成人的着装及行为,并且开始积极地投入爱情和性方面的活动,积极地表达他们的独立性。而在其他一些方面,如今的孩子却一直在推迟其青春期的结束,表现为在生活、经济上依然大部分依赖父母,直至拥有了有保障的工作甚至建立自己的新家庭,而在情感上的依赖则更持久。
如果你能记住以下几点,将有助于帮助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克服以上所说的矛盾与冲突:
1、要充分意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将面临更多情感上的困难,你和孩子都应该接受这一现实。随着生理和社会角色的急剧变化,你原本十分“正常”的孩子步入骚动的青春期后可能会有一些令你无法接受的变化,他开始做一些让你担忧、愧疚、恐惧或气愤的事情,比方说大部分时间一个人沉默地呆在家里又不告诉你为了什么,对成年人开始不信任和不尊重,隐瞒自己的行为和去处,公然藐视家庭内外的规则和礼仪标准,偷东西,拒绝和家人共同外出,逃学、离家出走,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参与性行为等。因此,当你的孩子将步入青春期时,你就要事先对处理这一大堆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当事情到来时,要想维持你作为父母的权威和保持清醒、镇定,关键在于你要从合适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面临的每个困境。只要可能,请接受你所能接受的,这对你自己、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经过有事实根据判断后认为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戒。
2、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感起伏和转变,他意识到只有靠父母,才能保持情感上的平静、稳定和坚强,尽管他在表面上也许会否认这点。孩子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成人尤其父母是如何在顺境和逆境中保持坚强和情感上的平衡。因此,父母应尽可能使教养孩子的模式保持平静、连续,尤其在面临亲子冲突的困境时不能让谈话式的协商蜕化为激烈的争论甚至争吵,更要小心不能把你个人的焦虑和挫折感借此发泄在孩子身上。
3、十几岁孩子的父母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因不愿放弃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而感到痛苦。你害怕如果没有你的支持和控制,孩子就可能无法正常生活,你还担心会因此而失去你的孩子。你要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能否获得健康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有赖于你对自己权威的逐渐放弃。在此过程,你不仅不会失去孩子,还能使孩子变得更成熟。你要充分意识到这些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民主的教养模式。请和你的孩子适当分享新的、更具成人取向的兴趣和活动,允许他以一种不同以往的、较少孩子气的方式和你及家人交往……你和孩子应共同努力,建立一种更成熟且相互独立的亲子关系。
4、尽管你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需要也应该摆脱父母的直接监督和控制,从而获得更多的独立性,但他不会因为长大了就不再需要你的爱、关注和尊重。
以上是有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在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时需要记住的一些基本事实。阶段的划分年龄并不是固定的,在孩子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作为父母,你要密切注意自己孩子的特点,了解他情感和行为的具体内容,作为施行具体教养的依据。下面的小测验可以帮助作为与孩子加强沟通的一个辅助手段,建设你和你的丈夫(妻子)分别回答以下50个问题。
测验题目: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1. 你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小伙伴或同学)是谁?
2.你孩子最喜爱的老师是谁?
3.你孩子最崇拜什么样的人?
4.你孩子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5.除家里人以外,什么人对你孩子影响最大?
6.你孩子最喜欢哪一位亲戚?
7.你孩子最喜欢哪门课程?最不喜欢哪门课程?
8.你孩子的收藏物中他(她)认为什么东西最珍贵?
9.你孩子最害怕什么?
10.你孩子最烦恼的事是什么?
11.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撒谎?
12.你孩子最爱看什么电视节目?
13.你孩子爱看什么电影?
14.你孩子最喜欢什么娱乐活动?
15.你孩子爱好哪些体育项目?
16.你孩子爱听哪些音乐、歌曲?
17.你孩子最愿意到哪儿去玩?
18.你孩子最喜欢哪一类课外读物?
19.你孩子最近在看哪一本课外书?
20.你孩子最喜欢什么颜色?
21.你孩子最喜欢什么花朵(植物)?最喜欢什么动物?
22.假如让你孩子任意挑选世界上的东西,他(她)会挑什么?(只能挑一样)
23.就你孩子的年龄来说,他(她)是否感到自己太大或太小?
24.在学校里,你孩子是否感到自己被其他孩子所喜欢?
25.你孩子常在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
26.你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
27.你孩子对社会上哪种职业最尊重?
28.你孩子最看不起哪种社会职业?
29.你孩子对家里什么事最不满?
30.什么事情最易使你孩子生气?
31.什么事情最使你孩子感到尴尬?
32.在什么时候你孩子容易和父母对立?
33.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听父母的话?
34.去年一年,你孩子对什么事最感失望?
35.去年一年,你孩子对什么事最感到高兴?
36.你孩子希望星期天怎样度过?
37.假期内,你孩子常爱做些什么?
38.家庭喜庆的日子中,你孩子最喜欢哪一天?
39.你孩子对自己做的什么事最自豪?
40.你孩子最懊丧自己做过的什么事?
41.你孩子最不爱做什么家务?
42.你孩子对什么事情能百做不厌?
43.你孩子在学校里有绰号吗?怎么会有这个绰号?
44.老师认为你孩子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45.你认为你孩子性格中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46.什么事情是你孩子最不屑一顾的?
47.你送给他的礼物中,你孩子最珍爱什么?
48.你孩子最爱吃什么菜?最不爱吃什么菜?
49.你给孩子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50.你孩子喜欢你吗?
分析与建议:
回答完每个问题后,请孩子给你打分。在上述50个问题中,若能正确回答80%以上,说明你对子女很了解,请继续保持;若能答对70%以上,说明你对子女比较了解,但需要以后更加留意;若能答对一半,说明你对子女的了解勉强可以,需要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若连一半也答不上,只能说明你对孩子太不了解,极需加强关心,以使他们更好地成长。你要权衡一下孩子和你手头其他事务的重要性。
比较一下父母所得的分数,你将不难发现你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是否平衡、和谐。

指南整理 - 草稿

一、为什么叫“学习与发展指南”?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指南》既引导幼儿的学习,也同时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发展的结果。这样《指南》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共同的目标导向。
附:最近发展区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斯基发展观中的重要理论。就条件而言,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即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基础上,教学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最近发展区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就像从一颗嫩芽到花朵绽放的过渡是蓓蕾,在一定程度上蓓蕾的发展决定了花开的程度,这蓓蕾中的潜能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
3.在教学中典型的更有能力者是教师,借助教师的帮助,儿童可以完成他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表现出可能达到的更高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提供帮助可以为儿童搭建“最近发展区”,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提问、鼓励和建议策略进行指导,如在教学中应多表达“这个是什么呢?”“下一步该怎么做呢?”,而不是“这个要放这里”“这个应该是这样的”,要让孩子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更高水平的方法。如孩子在拼图时,是引导他关注拼图上的图画联系,每块拼图的方向和位置,而不是直接将他拼不好的那一块放上去。
4.最近发展区的实践是需要教师和孩子之间知识的共同构建。例如,在课堂上将一些贝壳分类,可以按照大小分,也可以按照颜色分,教师发现一个孩子身边有两堆贝壳,一堆答,一堆小,就问他:“你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贝壳”。教师指着一堆大贝壳说:“对的,这些都是贝壳,但这一堆是,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告诉他答案,而是故意拉长了声音等着他思考,并拿起一个大的贝壳和一个小的贝壳,指着那堆大的贝壳说:你打算把这个个放到这里呢?“哦,那些是大的!”孩子终于把大的贝壳放到大的那一堆去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儿童不能完全理解教学的目标,教师也不很确定儿童行为正处于什么水平,儿童在怎样进行构建,但儿童和教师都试图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里理解对方,儿童试图理解任务和教师的意图,教师试图理解儿童的思维过程。
5.对教师来说,为帮助儿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开始的“不能”变为最后的“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帮助是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或问题解决水平,把儿童当前尚未掌握的高级心智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完整、正确地展示出来,为儿童的模仿和内化提供可以直接感知和学习的对象。就是在孩子最近发展区内提供一个支架,就能使这个孩子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行为。使用支架,不是直接告诉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巧妙的暗示来指明方向,使儿童能够借助教师的点拨引导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并在引导儿童过程中与儿童共同构建知识,参与到儿童的问题情境中去。例如,一个孩子要数数,任务是数到10,最初教师抓住孩子的手指,和他一起大声地数,并扳着他的手指,这时是教师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数数责任,以后,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帮助,在数数时,我、不再和她起数,而是帮她一起扳手指,再之后完全让他自己扳着手指数,这就如一所建筑的支架,当墙壁能够独立站立时,就逐渐地把支架撤掉一样,最后,教师让儿童自己独立行为。教师不要等待儿童自然地发展到下一发展阶段而要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支架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做,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他们既要懂得儿童学与做的能力,要为儿童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支持,还要懂得何时撤掉支架,把学习参与、内化的责任给予儿童,实现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的自我发展。
二、指南的框架和内容:
三、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附:如小班体育活动“小猪运饼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在平衡木上行走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请小猪运饼干”的任务时,要求幼儿将运回来的饼干按形状分类摆放。如果仅要求幼儿取回饼干后放入大筐中,幼儿练习平衡行走的目标就已经达成了,而教师这样设计活动就进一步将数学学习任务和体育活动自然地结合起来了。在这样的活动中,数学学习是一种附加的任务,幼儿在达成某些特定活动目标的同时,也巩固了某些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附:学习品质
四、健康领域
《指南》则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幼儿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况,也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开展幼儿园健康领域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认识基础。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和发展也是围绕这样的健康观念展开的。
五、健康领域第一个子领域:身心状况
“身心状况”包括幼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状况,这是正确健康观念的重要体现。其中,根据幼儿体态发育、情绪表现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幼儿阶段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具体目标,集中表现为幼儿在身体形态、机能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
1.具有健康的体态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幼儿“具有健康的体态”的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提出“身高和体重要适宜”以及要逐渐形成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等具体要求。这一目标对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指南》围绕幼儿健康体态的发展目标,从营养与健康的膳食供给、桌椅和床的卫生要求、睡眠时间的保证、定期的健康检查以及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保障要求和明确的工作方向。
2.幼儿情绪健康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幼儿“情绪安定愉快”的发展目标。
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其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指南》依据幼儿的情绪特点与发展需要,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稳定情绪、保持愉快情绪、适度表达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幼儿的情绪表现与幼儿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在的感受直接关联。在幼儿园尚存在忽视幼儿情绪和内在感受的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例如,初入园的幼儿通常会因为与亲人分离以及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紧张、伤心、害怕等不良情绪,这时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情,要格外地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缓解分离焦虑,并通过引导他们进入到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促使他们体验到幼儿园生活与活动的快乐。但是,有的教师却无视幼儿的这种感受和需要,任幼儿哭泣或伤心,也有的教师甚至会吓唬或训斥幼儿。入园初期的幼儿若长时间处于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很容易致使身体机能的失调,出现身体不适、生病或夜惊、梦魇等身心健康问题。
又如,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维持进餐秩序、保持进餐环境的安静、督促幼儿快吃、要求幼儿不挑食或完成一定的进食量等方面,虽说教师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却会导致进餐环境过于紧张、压抑和沉闷,进而导致幼儿无法感受到进餐过程的轻松和愉悦,从而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如,有的教师会对那些乖巧懂事、聪明能干、可爱随和的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偏爱,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照顾,而不太喜欢那些调皮捣蛋或性格有点异常的幼儿,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对他们表现出不耐烦、拒斥的态度或行为。教师这种不公平、不接纳的态度和行为很容易被那些较敏感的幼儿意识到,很可能对其情绪表现以及个性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幼儿若能经常性地获得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模式和习惯。为此,《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强调要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要“欣赏”幼儿、“接纳”幼儿等,这对于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同时,《指南》还强调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我们可以从帮助幼儿学习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和表达情绪开始,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那些转移、缓解或控制消极情绪(如生气、伤心)的方法,这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附:情绪管理的十个方法:
方法1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方法2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此外,我们还可以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
方法3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我们平时要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方法4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方法5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方法6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方法7不做情绪绑架
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我们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方法9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方法10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沙袋,倾诉法:找人聊天、玩玩具、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
3.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促进幼儿“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
人的适应能力既体现身体对内、外环境极其变化的适应上,反映出身体机能和体质状况,也体现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即我们常说的社会适应能力。《指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人体对天气冷热极其变化的适应、对日常交通工具的适应、对新环境和集体生活的适应等方面提出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含在《指南》的社会领域中。
围绕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指南》从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开展多种游戏活动、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这对幼儿提高幼儿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中,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如转圈)和器械活动(如玩秋千、坐转椅)来促进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的教育建议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脑的功能和认知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为此,建议幼儿园应更多地配备秋千、荡船、转椅等运动器械,并引导幼儿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附:安全感的建立
大家越来越重视安全感的问题,源于安全感的建立,将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
但是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是安全感,而不是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安全感的原因,否则并不能对症的解决问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认为孩子第一个阶段的危机就是信任和怀疑。
这一阶段的主要影响来源于母亲。如果这个阶段,父母可以满足孩子的的需要,孩子就可以产生最初的安全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所以信任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比较独立、自信,与他人能友好相处、也更容易感受到快乐;而童年缺失或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容易自卑、敏感、多疑,不太善于与他人建立关系。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三个真实案例来演示:
孩子面对权威型或者陌生人群不爱说话,家长不要觉得丢脸而强制性的要求孩子必须打招呼必须满脸笑容,反而是可以蹲下来抚摸孩子,询问孩子害怕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抚摸孩子躯体的行为会让他在生理上提升安全感;询问缘由并加以分析的行为会让孩子找到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有哪些,以及“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好的。
不断寻找妈妈的孩子会以为,妈妈一旦离开,身边的环境和人群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而事实上,并不会有危险。
妈妈可以先尝试让家中其他的成员来替换自己,一边让孩子脱离依赖母亲的习惯,二是让孩子意识到其他人也是可以成为自己依赖的角色。
再者,家长可以慢慢的尝试让孩子一个人存在一个空间内,但是需要提前向孩子表达自己要去哪里要办什么事情,多久会回来。让孩子在时间和事件上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反而是那些突然间消失的母亲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
『案例及评析』案例:个案主要特征:畅畅,男,7月出生,满3岁,9月小班入学,在家情况比较稳定。未读幼儿园之前一直由妈妈和奶奶带,刚入园时极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同伴交往,总是一个人无助地哭泣,早上来园时常常赖在校门口,不愿进来……
1.孩子的发展特征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它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是有必要的。依恋关系形成以后,一旦儿童感到依恋对象将从自己身边消失,就会长时间激烈地表示出他的反对意见,并拒绝任何人的劝告。从个案看,畅畅对妈妈有着明显的依恋,不愿和她分离。依恋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必然表现为对熟悉事物的依恋和对陌生事物的排斥。畅畅正是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孩子入园主要面临以下方面的压力:一是陌生的环境带来的压力,全新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作息制度等,都需要年幼的孩子快速去适应;二是心理的变化,他们担心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这些是让幼儿不适应的主要原因。2.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畅畅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娇惯溺爱型,妈妈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强烈的依恋心理,很容易表现出缺乏独立性、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畅畅的妈妈一开始送他入园时迟迟不愿离开孩子,想多陪他一会儿,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她这种教养方式已经使孩子形成了强烈的依恋心理,从而导致畅畅出现了入园困难。3.教育策略(1)教师运用了系统脱敏法,让畅畅在和谐的交往中,培养对教师的信任。教师一直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老师经常轻轻搂抱、抚摸畅畅,逐渐给孩子以安全感和信任感,使畅畅对老师产生依恋,从而消除对幼儿园的恐惧感。经过一学期的幼儿园生活,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畅畅的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拒绝老师的拥抱和触摸,并嚎啕大哭,到喜欢上幼儿园,帮助老师做一些小事情;从不愿意吃饭,要老师喂,到自己学着吃,尽量不掉米粒。(2)教师利用团体疗法,让畅畅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团体疗法是对一些在家庭中“过分保护”的儿童施以“隔离教育”的一种治疗方法。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环境,具有普通教育与治疗教育的双重意义,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影响很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给畅畅提供创造、表现的机会,让畅畅为全班的小朋友服务,如放椅子、擦桌子、分勺子等,帮他树立自信心,培养对班集体的情感。(3)加强家园联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为了使畅畅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及时找到了畅畅的父母,跟他们进行了多次交谈,建议妈妈送孩子入园后,果断离开,不能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回来。还推荐给家长一些育儿的书籍,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通过家园共育,促进孩子人格等各方面良好、健康发展。建议家长入园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看看幼儿园的环境,如花草树木,小朋友睡觉、吃饭、洗手、小便的地方。最好能看到大孩子在幼儿园活动的情景,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个初步的印象,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就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用小勺吃饭,正确地咀嚼、吞咽,大小便前告诉老师,自己穿脱鞋子,有良好的午睡习惯等,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孩子因不会或不甘而造成不必要的忧虑和紧张。

相关文章

  • 加强社交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注

    老年人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老年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保持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参加社区活动和兴趣小组,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有助于减少孤独

    2025-01-16
  • 孩子因疾病产生的心理压力,如何在家

    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
    糟糕的家庭关系会导致子女的心理疾病,下面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带给大家启发与思考。

    影响孩子心

    2025-01-14
  • 人品不好的父母,真的难以教育出人品

    你认为习惯差、人品不好的家长,能带出好孩子吗?可以肯定地说,习惯差,人品不好的家长,百分百带不出好孩子。我们做出肯定答复是有依据的,下面我具体谈一谈。家长习惯不好,很容易让孩

    2025-01-13
  • 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帮助外国同

    国外一个人生活难受的日子怎么度过?既然决定要去外国,身边有没有亲朋好友陪伴着的话,只有陌生的外国人,这时候所有的孤单寂寞都要自己承受着。要做的无非就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

    2025-01-13
  • 如果我因为心理问题回家但没办退学

    大学不想上了,不退学,直接走人有什么后果?没必要糟蹋自己的履历的。直接走人,轻则是个处分;拖的时间太长,没回应,直接就给你退学处理掉了。
    对于上学厌倦的,需要中途缓冲的。办法有2

    2025-01-12
  • 同意在异性面前暴露隐私是心理问题

    女生把自己的隐私发给异性好友是什么心理?女生把自己的隐私发给异性朋友是不明智且存在风险的行为。
    首先,隐私是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把隐私透露给他人,特别

    2025-01-12
  • 在大众的认知里,抑郁症往往与情绪低

    如何辨别真假抑郁症辨别真假性抑郁症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三招就能判断出来。
    第一招:医学检查。去医院检查一下大脑有没有器质性病变,有的就是真性,没有就是假性。有的医院仅仅根

    2025-01-11
  • 学生跟同学吵嘴就把同学刺伤了,都是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办先看下事情的原因,再看下矛盾的轻重,要是不严重的话,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是孩子,偶尔吵嘴打架也是正常,要是严重的话,有必要走司法程式

    2025-01-09
  • 心理咨询: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带来的心

    家属在心理支持和护理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家属在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护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多面角色,以下是详细介绍:
    情感支持者
    - 给予关爱与安慰:在患者患病期间,家属的陪伴能让

    2025-01-04
  • 家庭支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患者

    家人应如何与神经衰弱患者相处?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生活中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关爱。以下是家人应如何与神经衰弱患者相处的一些建议:
    (1)理解和支持:家人应该

    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