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男孩在严厉家庭里就对家长不大好?

2024-08-22 17:30:13 来源 : 网络 作者 : 听雨楼

强势父母对儿子的影响?

1,妈妈专制蛮横,管天管地,最先影响到的就是她自己的家庭。在这个家庭当中,强势的妈妈虽然会获得长久安定,以及丈夫和孩子的顺从,但这样的家庭却不一定幸福,丈夫和孩子天天被管束着、限制着,自然无法体验到家庭生活带来的幸福。
2,其次就是对孩子的影响,妈妈太过强势,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家里是男孩,儿子长时间处于被管制、被约束,以及以母为尊的环境下,那儿子性别意识就会变得模糊,在成长中很难真正向男性化发展,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妈宝男。
如果家里是女儿,那么女儿就会把妈妈的强势当作一种理所应当,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也会衍生出类似的性格,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强势女性。
3,再者就是对孩子未来家庭的影响,当男孩儿变成没主见的妈宝男,最先影响到的就是他的女朋友,事事都需要妈妈做主的男孩,他的女朋友必定会受到来自男朋友妈妈的各种束缚,即便未来修成正果,结婚生子,男孩没有主见和个性,妈妈插手婚姻生活,也会成为家庭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如果女儿慢慢成长成妈妈的样子,那么她在对待未来男朋友时,也会做出类似的举动,霸道、专制、以自我为准,而这种举动,难免让正常男性退避三舍,即便未来找到了与自己性格互补的男生,有了孩子,女儿又会像自己的妈妈一样,重复影响着自己的家庭。

被妈妈担心的成年男生为什么会变得“娘”?

这都是因为社会原因造成的。因为现在的,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这也不做那也不做。所以他们就没有担当,所以就娘。
第二是因为,媒体啊,社会呀,包括现在的女性,找对象专找好看的。那化上妆的,你给你气的,只要好看也招人喜欢。所以呀,男生们就以这些人为榜样,都娘娘的。
所以呀,教育男性,从小要教育他们有担当。从小“习武”多锻炼。这样的男性才能保家卫国。指着那帮娘炮,指不上。如果娘炮的儿子,娘炮教育不好。很有可能还是个娘炮。
还有一部分人不是变的娘了,而是吃药了。他们是药娘,男不男女不女的残废。这种货色也就是花瓶吧。
还有一种是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从来也没有出去,历经风雨,摔摔打打。也没有自己拿主意做过什么事情。所以他们就很娘,也就是大家网上都说的,妈宝男。
我所了解的也就是这几种。不知道说没说全。希望对你有用。

在父母眼里,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对吗?

当然有这样的情况.在父母眼里,孩子是整个家庭幸福的结晶,不能过分娇纵,却不知道这种想法对孩子是有害的。俗话说:“溺爱孩子就像杀死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受到父母的管教,长大后就会受到社会更严厉的管教。孩子有这些行为,说明他们被宠坏了!1、不顾他人感受因为孩子出生后,全家人都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中心,每天围着孩子转,并且想尽办法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条件,导致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他人的感受。不管这些孩子多大,他们都觉得世界上任何人都应该为他服务,但他们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所以他们只知道索取什么,却不知道回报什么。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可能会对父母大吼大叫,在日常生活中爱“命令”父母。长大进入社会后,这些从小被高度赞扬的孩子很难交到朋友。他们的行为经常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可能会被周围的人排斥。2.没有独立性,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经不起风吹雨打,什么事都要亲,甚至不让孩子做简单的家务。有些孩子直到上小学才能自己穿衣服。在电视节目《变形计》中,一个16岁的孩子需要父母喂养,这就是被父母宠坏的体现。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独立性普遍较弱,做事严重依赖父母。当他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希望父母能为他们做,做不到就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进入社会后,在“包办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会摇摆不定,没有决策能力,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想向父母寻求帮助。3.不礼貌。每个人上学的时候大概都会在学校遇到一个“恶霸”。这些孩子见到长辈从来不打招呼。他们喜欢在学校欺负其他孩子,把其他孩子的玩具当成自己的。正是因为这些“小霸王”的父母在家里什么都听孩子的,孩子说什么都按他说,不教孩子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才导致他们对长辈发脾气,随便对别的孩子大吼大叫。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宝,是“藏在嘴里”的,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亲情。育儿专家李玫瑾曾在《圆桌派》中说,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必须制定规则。这些规则最好在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执行,因为孩子越小,培养习惯越好。“生孩子”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生孩子。如果你只生孩子不教育孩子,你就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这也会伤害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男人对父母好对老婆不好

为什么男人对父母好对老婆不好
为什么男人对父母好对老婆不好,很多男人其实心里永远只有他父母和其他家人,老婆永远排在最后。男人的心里重视排名依次是:父母、兄妹、朋友、子女、老婆。下面看看为什么男人对父母好对老婆不好。
为什么男人对父母好对老婆不好1
为啥男的对父,母好,对老婆不好?也许是他们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吧。毕竟是,他的父、母养育了他那么大了,那么长的时间了,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他们的关系肯定是会比较好的了。如果是有一些特殊的人,那也只是个例外了。为什么对他的老婆不好?结婚只是一个人生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如果你对他好,并且能够坚持下去,
用你自己的真心去打动他,你肯定会得到回报的人。日久生情,到时候,他肯定是会对你好的。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的人,绝大多数的家庭里,都是女人当家的,都是女人说了算的。只要是能够想办法抓住他的心,他对你好,一定会早一天来到的。
程女士 42岁
我先生就是典型的“维护父母”的男人,在家里,我不能说他父母一句不好,哪怕是随口抱怨也不行。
他说他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做得欠妥,但就是不能说,特别是我不能说。
我很委屈,我认为无论是谁,做错了就要接受批评,这样才好改正,而不是积压矛盾,让大家的关系更紧张。
因为先生这个做法,我们吵过好几次架,每次他都不妥协。直到我儿子三岁时和我说了一句话,我才体会到先生的心情。
儿子和我说:“妈妈,我长大后要保护你,不让任何人欺负你,因为你是最好的妈妈。”
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时,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有孝心。可是当成年人说出这话时,很多人就认为他不讲理,只知道维护父母。
我承认,我也希望我的儿子将来可以保护我,所以我也理解了先生的行为。
朱女士 39岁
我老公属于极品“妈宝”。倒不是说他事事顺从他妈,而是但凡和他妈沾边的事情,他一定毫不犹豫地站在他妈那一边。
刚结婚那年,我们和公婆住在一起,一家四口人的饭由我一个人烧。刚开始相互磨合,口味方面肯定不能让公婆短时间就满意,所以婆婆总会训我做不好饭。
我委屈的时候,我老公就站在一边看着我挨骂,不仅不帮我说句公道话,还帮着婆婆数落我,让我早点改正。
我婆婆气是顺了,可我的气却堵了。长时间的委屈,我患了乳腺炎,后来发展严重,差点做手术。
第二年我们搬出来后我发现,我老公还是挺疼我的。每次家里买些较贵的食物,他都是分成五份。我们一家三口和公婆一人一份,他的一份是不拿过去的,会留给我吃。
如果要买衣服或其他贵重物品时,我老公给我选得都比给婆婆的贵。
几年以后,这些细节、点滴让我知道,他心里是有我的。
吴女士 60岁
我和丈夫过了半辈子了,这个男人很老实。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一个人操持一大家子的营生。
当时公婆和我们同住,因为我丈夫是家里的老儿子,这边的习俗就是老人跟老儿子生活。
那时在农村,我每天要照顾一家老小,还要喂养好几种牲口,每天累得直不起腰。
我们那个年代,儿媳妇是不能说公婆不是的,说了就要挨打。有一次因为我抱怨婆婆没看好孩子,把我女儿脑袋磕了一个大包,这个老实的丈夫就把我暴揍了一顿。
女儿倒没什么反应,反倒是我六岁的儿子跑来抱着我哭,并安慰我,我感觉我的人生太委屈了。
但是这个男人把赚来的钱都交给我打理,家里的大小开支也是我说了算,我就在想,他究竟是更爱他的母亲,还是更在乎我们自己这个家呢?
现在,我儿子在儿媳面前也会维护我,但他的心和他的钱都是全部交给儿媳妇的。这么一比较,我就明白了。
结语:
其实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不仅仅是男人的做法。任何一个人的父母受到其他人攻击的时候,都会条件反射地进行对抗,这和爱不爱老婆没关系。
很可能是兄弟姐妹说父母的不好,他也会跳脚对骂,这是人性。
男人之所以维护父母,只是因为父母是他最为依赖的人,是他永远的避风港,更是他的底线和责任。
挑战男人父母的权威,其实就是在挑战他的忍耐力,挑战他作为一家之主的绝对尊严。关于这一点,女人们不要上纲上线,这和爱不爱你真的无关。
多数男人其实心里都有数,他的钱,多数在老婆手里,他的心多数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小家庭。
正因为这样,他才感觉亏欠父母,才会在精神上产生愧疚,才更不能容忍自己找到的爱人再反过来指责他的父母。
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女性朋友们一定要想明白:和你过一生的人是你的丈夫,而这个男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你今后的良伴,完全是因为你的公婆生育了他、培养了他。
怀着感恩的心面对丈夫的.家人,你会发现,其实家庭关系没你想象得那么糟糕。
为什么男人对父母好对老婆不好2
01、自卑心理
小易和老公结婚8年,恋爱期间对她特别好,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说这小伙子值得嫁,为人处世得当,妥妥的一枚好男人。
可是结婚不到一年,她老公经常跟她发脾气,她以为工作不顺心,一再的忍让,换来的是变本加厉,她跟朋友诉苦想要离婚。
结果朋友说她身在福中不知福,现在还有哪个男人脾气这么好的。
可事实呢?真是外人面前一个样,回到家里变了样。
其实她老公自卑情结很严重,外人面前极力维护自己的形象,是因为从小家里哥三个,他是最小的那个,不管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没人搭理他,感觉他不存在一样。
内心极其缺乏存在感,非常渴望别人的认可,对外人好,人家对他竖起大拇指,夸赞他的好,他感觉动力十足,可是心里非常痛苦,他宣泄的方式就是对妻子情感虐待。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拥有这种情结并非坏事,它会让我们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有了自卑才会不断的前进和超越。”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对而存在,有好的一面自然也就有不好的一面,自卑情结得以正确的超越,你会不断的进步成长。
相反,用错了方法,就会变得不考虑后果,甚至不择手段,或是产生报复心理,虐待别人。
对老婆不好的男人,却对外人好,大多都有自卑心理,他们从外人身上找不到存在感,不懂得如何合理的处置自卑问题,对一切都感觉无能为力。
所以选择了最简单的捷径方式,对身边最亲的人实施了情感虐待。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自我救赎,或是找专业人士疏通心理障碍。
02、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大多都是原生家庭所导致,孩童时期父母管教过于严苛,比如奖罚分明,表现好的时候,对孩子特别好,犯错误的时候,一点情面不留,责罚的程度超过孩子承受的范围。
孩子为了不受责罚,强迫自己学会察言观色,主动迎合父母的需求,当屡次得到认可,便会形成一种讨好思维,原来大人都喜欢听恭维的假话。
讨好型的孩子会延续童年和父母相处的模式,面对领导权威,或是有能力评判他的人,就会极力的讨好取悦对方。
而那些对外人好,对老婆不好的男人,正是这种“窝里横”的心理,他们将热情奉献给了外人,却再也没有心情好好对待老婆。
最常见的就是老婆家庭主妇角色,男人一人养家,只要他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将这种情绪转移到老婆身上,对她指责,冷漠,嘲讽。
他们经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我为这个家拼死拼活,你却连个孩子都照顾不好,看看自己不修边幅的样子,哪还像个女人。
他跟父母的相处经历,会全部让妻子体检到,贬低,讽刺,打击妻子的自尊心,目的就是发泄童年的不满。
讨好型的“窝里横”男人,内心非常讨厌父母的严苛,也告诉自己不要变成父母那样的人,可是内心的创伤始终得不到修复,就会间歇性的复制父母的脾气秉性,彻底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03、逃避现实的心理
喜欢逃避现实的人,也被称之为没有本事的人,而没有本事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知没能力改变现状,那就得过且过,不想费心费力争取和拼搏,就这样吧。
另一种是明知自己能力不足,还不愿意学习和成长,遇到困难想到的不是圆满解决,而是刻意的逃避现实,而后自己又窝火,于是把自己的无能情绪发泄给妻子。
曾经的上海滩大佬杜月笙有这样一句名言: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对外人好,却对老婆不好的男人,就是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越是有本事的男人,越有良好的教养、心态和耐性,他们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不会将坏脾气带回家里。
没本事的男人,外面不争气,干啥啥不行,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在外人面前装得像个人,对妻子则是颐指气使,大声责骂。
习惯逃避现实,养成了躲避困难的心理,又白日做梦出人头地,实现不了心中的愿望,矛头则指向妻子。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到头来不仅一事无成,还有可能失去婚姻。
对外人好,唯独对老婆不好的男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自私,他们不爱任何人,只爱他自己,妻子怎样的感受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一个不懂得心疼和体谅妻子的男人,婚姻不幸福,工作不顺利,事业更是停滞不前。
一个对老婆疼爱有加的男人,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积攒人品和好运,那就得活该人家成功和幸福。
《圣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女人就是上帝从男人身上取下的第七根肋骨。
既然本是同体,就应该互相关心和体谅,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请善待那个为你生儿育女的女人,有些事做得太过,将失去被原谅的机会,有些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
为什么男人对父母好对老婆不好3
42岁的程女士
我丈夫是一个典型的维护父母的男人。在家里,我不能说他的父母一句话也不好,哪怕是随便抱怨。
他说他知道父母做得不好,但他就是不能说,尤其是我。
我很委屈。我觉得不管谁做错了,都要接受批评,这样才能改正,而不是积压矛盾,让大家的关系更紧张。
因为老公的做法,我们吵了好几次架,每次都不妥协。直到儿子三岁的时候跟我说了一句话,我才意识到老公的心情。
儿子对我说:妈妈,我长大后要保护你,不要让任何人欺负你,因为你是最好的妈妈。为什么老公对她的家人特别好?
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孩子孝顺。但是当成年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他不讲理,只知道如何维护父母。
我承认我也希望我的儿子将来能保护我,所以我也理解我丈夫的行为。
39岁的朱女士
我丈夫属于最好的妈妈宝藏。这并不是说他一切都服从他的母亲,而是说他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在他母亲的一边。
刚结婚的那一年,我们和公婆住在一起,一家四口的饭都是我一个人煮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能让公婆在短时间内满意自己的口味,所以婆婆总是训我做不好饭。
我委屈的时候,老公站在一边看着我挨骂,不仅不帮我说公道话,还帮婆婆骂我,让我早点改正。
我岳母的愤怒很顺利,但我的愤怒被堵塞了。长期的不满,我患有乳腺炎,后来发展严重,几乎做了手术。
第二年我们搬出去后,我发现我丈夫仍然很伤害我。每次他在家里买更贵的食物,他都会分成五份。我们三口之家和我的岳母一个人,他的一个不是过去的,会留给我吃。
如果你想买衣服或其他贵重物品,我丈夫给我选择的比给婆婆的贵。
几年后,这些细节让我知道他心里有我。和老公感情不和怎么办?0元领取一次专业分析!
60岁的吴女士
我丈夫和我已经活了半辈子了。这个人很诚实。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独自管理着一个大家庭的生意。
公婆和我们住在一起,因为我丈夫是家里的老儿子,这里的习俗是老人和老儿子住在一起。
当时在农村,我每天都要照顾一家人,还要喂几种动物,每天累得直不起腰。
在我们这个时代,媳妇不能说公婆不是,说了就会挨打。有一次,因为我抱怨婆婆对孩子不乐观,我把女儿的头敲了一个大包,老实的丈夫打了我一顿。
我女儿没有反应。相反,我六岁的儿子来抱我哭,安慰我。我觉得我的生活太委屈了。
但是这个人把赚来的钱都给了我,家里的开支也是我的最终决定权。我在想,他是更爱他的母亲,还是更关心我们自己的家人?
现在,我儿子会在儿媳面前保护我,但他的心和钱都给了儿媳。这样的比较,我明白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不仅仅是男人的做法。当任何人的父母被别人攻击时,他们都会有条件地反射对抗,这与他们是否爱妻子无关。
很有可能是兄弟姐妹说父母不好,他也会跳脚骂,这是人性。
一个之所以维护父母,只是因为父母是他最依赖的人,是他永恒的避风港,是他的底线和责任。
挑战男人父母的权威,其实就是挑战他的耐力和作为家庭之主的绝对尊严。在这一点上,女人不应该上网,这真的和爱不爱你无关。
事实上,大多数男人心里都知道,他的钱,大部分在妻子手里,他的心大关心自己的小家庭。
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欠父母,精神上有愧疚感,更不能容忍自己找到的爱人反过来指责父母。
因此,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女性朋友必须明白,和你共度一生的人是你的丈夫,而这个男人之所以能成为你未来的伴侣,完全是因为你的岳生了他,培养了他。
为什么老公对她的家人特别好?面对丈夫的家人,你会发现家庭关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

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
糟糕的家庭关系会导致子女的心理疾病,下面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带给大家启发与思考。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之一是家庭环境。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潜能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孩子如果能够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也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爱、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沃土。
作为父母,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父母之间的真正爱情,这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我们做父母的,应首先以自己相互关心的行为来教育孩子”。如果,夫妻之间“两天一大闹,三天一小吵”或形同陌路人,会造成孩子压抑、苦闷、缺乏安全感、多疑、敏感、心神不宁、无所适从,严重的会出现变态人格和反社会行为。父母只有建立和睦恩爱、平等民主的夫妻关系才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也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那就要会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缺乏正常的关爱,孩子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每个父母也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给予孩子有益的爱,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父母的爱中得以健康的成长。心理学家指出,对孩子心理健康具有不良影响的亲子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
1、 拒绝型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冷淡、忽视,甚至放任自流,认为“树大自然直”,采取漠不关心的的态度。这种亲子关系容易使孩子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的心理。父母的漠不关心也会使孩子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情绪控制力很低,学业不佳,容易出现违法行为。
2、 溺爱型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缺乏理智和分寸。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性格幼稚,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在学校往往表现为责任心不强,环境适应能力差。
3、 支配型亲子关系:父母处于权威地位,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办事,生活受到严格限制,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心情压抑、紧张、情绪低沉,耐受挫折能力差。孩子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行为消极、被动、服从的人格特征。
观察1:强弱
一个喜欢抱怨先生是软骨头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头越来越软的原因。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想想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中逐步的分离出来,你就相信这样的观点没有错。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而父亲却是他最初的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在面对患有神经症性冲突(恐惧、抑郁、焦虑等)和行为紊乱的成人和孩子时,需要对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做细致分析,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个很严厉很正确很负责任的母亲或者有类似严母般仔细的父亲。和这样的家庭打交道,要说服母亲给予孩子犯错误说“假话”干“坏事”的自由有时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样的母亲肯定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做事总在理上,做人做得勤勤恳恳,当母亲当太太也当得很认真。和她们说话,你常常感觉有点气短,有点理亏。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就提出“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认为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柔弱,对其逆来顺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成为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观察2:倾斜
在临床治疗中常常观察到母亲的角色感太强,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由于不平衡,孩子与母亲的互动中,没有因父亲的插入产生的心理缓冲空间,也失去了在双亲行为中作适应性选择的权利,孩子与母亲的行为应答方式被简单化到服从和不服从。久而久之,成长的动力被压抑,变化与对抗的欲望被耗竭,导致孩子的心性发展延迟。正如漫画中表现的,母亲的咄咄逼人和父亲孩子的怯懦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由此,处理时会不自主的想压制母亲,迫使母亲退后一点,再扶父亲一把,以此让孩子在居中的位置上比较好过。实际上,家庭治疗师并不会匆忙的否认画面上的情景,“倾斜关系”常常隐含着一种内在补偿和和谐。换一句话来说,没有一个怯懦的父亲,也不会冒出了一个强悍的母亲,两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分清。家庭治疗师把倾斜看成是家庭的一种存在方式,分析孩子的问题是非是在维持或者破坏这种关系。如果家庭希望孩子的问题消失,可以问家庭是否愿意先改变倾斜关系,看看在均衡的关系下孩子的问题会怎样变化,这是家庭的选择。是非观念强的心理咨询师会无意识充当家庭的评判人,批评那个看起来很强,实际上内心很苦很累的母亲,使治疗产生很大的阻抗,甚至引起家庭对治疗师的厌恶。聪明的则会与母亲结盟来寻求母亲的大力协助.最糟糕事莫过于咨询师试图帮助母亲“镇压”孩子,挫败孩子潜意识里的“反抗”,以为错都在孩子。其实,大多数孩子的行为紊乱最初都是指向家庭的,尤其是指向最亲密的人——母亲。要孩子有变化,父母要率先有变化。
观察3:平衡
母亲与孩子死死纠结在一起,有时不是为了要挟丈夫,而是为了自保!“母子同盟”是心理医生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种描述,它几乎是“婚姻倾斜”的反转。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很权威的父亲,斥责母亲过度的娇惯和纵容孩子,而不争气的孩子一心一意的粘着母亲。“母子结盟”常常是经久绵长,无坚不催。这样的母子关系可能会是男人心中无穷的烦恼。你和太太红脸的时候,就能从孩子的眼中读到恐惧或是愤怒,你叫他“宝宝”的时候,他会扭头不理你,甚至不再管你叫爹。如果你有心要给孩子一些苦头,找孩子的一些别扭,你立即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因为任何对孩子的不满都自然的归因于太太,本是一腔的好意转眼就成了驴肝肺。
“母子同盟”的另一个心理学描述是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或权利系统中缺席,比如长期的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等。母子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中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是父亲腿上的一个“袢马绳”,母亲会主动的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第三类“母子同盟”的心理学描述是指那些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认同和对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母亲,通过下意识的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在的稳定。一般来说,母子热恋是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之间的一种母子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个性依赖的母亲会被这种深度亲密带来的愉悦感所迷醉,以至于对孩子“成瘾”。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母亲要和孩子一起睡到孩子很大的时候,父亲却常常是过厅或小房子里的睡客。有时侯,个性弱的父亲可能成为一个家庭情感的边缘人或流浪者,他不得不靠讨好母子来维持他在家庭中的位置。
观察4:恋母
根据家庭病理学说,“母子同盟”让孩子成为夫妻个性冲突的一个投射‘容器’,夫妻无意识的把婚姻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活得像一个替婚姻受罪的‘道具’。
由于母亲性格,情绪对结盟中的孩子有很强的认同与内化作用,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这种压抑会延续到青春期并被猛烈的释放出来。同样,母亲的.过度亲密使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不少的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的浦斯情结”(恋母)。
对母子同盟关系的认识与临床心理治疗可能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并不会拘泥于以上简单的逻辑关系来看待“母子同盟”。 一般我们首先接受这种同盟是家庭关系的一种补偿状态,在新的平衡关系没有确立以前,“母子同盟”可能是家庭内部平衡的有效机制。带着这种观念走进家庭,心理咨询师更能保持位置的中立和更广阔的观察角度。我们会狡猾的绕过家庭成员给予我们的是非因果,也不去充当家庭的教育者或关系的调解人。我们对家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保持高度的尊重和认同,并协同家庭找到今后发展的多种变化的可能,以此来降低家庭内部的焦虑。我们不讨论家庭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反,我们乐于承认我们对问题的成因一无所知(装傻)。我们只愿意与家庭讨论这种“母子同盟”是怎样被维持下来的,如果家庭选择不改变 现状,每个成员需要怎样做才能使“结盟”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如果家庭选择变化又要怎样来建立新关系和怎么样维持变化的可持续性。在治疗中,家庭治疗师很愿意和家庭坐同一个板凳,如果习惯坐在家庭的对面,让家庭把麻烦恼怒一股脑儿的抛过来,那才是吃不了,兜着走。
观察5:束缚
做事的人,永远也不会做错事!做事的人,总是从犯错开始的。“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中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他认为:“双重束缚是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与内容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使家庭交流发展出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家庭成员不知道对方是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贝特森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儿童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在中国的文化中,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愤怒,包藏在一种对孩子的貌似关心中,越是与子女关系不好的父母,越易于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结果,孩子长期处在一种内容水平被关心,关系水平被伤害的悖论情景,而且还不能评述或反抗这些矛盾信息。慢慢地孩子会借助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以扭曲的行为方式来应付所有的关系,失去了发展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现人格分化延迟。
漫画中母亲生气的对女儿说:“瞧你都15岁了,还不愿替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你真是太懒了! ”即表达一种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又表达一种对女儿的失望与抱怨。女儿要平衡母亲的情绪,觉得该做点什么。女儿对母亲说:“好吧,我来拖拖地”。表达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害怕与母 亲继续交流。女儿在拖地的时候,如果得到母亲夸奖,则应答成功,内心得到满足,拖地行为就转为成长的动力。但母亲却大声叫到:“瞧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女儿被迫处在一种应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亲新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由于来自母亲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亲对我的不满。”
观察6:矛盾
应对这样的“亲密交流”使孩子们变得圆滑而成熟,最终胜利的还是孩子。如果在父母都是社会精英,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地蒙混过关,父母与孩子不交谈则罢,一交谈就要触及孩子的“灵魂”,直到把孩子的心灵挫伤得百孔千疮。
心理学专家塞奥多尔·利兹研究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的适应不良,发现家庭地位越高,孩子的心理问题越多,解决症结也更麻烦。从遗传学的角度,由于孩子智商很高,他们在与父母的“交锋”中易于找到或创造一种情绪或行为障碍来有效地应答困境,并从中获益。心理咨询师看到许多孩子的问题是被不当的教育孕育出来的,企图用教育父母的方式达成一种家庭内部交流的平衡,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效果难以预测。有些家长听信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在教育孩子中变得束手束脚,无规无矩,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更大的危险中。聪明的治疗师不去为难父母。相反,在孩子的面前表示出对父母足够的尊敬与肯定。我们会和家庭一起重新来描述家庭的“情景”,并改变家庭呈现给我们的“故事脚本”,让家庭得到一种新视觉和新感觉。我们要给孩子的“症状”或家庭的冲突一个意料之外的赋义,使这些引发矛盾的信息产生积极互动的作用。我们还要改译孩子内心对父母教育的感觉,让他看到教育中包藏着的那颗无私慈爱的心。我们会利用孩子的问题,给了父母一个展现自我的广阔天地,让父母变得更像是个好父母,孩子更像是个好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给出我们的暗示:“家庭必须在爱与教育的冲突中找寻隐藏着的和谐,让动荡的心趋于安宁。”
观察7:分裂
漫画中的情景是心理学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类描述——“婚姻分裂”,由五十年代的心理学大师塞奥多尔·利兹提出。利兹研究儿童精神病(躁抑症)时认为: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夫妻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的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儿得到忠诚与亲近,导致孩子无力适应。孩子会强烈的感觉到家庭内部的不稳定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迅速发展起一种自我控制,来付或摇摆在家庭对立观念或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式中,用自我“分裂”补偿性地满足父母对家庭关系的需求,以维持家庭分离中的统一,冲突中的和谐。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勇于“自我 牺牲”来实现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维持的一种要件。但补偿总会有个极限,一旦缓冲失败,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烦,要么过度控制自己——抑郁,要么就是发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续摇摆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中。过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把这种家庭冲突潜抑在内心深层,成为成年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心理根源。失控的孩子却像是反叛“家庭现实”,逼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这种失控被医学称为儿童神经症或儿童精神病。
观察8:无奈
双重束缚中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积攒着很大的焦虑。心理咨询师走进这样的家庭,易于同情孩子。如果一厢情愿的试图通过教导父母来消除家庭内部的矛盾信息,及易引起有强烈自尊需求的家长的不满。结果,孩子在诊室里担惊受怕,有时不得不通过表达对心理咨询师的不喜欢来与父母“结盟”,让治疗陷入困境。对逆反或者有攻击性欲望的孩子,这样的教导又鼓励了孩子对父母的对抗与责难,让家长在医生面前处境尴尬,尊严尽失。许多渴望权威感的心理咨询师,热衷于给家庭灌输心理学思想,培训当事人,以为如此这般就可天下太平。对有知识有悟性的家长尚可这样做,对悟性不高或矛盾纠结很深的家庭,心理学知识是双刃剑,帮助的同时伤害更深,会让家庭失去自我判断力和自我更新力,把家庭推向更大的危机与困境。
当然,不少的家庭也乐于把一切麻烦都推给治疗师,让孩子大事小事都来找心理咨询师拿主意,使治疗师在表面的辉煌下内心苦不堪言。聪明的家庭治疗师会绕过对家庭交流模式的价值判断,通过家庭塑型(一种在诊室中的家庭心理剧)让父母与子女体验到彼此在关系水平中的亲疏近远,引发他们的内在联想。并创造新的交流模式,引发新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家庭对未来的期待。在与家庭的交谈中,需要灵活的避免发表对家庭事务对与错的看法,代之以引入一种有效或无效的判断。
观察9:示弱
另一类更为困难的双重束缚,发生在个性分化不良或情感分裂的家庭,孩子无论依从母亲还是依从父亲都会遭到另一方的责难,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得到双亲肯定或者否定的观点。有时候双亲为了回避自身冲突,观点含含混混,要么就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孩子既不能在家庭找到规则,也形成不了有效的交流,凡事得先看父母的脸色,猜测父母的心思,难以适从。有个男性咨询客已经28岁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什么人也不能接触,被精神医生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观察他的家庭关系,发现他的父母之间根本没有像样的交流,母亲说话父亲就闭嘴,父亲说话母亲也装听不见。当事人与父亲如同陌人,父亲也很少回这个家。我还发现当事人与母亲的交流也很少,不到万不得一不开口,开口也是一些略带含混的语音,但行为上到是很默契。母亲跟他很亲近,他想要什么母亲都猜得到,是否要把话说清楚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这个家庭的父亲的个性分化比较低,内向,不善言辞,夫妻之间情感淡漠,家庭中没有成形的交流,或者可以引起成员间循环互动的东西。我的努力就是要重建家庭的交流模式,减少母亲的替代与母子间的情感纠结,以促进当事人的心理发展。
在治疗中,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母子纠结是家庭继续存在的情感核心,在没有新的平衡诞生前,你只能保持对它的尊敬。我对母亲说:“你十年来,一直无怨无悔的 照顾这个患病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观察10:关爱
家庭的治疗师走进一个家庭,喜欢关注这个家庭可能存在的一些内部禁忌。我们会问孩子,家庭里有什么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常常发现几乎所有家庭在交流内容方面或多或少有些限制,这些限制代表着家庭的文化意识,权利等级与家庭的“游戏规则”,从中也可考量家庭成员间的亲密距离。
来看看这样的一种情景:孩子快乐的回到家,兴奋的说:“爸!妈!我今天的物理考试拿了95分。” 妈妈认真的说:“先别高兴,告诉我你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爸爸接着说:“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
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了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们的孩子还真不错”。 担心孩子骄傲而不敢公开的分享孩子的快乐,使家庭内部的交流变得无趣,孩子想得到父母认同的热情也被挫败了。也许是文化的原因,中国的父母习惯替孩子做决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读书就业,仿佛不仔细管就是父母的失职。大多数喜欢韩国音乐的孩子不会和喜欢看韩国电视剧的父母交谈对韩国文化的感觉,如果这样做一定是自讨不愉快。喜好争强好胜的孩子不敢与同样好胜的父亲讨论人际关系,即便讨论也会是一些虚假之词。许多孩子被明令禁止讨论父母的对错,或参与父母间的情感活动父母本意是为孩子好,为孩子创造理想的生存空间,结果却是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生动的,多样化得的特点,恰巧让孩子失去了在家庭舞台大显身手的机会,减弱了成长的动力。抱怨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父母,常常是对孩子任何独立思想与行为大加压制的人,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种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情景,被心理学描述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假性互惠中的家庭看起来一家子和和睦睦,父母替孩子着想,孩子替父母亲分忧,实际上,人人都受压抑与限制,个个心情都不舒畅。
家庭治疗背景
家庭治疗作为21世纪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三大主流治疗体系之一,得到了学术和临床上的广大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家庭治疗理论将家庭看成由多个亚系统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强调来访者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个体本身,而应更多的关注家庭内部环境中成员之间不良的交往模式。观察和帮助家庭呈现家庭成员之间当前的关系以及交流模式,通过改变关系模式,从而改善家庭功能,减轻或消除问题,帮助家庭离开困境,促进家庭及成员的发展。
【专家建议】什么样的问题可做家庭治疗?
1)家庭治疗较多地用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和神经症性的问题,进食障碍和心身疾病,青年夫妻的冲突等。
2)当家庭成员间有冲突,经过其他治疗(个体治疗)无效的,或是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冲突,或是家庭对个体治疗起了阻碍作用,可以寻求家庭治疗。
3)症状虽反应在某人身上反映的却是家庭系统有问题、家庭过于忽视或过分焦虑患病成员的治疗、家庭成员要求参与某个病人的治疗、家庭中有一个反复复发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家庭中某人与他人交往有问题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家庭治疗。
4)在重性精神病发作期、偏执性人格障碍、性虐待等疾病病人中,先不考虑首选家庭治疗。如果有其他肯定的精神病理问题,如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家庭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艺,所以,父母就要掌握科学方法,不断学习,熟练应用科学方法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那么,有哪些心理学方法适宜于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几种方法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的较多:
1、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是指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向松驰状态的过程。放松可以通过呼吸放松、想像放松、静坐放松、自律放松等方法实现。那么,是否需要放松,何时放松为好?父母就要观察孩子的表现,可以从身体、精神方面来了解孩子。从身体方面了解,可以观察孩子饮食是否正常、营养是否充分、睡眠是否充足、有无适量运动等;从精神方面了解,可以观察孩子处事是否镇定、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心平气和。放松训练法主要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增强适应能力。
2、强化法。强化法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宜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适应的行为。强化有四种类型:(1)正强化:即给予一个积极刺激,为了建立一个好的行为模式而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直至保持下来。(2)负强化:即去掉一个消极刺激,如较大的孩子仍把手指放在嘴里吮吸,则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一旦这种不良行为停止了,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3)正惩罚:即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这种惩罚是令孩子感到不愉快的。(4)负惩罚:即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强化法主要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如小红星、筹码、卡片等。代币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如孩子做作业时拖拉、动作慢,常常拖到很晚才写完作业,父母就可以利用代币作为强化物,刺激孩子加快动作,提高效率。
4、消退法。因得不到强化,使某种已学习的反应减少或停止。如有的孩子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采取无理取闹的方式希望父母改变初衷,父母应平静告知“不可以得到,即使哭闹也没有用”,并平静地在一边做自己的事,假装不予理会。孩子因这种无理取闹行为没有获得相应的结果,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这种行为就会消退。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孩子未来的生活,未来的成就,未来的人生。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我们父母就要遵从科学原理;作为一门技术,我们父母就要熟能生巧;作为一门艺术,我们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创造性。让我们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生活幸福,是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希望,更是责任。
;

相关文章

  • 《父母如何说话孩子才爱听》教学设

    父母怎么说话孩子才会听父母怎么说话孩子才会听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怎么说也说不到孩子的心里面,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沟通,甚至是有的孩子都不愿意和自己

    2024-08-22
  • 《父母课堂》"与儿子青春期过招"是

    父母课堂读后感简单写父母课堂读后感简单写如下
    《父母课堂》是一本家庭教育类的杂志,它针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这本书的

    2024-08-21
  • 为何社会中的某些人认为亲情与友情

    为什么会有人特别爱另一个人,这种甚至超越父母的爱?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里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排列有所不同,有些人很注重亲情,因为他从小就被父母给予很多的爱,所以他对

    2024-08-21
  • 除了父母来自己家,亲戚一年也不来我

    不喜欢家里来客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呀?这样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世界,
    就如同狮子有自己的领地一样,
    但是你这个情况就比较排斥,那比较严重,

    2024-08-21
  • 某男孩被多问一遍语气变得不大好了

    家长应如何训诫孩子 edujt一、训诫时最该说的话
    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父母常常训诫孩子,大多原因都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责任范围。这一点责任不在孩子,责任在于父母本身

    2024-08-20
  • 朱松玮父母是广东人吗?

    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还要靠实力 姚明的这位师弟“出手不凡”图说:朱松玮成为CBA新“颜值搭档”
    “CBA第一帅哥”杨鸣退役之后,联赛里新的颜值担当是谁?四川队新秀球员朱松玮,成为

    2024-08-19
  • 本来没啥的孩子变成坏毛病多了,觉得

    孩子坏毛病越来越多,和家长有一定关系吗?该如何正确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家人要承担孩子的扶养与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影响着孩子。俗话说

    2024-08-18
  • 对于家庭矛盾,心理咨询师常说的话就

    家是讲理的地方吗?应该说,家里不完全是一个讲理的地方,但一定是一个需要厘清彼此界限的地方。 至于厘清界限的方法,讲理,作为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全部。
    其实家庭同样是一

    2024-08-17
  • 哪种父母的孩子是看起来不大行的?

    为什么有的妈妈很漂亮时尚,带的孩子却土土的性格也不好?有的妈妈漂亮 时尚 ,孩子却穿的土土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作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决定着孩

    2024-05-15
  • 假如你的父母没有收入,以你目前的条

    如果父母没有工作,家又很穷.作为男孩的你会怎么做?我会好好孝顺他们!毕竟他们是你的父母!
    家里穷没有关系!你现在好好工作!存点钱~先解决现在的贫困问题.在努力工作~等你在存多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