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频道,一则广告:小女孩问妈妈的肚子上为什么有一道疤?
关于“妈妈为什么要吃我?”
*** 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 ********************** 刚才和多多一起在看少儿频道,期间插播一则广告:小女孩问妈妈的肚子上为什么有一道疤?妈妈回答:因为医生要把你从我肚子里取出来啊。小女孩有点困惑: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 多多看到这,刚开始愣了一会儿,继而哈哈大笑,凑过来问多妈:“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多妈故作张牙舞爪狰狞状,回答:“因为我肚子饿了呀,所以要吃掉你!” 事实上上述小女孩的问题多多以前问过。妈妈的回答比广告中的妈妈稍为详细:因为爸爸在妈妈肚子里放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慢慢发芽、成长,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大到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这颗小种子多多,所以就到医院让医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
1、
我家儿子在3岁的时候问我:“妈妈,我从哪里来的?”
“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呀。”
3岁的小子已经能听懂这句话,好,不问了。
到了4岁,问题开始升级。
“妈妈,既然我是从你肚子里生出来的,那是从肚子的那个地方生出来的呢?”
??
他不满足之前的答案了,要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于是,我告诉他:“妈妈是剖腹产。”然后赶紧把疤痕亮出来,“你看,你在妈妈肚子里越长越大,大到装不下了,医生就从这个地方把妈妈肚子划开,把你取出来,再把妈妈肚子缝上,妈妈的肚子就长好啦,这个地方留下了一个疤。这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出口。”
没想到产生了意外效果。接下来连续两个月,小家伙每天晚上都要“深情”抚摸一下这个疤,边摸还边说:“噢,我是从妈妈这个地方生出来的。”
我既感动又放心——应付过去了。
2、
但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还会有“卷!土!重!来!”的一天。
又长大一点,5岁了。他突然问:“啊,妈妈既然我是从你肚子里面生出来的,我又是怎么进去的?”
??
来了!终于来了!这个世纪难题!!
这个问题绝对是目前为止,让所有父母颤抖的提问之一。
爸爸妈妈可能会说:“宝宝,你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才有了你。”但是在他们心里,绝对在祈祷“上帝啊你千万不要再往下问了,精子和卵子怎么结合的,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啊!”
我当时也没想好该怎样去解释这个提问。只能告诉他:“等大一点再告诉你吧。”
3、
6岁大。记性好的熊孩子不屈不挠地又来问了。
“妈妈,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你必须要告诉我,我到底是怎么进到你肚子里面去的!”
“你肚子里现在还有宝宝吗?!”
“以后还会有宝宝吗?”
哇,突然好多问题迎面扑来??这个问题不讲清楚是不行了。
于是我拿来上大学时的医学解剖教材。翻到女性生殖解剖系统,告诉他——这就是妈妈生孩子的器官,这个器官里面呢有卵子;又翻到男性生殖解剖系统——这个是爸爸生孩子的器官,里面呢有精子。精子和卵子结合,你就到妈妈肚子里面去了。
小家伙立马指着两张图问:“爸爸的精子在那里,卵子在这里,这怎么可以结合在一起,到底是怎么结合的?”
顿时心跳两百下??
我还是强装镇静,比划两个拳头,指着其中一个说:“你看,这是爸爸的生殖器,里面有精子。”又指着另一个拳头说:“这个是妈妈的生殖器,里面有卵子。”再把两个拳头一碰,“你看,两个器官碰一下,精子就这么过去啦。”
傻儿子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噢,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你早跟我讲不就行了吗?”“控诉”完我,然后心满意足地回房间玩去了。
4、
我就在想,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他们到底想问的是什么?我们成人又把它翻译成了什么?
孩子想问的是:“我的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
但我们往往把它翻译成了:“你们是怎么过性生活的?”所以遇到宝宝这个问题,往往尴尬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人家对我们的性生活细节完全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我到底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已。
结合我自己的“实战”经验,我想分享应对这个提问的四个技巧。
第一,孩子的这个提问,其实可以是进行“爱”的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个好机会,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生命是爱的结果。这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大原则和大方向!
第二,有问必答,有问才答。可以看到,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疑惑程度是在逐渐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不用急着一口气去回答完这个问题,不然也非常容易陷入复杂的解说困境,孩子的小脑袋根本无法一下消化完听到的回答。
从3岁提问到4岁提问,从5岁提问到6岁提问,孩子想知道的东西也在不断地变化,每个阶段可以给孩子符合当时认知的简易回答,家长一定要注意尊重宝宝的认知水平和好奇心哦。
第三,实话实说,你是怎么把他生下来的,那你就怎么去告诉他,千万不要弯弯绕绕。
第四,身边有位家长,曾经直接回答孩子:“你是人工授精来的。”等孩子疑惑地问:“人工授精是什么意思呀?”家长直接就懵了,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说清楚。所以啊,答案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更不能有连自己都不理解、解释不清的东西。
掌握好这四个原则,再也不用怕熊孩子的“尴尬”提问啦!
(文字整理自年糕妈妈学院讲师胡萍老师的课程)
人的肚子上有个坑,为什么会留下肚脐眼?
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有一根脐带连接着母体和胎儿,母体也正是通过这条脐带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胎儿体内。孩子出生的时候,医生会剪断脐带分离孩子和母亲。通常情况下,残留在孩子身上的这部分脐带会在孩子出生一周后自然脱落,于是便会留下疤痕。这个伤疤就是肚脐。
肚脐都是凹的吗?大部分人的肚脐是凹进去的,但也有人的肚脐是凸起来的。由于肚脐是脐带自然脱落形成的,所以它的形状与接生大夫的手艺刀工并无太大关系。每个肚脐都是它注定成为的模样。
脐带连着胎儿肚皮的地方会自然存在一个“眼儿”。为了尽快堵住这个“眼儿”,出生后,我们肚皮上的组织开始迅速愈合,而“眼儿”封口后,脐带便会自然脱落。
这个愈合过程就决定了肚脐的形状。愈合过程中肚皮内外组织生长速度的差异、个体是否是疤痕体质、当下的腹内压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肚脐的最终形状。
每个肚脐都是它注定成为的模样
有人会发出疑问,自己的肚脐平时明明是凹的,但为什么有时候会鼓起来呢?这很有可能是脐疝。当我们的肚脐比平常突出,或者彻底鼓起来的时候,就是发生了脐疝。脐疝与肥胖、腹部膨隆、腹水和妊娠引起的腹内压升高等有关。轻微的脐疝对健康不会有什么太大影响,但是如果出现明显的症状,比如持续性疼痛,则需要尽快就医。
肚脐通着肠道吗?肚脐,更像是一个死胡同,哪儿都不通。它的内侧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直通肠道,而是紧挨着腹膜。
我们的腹部其他部分,从肚皮往里,主要结构依次是皮肤、皮下脂肪、筋膜、肌肉及腹膜。而肚脐的皮肤下面,则没有皮下脂肪和肌肉,筋膜层也很薄,所以肚脐几乎紧挨着腹膜,是腹部最靠近内脏的一点。
腹部横切解剖图,上方凹处为肚脐,白色部分为皮下脂肪
腹膜上分布着血管和神经,所以肚脐离血管、神经也比较近。
肚脐能抠吗?可以,但没必要。
理论上来讲,抠肚脐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相比身体其他部分,肚脐是比较娇弱的,皮儿薄面儿嫩,并且紧靠神经,如果大力抠挖容易刺激内脏神经导致胃肠道不适,还容易损伤肚脐皮肤造成炎症,所以并不推荐大家闲得没事干的时候抠肚脐。
平时不清理肚脐并不会有什么健康危害,但是由于肚脐结构特殊,有很多褶皱,容易藏污纳垢,出于卫生的考虑,还是建议定期清洗一下的。
清洗肚脐的时候,可以拿棉签蘸取适量清水或酒精,在肚脐内打圈擦拭。如果肚脐内污垢比较多,可以重复几次这个步骤。最后要用干净的棉签,把肚脐内的液体擦干。
可以用棉签清洗肚脐
另外,洗肚脐的时候最好温柔一点,再温柔一点,如果不小心弄伤肚脐眼的话,要注意及时消毒。
肚脐抹药真的易于吸收吗?在皮肤上抹药主要是靠皮肤吸收。理论上来说,肚脐处是腹部皮肤上较为薄弱的一点,并且临近血管,对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吸收部分。但相比其他用药方式,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吸收等,经皮吸收本身就是所有用药方式中吸收速度较慢的一个。
目前,经皮肤吸收的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局部疾病,比如用于皮炎、湿疹的膏剂,药效主要针对皮肤或皮下组织,这时除非肚脐眼处有这些疾病,否则不会在肚脐上抹药,其他地方的疾病更不会舍近求远去抹肚脐。
此外,经皮吸收的还有一类药,是通过皮肤将药物送到血管,再渗透到整个体内,但由于肚脐形状不规则、不好清洗等原因,它也并不是这类药物的首选部位。
综上所述,肚脐眼是我们身上的一块疤痕,天然形成,哪儿都不通。肚脐可以摸,可以抠,但需要对它温柔一点儿。
我的五岁半女儿问我,她是怎么生出来的,怎么说好?
每个80后,小时候应该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从哪里来。我们的父辈羞于向我们启齿关于生育的话题,于是,垃圾桶,商店,就成了我们最常见的出生场所。等到我们通过自学成才,了解了生物学基本常识后,我们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不要这样骗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们的孩子,智商已远非我们当年可以比拟,他们不满足于垃圾桶还是妈妈的肚子这种简单的常识,他们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他们好奇得更多。
早上,我正在厨房准备早餐,4岁的女儿突然跑过来问我:“爸爸,是不是结婚了就一定会生宝宝呀?”
这种问题,在老一辈看来,可能觉得很尴尬,但是我们很早就告诉过孩子,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所以我没觉得有多难回答。
我耐心的告诉孩子:“并不是结婚了就立马会生宝宝,你看你的小叔叔和小婶婶,他们也结婚了,可是没有生宝宝啊。爸爸妈妈结婚之后,就生了你这个可爱的小宝宝。”
说完,我心中一阵得意,为自己机智的回答点赞。
正当我放下防备准备继续做早餐的时候,女儿继续追问:“小叔叔他们怎么可以不生宝宝呢?”
我随口答到:“因为他们暂时还不想要宝宝呀。”
女儿接下来的提问,真是吓出我一身冷汗:“爸爸,那结婚后,怎么控制生不生宝宝呢?”
“额…这个嘛,额…这个问题,可以等你再长大一点再告诉你吗?”我装作若无其事的答道。
“好的,爸爸,那我先去玩我的大熊啦。”女儿没有继续追问,我额头渗出了冷汗。
天啊,真没想到,4岁的女儿会有这么严密的推理过程,并且问出这么专业的问题。虽然庆幸的是,她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穷追不舍,可我真不知等她五岁之后如果再问类似的问题,我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