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亲戚,学历博士,现在迷上玄学书籍,而之前他是鄙视的,为什么人的变化会如此大?
我一个亲戚,学历博士,现在迷上玄学书籍,而之前他是鄙视的,为什么人的变化会如此大?
人的兴趣和信念可能会随着时间、经历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变化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您亲戚对玄学书籍态度转变的原因:个人经历:某些个人经历可能会引发对玄学的兴趣。例如,经历了一些难以用科学解释的事件,可能会促使人探索其他领域的知识。
心理需求:人们可能会在寻求心灵慰藉或解决内心困惑时,转向玄学或宗教信仰。
知识探索:作为博士,您的亲戚可能对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玄学书籍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或思考方式,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社交影响:与某些人交往或加入特定的社交圈子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
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对个人的兴趣产生影响。如果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可能会对其信仰和兴趣产生影响。
生活阶段:人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关注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产生更多的思考。
自我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进行反思,这可能导致兴趣和态度的转变。
开放性: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开放,愿意接受和探索以前可能忽视或鄙视的领域。
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和尊重他人的选择。同时,也可以鼓励您的亲戚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批判性地思考,避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证实的观点。
余秋雨 《遥远的绝响》原文
一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
岂止不敢动笔,我甚至不敢逼视,不敢谛听。有时,我怀疑他们是否真地存在过。如果不予怀疑,那么我就必须怀疑其他许多时代的许多人物。我曾暗自判断,倘若他们真地存在过,也不能代表中国。但当我每次面对世界文明史上那些让我们汗颜的篇章时,却总想把有关他们的那些故事告诉异邦朋友。异邦朋友能真正听懂这些故事吗?好像很难。因此也惟有这些故事能代表中国。能代表中国却又在中国显得奇罕和落寞,这是他们的毛病还是中国的毛病?我不知道。
像一阵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去了,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连历代语言学家赠送给它的词汇都少不了一个“风”字:风流、风度、风神、风情、风姿……确实,那是一阵怪异的风。
说到这里读者已经明白,我是在讲魏晋。
我之所以一直躲避着它,是因为它太伤我的精神。那是另外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便仅仅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的平庸。平庸既然已经习惯也就会带来安定,安安定定地谈论着自己的心力能够驾驭的各种文化现象似乎已成为我们的职业和使命。有时也疑惑,既然自己的心力能够驾驭,再谈来谈去又有什么意义?但真要让我进入一种震惊和陌生,依我的脾性和年龄,毕竟会却步、迟疑。
半年前与一位研究生闲谈,不期然地谈到了中国文化中堪称“风流”的一脉,我突然向他提起前人的一种说法:能称得上真风流的,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这位研究生眼睛一亮,似深有所悟。我带的研究生,有好几位在报考前就是大学教师,文化功底不薄,因此以后几次见面,魏晋人物就成了一个甩不开的话题。每次谈到,心中总有一种异样的涌动,但每次都谈不透。
前不久收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唐冀明博士赐赠的大作《魏晋清谈》,唐先生在书的扉页上写道,他在台北读到我的一本书,“惊喜异常,以为正始之音复闻于今。”唐先生所谓“正始之音”,便是指魏晋名士在正始年间的淋漓玄谈。唐先生当然是过奖,但我捧着他的题词不禁呆想:或许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已经与自己所惊恐的对象产生了默默的交流。
那么,干脆让我们稍稍进入一下吧。我在书桌前直了直腰,定定神,轻轻铺开稿纸。没有哪一篇文章使我如此拘谨过。
二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摄、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突然,英雄们相继谢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间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龄大致相仿,因此也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离开人间。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却又剧烈摇晃起来。英雄们留下的激情还在,后代还在,部下还在,亲信还在,但统制这一切的巨手却已在阴暗的墓穴里枯萎;与此同时,过去被英雄们的伟力所掩盖和制服着的各种社会力量又猛然涌起,为自己争夺权力和地位。这两种力量的冲撞,与过去英雄们的威严抗衡相比,低了好几个社会价值等级。于是,宏谋远图不见了,壮丽的鏖战不见了,历史的诗情不见了,代之以明争暗、斗上下其手、投机取巧,代之以权术、策反、谋害。当初的英雄们也会玩弄这一切,但玩弄仅止于玩弄,他们的奋斗主题仍然是响亮而富于人格魅力的。当英雄们逝去之后,手段性的一切成了主题,历史失去了放得到桌面上来的精神魂魄,进入到一种无序状态。专制的有序会酿造黑暗,混乱的无序也会酿造黑暗。我们习惯所说的乱世,就是指无序的黑暗。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
曹操总算是个强悍的英雄了吧,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六十六岁便撒手尘寰。照理,他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包括才华横溢的曹丕和曹植,应该可以放心地延续一代代的曹氏基业了,但众所周知,事情刚到曹丕、曹植两位亲兄弟身上就已经闹得连旁人看了也十分心酸的地步,哪有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家族外部的政治对手?没隔多久,司马氏集团战胜了曹氏集团,曹操的功业完全烟飞灰灭。这中间,最可怜的是那些或多或少有点政治热情的文人名士了,他们最容易被英雄人格所吸引,何况这些英雄及他们的家族中有一些人本身就是文采斐然的大知识分子,在周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人集团,等到政治斗争一激烈,这些文人名士便纷纷成了刀下之鬼,比政治家死得更多更惨。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的生命会如此不值钱。思考的结果是:看似不值钱恰恰是因为太值钱。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袭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无论在实际的智能水平还是在广泛的社会声望上都能有力地辅佐各个政治集团。因此,争取他们,往往关及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提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
相比之下,当初被秦始皇所坑的儒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体人格形象还比较模糊,而到了魏晋时期被杀的知识分子,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不一样了。他们早已是真正的名人,姓氏、事迹、品格、声誉,都随着他们的鲜血,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文化的惨痛,莫过于此;历史的恐怖,莫过于此。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
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置他们于死地的罪名很多,而能够解救他们、为他们辩护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到。对他们的死,大家都十分漠然,也许有几天曾成为谈资,但浓重的杀气压在四周,谁也不敢多谈。待到事过境迁,新的纷乱又杂陈在人们眼前,翻旧帐的兴趣早已索然。于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成批被杀历来引不起太大的社会波澜,连后代史册写到这些事情时的笔调也平静得如古井静水。
真正无法平静的,是血泊边上低眉躲开的那些侥幸存活的名士。吓坏了一批,吓得庸俗了、胆怯了、圆滑了、变节了、噤口了,这是自然的,人很脆弱,从肢体结构到神经系统都是这样,不能深责;但毕竟还有一些人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重新思考哲学、历史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于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便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中飘然而出。
三
当年曹操身边曾有一个文才很好、深受信用的书记官叫阮〔王禹〕,生了个儿子叫阮籍。曹操去世时阮籍正好十岁,因此他注定要面对“后英雄时期”的乱世,目睹那么多鲜血和头颅了。不幸他又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感,内心会承受多大的磨难,我们无法知道。
我们只知道,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木车颠簸着,酒坛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突然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地没路了?他哑着嗓子自问,眼泪已夺眶而出。终于,声声抽泣变成了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一天,他就这样信马游缰地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他知道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山上还有古城遗迹,东城屯过项羽,西城屯过刘邦,中间相隔二百步,还流淌着一条广武涧。涧水汩汩,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阮籍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他的这声叹息,不知怎么被传到世间。也许那天出行因路途遥远他破例带了个同行者?
或是他自己在何处记录了这个感叹?反正这个感叹成了今后千余年许多既有英雄梦、又有寂寞感的历史人物的共同心声。直到二十世纪,寂寞的鲁迅还引用过,毛泽东读鲁迅书时发现了,也写进了一封更有寂寞感的家信中。鲁迅凭记忆引用,记错了两个字,毛泽东也跟着错。
遇到的问题是,阮籍的这声叹息,究竟指向着谁?
可能是指刘邦。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原因是他的对手项羽并非真英雄。在一个没有真英雄的时代,只能让区区小子成名。
也可能是同时指刘邦、项羽。因为他叹息的是“成名”而不是“得胜”,刘、项无论胜负都成名了,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值得成名,都不是英雄;甚至还可能是反过来,他承认刘邦、项羽都是英雄,但他们早已远去,剩下眼前这些小人徒享虚名。面对着刘、项遗迹,他悲叹着现世的寥落。好像苏东坡就是这样理解的,曾有一个朋友问他:阮籍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其中“竖子”是指刘邦吗?苏东坡回答说:“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①既然完全相反的理解也能说得通,那么我们也只能用比较超拔的态度来对待这句话了。
茫茫九州大地,到处都是为争做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疮痍,但究竟有那几个时代出现了真正的英雄呢?既然没有英雄,世间又为什么如此热闹?也许,正因为没有英雄,世间才如此热闹的吧?
我相信,广武山之行使阮籍更厌烦尘嚣了。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雷击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那应是黄昏时分吧,离开广武山之后,阮籍的木车在夕阳衰草间越走越慢,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种沉郁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圈,最后把音收在唇齿间,变成一种口哨声飘洒在山风暮霭之间,这口哨声并不尖利,而是婉转而高亢。
这也算一种歌吟方式吧,阮籍以前也从别人嘴里听到过,好像称之为“啸”。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循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尽情一啸,什么也抓不住,但什么都在里边了。这天阮籍在木车中真正体会到了啸的厚味,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在夜气中回翔。
对阮籍来说,更重要的一座山是苏门山。苏门山在河南辉县,当时有一位有名的隐士孙登隐居其间,苏门山因孙登而著名,而孙登也常被人称之为苏门先生。阮籍上山之后,蹲在孙登面前,询问他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但孙登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一声不吭,甚至连眼珠也不转一转。
阮籍傻傻地看着泥塑木雕般的孙登,突然领悟到自己的重大问题是多么没有意思。那就快速斩断吧,能与眼前这位大师交流的或许是另外一个语汇系统?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摧动着,他缓缓地啸了起来。啸完一段,再看孙登,孙登竟笑眯眯地注释着他,说:“再来一遍。”阮籍一听,连忙站起身来,对着群山云天,啸了好久。啸完回身,孙登又已平静入定,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交流,此行没有白来。
阮籍下山了,有点高兴又有点茫然。但刚走到半山腰,一种奇迹发生了。如天乐开奏,如梵琴拨响,如百凤齐鸣,一种难以想象的音乐突然充溢于山野林谷之间。阮籍震惊片刻后立即领悟了,这是孙登大师的啸声,如此辉煌和圣洁,把自己的啸不知比到哪里去了。但孙登大师显然不是要与他争胜,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阮籍仰头聆听,直到啸声结束。然后急步回家,写下了一篇《大人先生传》。
他从孙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说,“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绳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断变化,君子们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礼法呢?说穿了,躬行礼法而又自以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缝,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找到了什么风水吉宅。
文章辛辣到如此地步,我们就可知道他自己要如何处世行事了。
—。—。—。—。—。—。—。—。—。—。—。—。—。—。—。—。—。—①见《东坡志林》一、《东坡题跋》二。
四
平心而论,阮籍本人一生的政治遭遇并不险恶,因此,他的奇特举止也不能算是直捷的政治反抗。直捷的政治反抗再英勇、再激烈也只属于政治范畴,而阮籍似乎执意要在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上闹一番新气象。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是亲眼目睹了,但在他看来,既然没有一方是英雄的行为,他也不去认真地评判谁是谁非。鲜血的教训,难道一定要用新的鲜血来记述吗?不,他在一批批认识和不认识的文人名士的新坟丛中,猛烈地憬悟到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他横下心来伸出双手,要以生命的名义索回一点自主和自由。他到过广武山和苏门山,看到过废墟听到过啸声,他已是一个独特的人,正在向他心目中的“大人”靠近。
人们都会说他怪异,但在他眼里,明明生就了一个大活人却象虱子一样活着,才叫真正的怪异,做了虱子还洋洋自得地冷眼瞧人,那是怪异中的怪异。
首先让人感到怪异的,大概是他对官场的态度。对于历代中国人来说,垂涎官场、躲避官场、整治官场、对抗官场,这些都能理解,而阮籍给予官场的却是一种游戏般的洒脱,这就使大家感到十分陌生了。
阮籍躲过官职任命,但躲得并不彻底。有时心血来潮,也做做。正巧遇到政权更迭期,他一躲不仅保全了生命,而且被人看作是一种政治远见,其实是误会了他。例如曹爽要他做官,他说身体不好隐居在乡间,一年后曹爽倒台,牵连很多名士,他安然无恙;但胜利的司马昭想与他联姻,每次到他家说亲他都醉着,整整两个月都是如此,联姻的想法也就告吹。
有一次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我曾经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很喜欢那儿的风土人情。”司马昭一听,就让他到东平去做官了。阮籍骑着驴到东平之后,察看了官衙的办公方式,东张西望了不多久便立即下令,把府舍衙门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原来关在各自屋子里单独办公的官员们一下子置于互相可以监视、内外可以勾通的敞亮环境之中,办公内容和办公效率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着,即便用一千多年后今天的行政管理学来看也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国际间许多现代化企业的办公场所不都在追求着一种高透明度的集体气氛么?但我们的阮籍只是骑在驴背上稍稍一想便想到了。除此之外,他还大刀阔斧地精简了法令,大家心悦诚服,完全照办。他觉得东平的事已经做完,仍然骑上那头驴子,回到洛阳来了。一算,他在东平总共逗留了十余天。
后人说,阮籍一生正儿八经地上班,也就是这十余天。
唐代诗人李白对阮籍做官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写诗道: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只花十余天,便留下一个官衙敞达、政通人和的东平在身后,而这对阮籍来说,只是玩了一下而已,玩得如此漂亮,让无数老于宦海而毫无作为的官僚们立刻显得狼狈。
他还想用这种迅捷高效的办法来整治其他许多地方的行政机构吗?在人们的这种疑问中,他突然提出愿意担任军职,并明确要担任北军的步兵校尉。但是,他要求担任这一职务的唯一原因是步兵校尉兵营的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打听到还有三百斛酒存在仓库里。到任后,除了喝酒,一件事也没有管过。在中国古代,官员贪杯的多得很,贪杯误事的也多得很,但像阮籍这样堂而皇之纯粹是为仓库里的那几斛酒来做官的,实在绝无仅有。把金印作为敲门砖随手一敲,敲开的却是一个芳香浓郁的酒窖,所谓“魏晋风度”也就从这里飘散出来了。
除了对待官场的态度外,阮籍更让人感到怪异的,是他对于礼教的轻慢。
例如众所周知,礼教对于男女间接触的防范极严,叔嫂间不能对话,朋友的女眷不能见面,邻里的女子不能直视,如此等等的规矩,成文和不成文地积累了一大套,中国男子,一度几乎成了最厌恶女性的一群奇怪动物,可笑的不自信加上可恶的淫邪推理,既装模作样又战战兢兢。对于这一切,阮籍断然拒绝。有一次嫂子要回娘家,他大大方方地与她告别,说了好些话,完全不理叔嫂不能对话的礼教。隔壁酒坊里的小媳妇长得很漂亮,阮籍经常去喝酒,喝醉了就在人家脚边睡着了,他不避嫌,小媳妇的丈夫也不怀疑。
特别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一位兵家女孩,极有才华又非常美丽,不幸还没有出嫁就死了。阮籍根本不认识这家的任何人,也不认识这个女孩,听到消息后却莽撞赶去吊唁,在灵堂里大哭一场,把满心的哀悼倾诉完了才离开。阮籍不会装假,毫无表演意识,他那天的滂沱泪雨全是真诚的。这眼泪,不是为亲情而洒,不是为冤案而流,只是献给一具美好而又速逝的生命。荒唐在于此,高贵也在于此。有了阮籍那一天的哭声,中国数千年来其他许多死去活来的哭声就显得太具体、太实在、也太自私了。终于有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像模像样地哭过了,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尽至。依我看,男人之哭,至此尽矣。
礼教的又一个强项是“孝”。孝的名目和方式叠床架屋,已与子女对父母的实际感情没有什么关系。最惊人的是父母去世时的繁复礼仪,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诚扩充成十分伪饰,让活着的和死了的都长久受罪,在最不该虚假的地方大规模地虚假着。正是在这种空气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
那天他正好和别人在下围棋,死讯传来,下棋的对方要求停止,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歇手,非要决个输赢。下完棋,他在别人惊恐万状的目光中要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才放声大哭,哭的时候,口吐大量鲜血。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又吃肉喝酒,然后才与母亲遗体告别,此时他早已因悲伤过度而急剧消瘦,见了母亲遗体又放声痛哭,吐血数升,几乎死去。
他完全不拘礼法,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但他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之深,又有哪个孝子比得上呢?这真是千古一理了:许多叛逆者往往比卫道者更忠于层层外部规范背后的内核。
阮籍冲破“孝”的礼法来真正行孝,与他的其他作为一样,只想活得真实和自在。
他的这种做法,有极广泛的社会启迪作用。何况魏晋时期因长年战乱而早已导致礼教日趋懈弛,由他这样的名人用自己轰传遐迩的行为一点化,足以移风易俗。据《世说新语》所记,阮籍的这种行为即便是统治者司马昭也乐于容纳。阮籍在安葬母亲后不久,应邀参加了司马昭主持的一个宴会,宴会间自然免不了又要喝酒吃肉,当场一位叫何曾的官员站起来对司马昭说:“您一直提倡以孝治国,但今天处于重丧期内的阮籍却坐在这里喝酒吃肉,大违孝道,理应严惩!”司马昭看了义愤填膺的何曾一眼,慢悠悠地说:“你没看到阮籍因过度悲伤而身体虚弱吗?身体虚弱吃点喝点有什么不对?你不能与他同忧,还说些什么!”
魏晋时期的一大好处,是生态和心态的多元。礼教还在流行,而阮籍的行为又被允许,于是人世间也就显得十分宽阔。记得阮籍守丧期间,有一天朋友裴楷前去吊唁,在阮籍母亲的灵堂里哭拜,而阮籍却披散着头发坐着,既不起立也不哭拜,只是两眼发直,表情木然。
裴楷吊唁出来后,立即有人对他说:“按照礼法,吊唁时主人先哭拜,客人才跟着哭拜。这次我看阮籍根本没有哭拜,你为什么独自哭拜?”说这番话的大半是挑拨离间的小人,且不去管它了,我对裴楷的回答却很欣赏,他说:“阮籍是超乎礼法的人,可以不讲礼法;我还在礼法之中,所以遵循礼法。”我觉得这位裴楷虽是礼法中人却又颇具魏晋风度。他自己不圆通却愿意让世界圆通。
既然阮籍如此干脆地扯断了一根根陈旧的世俗经纬而直取人生本义,那么,他当然也不会受制于人际关系的重负。他是名人,社会上要交结他的人很多,而这些人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吃食名人为生的:结交名人为的是分享名人,边分享边觊觎,一有风吹草动便告密起哄、兴风作浪,刹那间把名人围啄得累累伤痕。阮籍身处乱世,在这方面可谓见多识广。他深知世俗友情的不可靠,因此绝不会被一个似真似幻的朋友圈所迷惑。他要找的人都不在了,刘邦、项羽只留下一座废城,孙登大师只留下满山长啸,亲爱的母亲已经走了,甚至像才貌双全的兵家女儿那样可爱的人物,在听说的时候已不在人间。难耐的孤独包围着他,他厌烦身边虚情假意的来来往往,常常白眼相向。时间长了,阮籍的白眼也就成了一种明确无误的社会信号,一道自我卫护的心里障壁。但是,当阮籍向外投以白眼的时候,他的内心也不痛快。他多么希望少翻白眼,能让自己深褐色的瞳仁去诚挚地面对另一对瞳仁!他一直在寻找,找得非常艰难。在母丧守灵期间,他对前来吊唁的客人由衷地感谢,但感谢也仅止于感谢而已,人们发现,甚至连官位和社会名声都不低的嵇喜前来吊唁时,闪烁在阮籍眼角里的,也仍然是一片白色。
人家吊唁他母亲他也白眼相向!这件事很不合情理,嵇喜和随员都有点不悦,回家一说,被嵇喜的弟弟听到了。这位弟弟听了不觉一惊,支颐一想,猛然憬悟,急速地备了酒、挟着琴来到灵堂。酒和琴,与吊唁灵堂多么矛盾,但阮籍却站起身来,迎了上去。你来了吗,与我一样不顾礼法的朋友,你是想用美酒和音乐来送别我操劳一生的母亲?阮籍心中一热,终于把深褐色的目光浓浓地投向这位青年。
这位青年叫嵇康,比阮籍小十三岁,今后他们将成为终身性的朋友,而后代一切版本的中国文化史则把他们俩的名字永远地排列在一起,怎么也拆不开。
五
嵇康是曹操的嫡孙女婿,与那个已经逝去的英雄时代的关系,比阮籍还要直接。
嵇康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他虽与阮籍并列,而且又比阮籍年少,但就整体人格论之,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要比阮籍高出许多,尽管他一生一直钦佩着阮籍。我曾经多次想过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想来想去终于明白,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
他的人生主张让当时的人听了触目惊心:“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他完全不理会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使他心醉神迷的人生境界。这个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罗宗强教授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说,嵇康把庄子哲学人间化,因此也诗化了,很有道理。嵇康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长期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阳,后来到了洛阳城外,竟然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他给别人打铁不收钱,如果有人以酒肴作为酬劳他就会非常高兴,在铁匠铺里拉着别人开怀痛饮。
一个稀世的大学者、大艺术家,竟然在一座大城市的附近打铁!没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没有实利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与那些远离人寰、瘦骨伶仃的隐士们相比,与那些皓首穷经、弱不禁风的书生们相比,嵇康实在健康得让人羡慕。
嵇康长得非常帅气,这一点与阮籍堪称伯仲。魏晋时期的士人为什么都长得那么挺拔呢?你看严肃的《晋书》写到阮籍和嵇康等人时都要在他们的容貌上花不少笔墨,写嵇康更多,说他已达到了“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地步。一位朋友山涛曾用如此美好的句子来形容嵇康(叔夜):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现在,这棵岩岩孤松,这座巍峨玉山正在打铁,强劲的肌肉,愉悦的吆喝,炉火熊熊,锤声铿锵。难道,这个打铁佬就是千秋相传的《声无哀乐论》、《太师箴》、《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和许多美妙诗歌的作者?这铁,打得真好。
嵇康打铁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更不愿意别人来参观。他的好朋友、文学家向秀知道他的脾气,悄悄地来到他身边,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帮他打铁。说起来向秀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文章写得好,精通《庄子》,但他更愿意做一个最忠实的朋友,赶到铁匠铺来当下手,安然自若。他还曾到山阳帮另一位朋友吕安种菜灌园,吕安也是嵇康的好友。这些朋友,都信奉回归自然,因此都干着一些体力活,向秀奔东走西地多处照顾,怕朋友们太劳累,怕朋友们太寂寞。
嵇康与向秀在一起打铁的时候,不喜欢议论世人的是非曲直,因此话并不多。唯一的话题是谈几位朋友,除了阮籍和吕安,还有山涛。吕安的哥哥吕巽,关系也不错。称得上朋友的也就是这么五、六个人,他们都十分珍惜。在野朴自然的生态中,他们绝不放弃亲情的慰藉。这种亲情彼此心照不宣,浓烈到近乎淡泊。
正这么叮叮(口当)(口当)地打铁呢,忽然看到一支华贵的车队从洛阳城里驶来。为首的是当时朝廷宠信的一个贵公子叫钟会。钟会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繇做过魏国太辅,而钟会本身也博学多才。钟会对嵇康素来景仰,一度曾到敬畏的地步,例如当初他写完《四本论》后很想让嵇康看一看,又缺乏勇气,只敢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处的窗户里。
现在他的地位已经不低,听说嵇康在洛阳城外打铁,决定隆重拜访。钟会的这次来访十分排场,照《魏氏春秋》的记述,是“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钟会把拜访的排场搞得这么大,可能是出于对嵇康的尊敬,也可能是为了向嵇康显示一点什么,但嵇康一看却非常抵拒。这种突如其来的喧闹,严重地侵犯了他努力营造的安适境界,他扫了一眼钟会,连招呼也不打,便与向秀一起埋头打铁了。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
这一下可把钟会推到了尴尬的境地。出发前他向宾从们夸过海口,现在宾从们都疑惑地把目光投向他,他只能悻悻地注视着嵇康和向秀,看他们不紧不慢地干活。看了很久,嵇康仍然没有交谈的意思,他向宾从扬了扬手,上车驱马,回去了。
刚走了几步,嵇康却
有种“整容”叫男星的外国老婆,他们变化不大,妻子都已徐娘半老
都说外国人的颜值是一门“玄学”。有的年过半百依旧风韵犹存
有的几年之间就从女神变成“大妈”。
基因问题还是岁月蹉跎,谁也给不了确定的答案。
但不得不承认外国小姐姐天生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白得发光的皮肤对中国男人确实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就连中国的著名男星们,也纷纷拜倒在他们的石榴裙下。
搞起了“跨国”婚姻。
然而当初这些外国媳妇,有多光鲜亮丽,如今就有多“悲惨”!
看到他们的现状,网友也不由得唏嘘时光的蹉跎。
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
男神依旧是男神,但男神们的老婆却都已“徐娘半老”,个个堪比“车祸现场”。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颜值坍塌”的现场。
01.撒贝宁和李白
其中 娱乐 圈晒自己外国媳妇最高调的,还得是撒贝宁。
一个颜值一般,实力强大的央视主持人。
谁都想不到他最后会娶一个比自己白三个度的外国老婆回家。
当他大方发出他和李白的结婚照的时候,就掀起了一阵网络热潮。
对于这段“悬殊极大”的婚姻,有人祝福,有人则并不看好。
因为,在所有人看来。
撒贝宁不仅是凡尔赛鼻祖,更是保送北大的学霸。
还凭借着自身央视名嘴的实力在人才济济的央视主持界占得一席之地。
所以撒贝宁是大家眼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男神”。
大家一开始就一致认为李白配不上撒贝宁。
然而在了解过李白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加拿大姑娘才是撒贝宁高攀不起的存在。
撒贝宁是中国的学霸,而李白却是妥妥的学神。
毕竟北大教育学博士的名头可不是虚张声势的。
所以李白算得上是撒贝宁历任女友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她曾说过: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
这一点从她字正腔圆的中文就可以看得出来。
据说她只学了半年。
何其可怕的存在,大多数普通人学了一辈子英语都没有学好。
而李白却用半年时间攻克下最难的语言。
让人汗颜!
这还不算,在赚钱这块,李白也是丝毫不输给撒贝宁。
大学期间就可以凭借炒股买房,现在更是担任着吉尼斯纪录主持人。
根本不缺钱,当然也不存在什么图撒贝宁钱的说法。
毕竟,李白还是一个典型的白富美,比撒贝宁的家庭好得不要太多。
从小就跟随家人领略世界各国,眼界比普通人家的孩子都要高。
就这些身份随便拿一个出来都不输给撒贝宁,甚至于还要更胜一筹。
所以,没有配不配得上之说,两人的结合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但也算是“强强联手”了。
不过,刨除这些家庭背景之外,两人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两人颜值的“差距”。
李白人如其名,是白得发光的金发美女。
镜头前一站就能瞬间遮蔽其他人的那光芒。
反观撒贝宁那张严肃又带有“喜感”的脸,实在把两人配不起来。
特别是两人站在一起,差距就出来了。
因为在大家看来,撒贝宁不仅脸长得“一般”,身高也不算很出挑,肤色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原本和中国人站一块还挺和谐的撒贝宁,和李白待在一起就鲜明衬托出他那“ 健康 ”的肤色是有多么“耀眼”。
所以两人不搭的颜值一直是网友们“膈应”这段跨国婚姻的一个关键点。
但是不管外界看不看好,这对恩爱小夫妻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2019年时,李白更是为撒贝宁生了一对龙凤胎。
撒贝宁一下子就儿女齐全,从两人变成了一家四口。
然而爱情“保鲜 ”,李白的颜值却提前“过期”了。
由于外国人天生的立体脸相较于中国人而言,会更容易产生皱纹。
所以身为外国人的李白,即使养在了中国,依旧老得要快些。
特别是生了娃后,李白的颜值开始极限下滑。
不仅整个人都变得憔悴,更是明显发福了。
在被曝出的近照中,李白光鲜紧致的皮肤已然不复存在了。
侧脸看起来还显得人略微臃肿。
虽然皮肤依旧很白,但还是没有之前的仙女气质。
反观撒贝宁,在几年的婚姻生活下,他倒是没有太大变化。
甚至于还越发帅气逼人了呢?
果然婚姻是女人的“坟墓”,却是男人的“伊甸园”。
不过和年轻时的颜值巅峰比起来,除了“油腻”还是“油腻”。
02.刘烨和安娜
除撒贝宁外,著名男星刘烨同样也和外国女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说起刘烨,就不得不提及谢娜。
2000年,谢娜和刘烨因工作结识。
迅速坠入爱河的两人成为了 娱乐 圈最让人羡慕的情侣。
然而这段爱情长跑6年后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谢娜挥泪告别。
在治疗情伤的过程中,谢娜通过《快乐男声》认识了张杰。
而刘烨则是在旅行中偶遇的安娜。
一个和谢娜一样阳光大方的外国女孩。
浓眉大眼,有着犹太人标准的外貌特征。
属于那种高级且又让人想亲近的女神。
一个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法籍犹太人。
看到她的颜值,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刘烨和谢娜的爱情会无疾而终了。
谢娜虽然容貌清秀可人,但是对比起安娜的异国风情还差些火候。
在大家看来,也都觉得刘烨对安娜是更为喜爱的。
所以刘烨公开安娜的照片后,谢娜的颜值就开始被人津津乐道。
然而一向大大咧咧的谢娜却不在意。
在她看来,爱的时候轰轰烈烈,走的时候自然也得潇洒自在。
2009年,当刘烨和安娜在北京举行婚礼的时候。
谢娜作为合格的前女友还大方地隔空送祝福。
着实是给足了刘烨面子。
两年后,谢娜也携手张杰步入婚姻。
自此,两人不再有交集。
而到现在,刘烨和安娜的婚姻也持续了快13年了。
曾经那个美艳的安娜如今确实另有一番面孔。
不到40岁的年纪,脸就垮了。
化过妆的脸,尽显老态。
不仅皱纹明显,皮肤更是松弛得吓人。
笑起来的样子和以前对比起来简直判若两人。
而反观38岁的谢娜,生了双胞胎后依旧是满脸的胶原蛋白。
现在依旧颜值在线,和十年前的状态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刘烨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后也有了些许沧桑。
但是脸不算太垮,依旧挺帅气的。
但是和现在的安娜站在一起还是有点“不协调”。
两人似乎还出现了“年龄差”。
对此,大家甚至于还纷纷吐槽是“夫妻”还是“母子”。
面对网友们对妻子如此的“侮辱”。
刘烨也坐不住了。
直接放出自己的丑照和妻子年轻时候的美照对比,以此来衬托安娜。
力怼妻子“有老又丑的传闻”。
看到这里,不得不承认刘烨对安娜那妥妥的是真爱啊。
即使安娜现在容颜已不在,刘烨的做法也是直接打破了自己当初看脸娶老婆的传言。
看到这里,我觉得作为吃瓜网友,继续羡慕他的爱情也挺好。
03.吴彦祖和Lisa
不过除了撒贝宁和刘烨,其实最让人意难平的还得是永远的男神吴彦祖。
一个被所有女孩子都“爱”过的港片男神。
在他和自己相恋八年的女友Lisa宣布结婚的喜讯的时候。
所有女孩子一夜之间就失恋了。
所以,大家对Lisa除了嫉妒就是狠了。
但是架不住Lisa的优秀啊。
身为中,犹,法三国混血的Lisa,是一个典型的白富美。
父亲是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老板,自己则是一名模特。
热情奔放的Lisa在遇见吴彦祖的时候,就和所有女孩一样爱上了他。
开始了自己的“追夫”之路。
然而,好事多磨,半路杀出一个杨千嬅。
然而在Lisa的“反击”下,最终成功收服了吴彦祖。
成为了所有女孩子的公敌。
婚后,吴彦祖一如既往的“暖”,把所有都爱都给于Lisa。
更是放言要“一辈子”。
有了女儿吴斐然后,吴彦祖更是把注意力放到了家庭里。
全心全意的照顾女儿和Lisa,羡煞旁人。
大家都觉得拥有这样一个,有颜,有才华的老公简直人间理想。
然而就在大家还在羡慕时,吴彦祖曝出两人十年“无性”婚姻。
又不得不让人怀疑两人的婚姻生活到底怎么样?
但是似乎这个小插曲对两人影响不大,依旧是琴瑟和鸣的场景。
如今,昔日的女神容颜也依旧逝去。
在吴彦祖给妻子庆生照片流出后,大家对她如今的状态也是唏嘘不已。
照片中43岁的Lisa戴着亮黄色的口罩,依旧很有气质。
但是她眼角的皱纹明显遮不住,看得出来苍老不少。
皮肤也很暗淡,让人不免惋惜她曾经的盛世美颜已不复存在。
在两人出席活动时,发际线后移的Lida更是被吐槽酷似“男人”。
可见这翻车翻得确实严重。
对此,大家都疑惑为什么才四十多,Lisa就如此“憔悴”?
毕竟在大家看来,作为公众人物,Lisa应该还是格外注重保养的,况且还不缺钱。
像同样四十多的大S和五十多了的伊能静,都如同二十出头的小姑娘。
反而这个曾经的大美女独自“翻车”了。
这不由让人唏嘘果然西方的基因太强大,谁都逃不了“快速苍老”的魔咒。
不过即使Lisa如今没有有了美貌,甚至于和吴彦祖过上了无性婚姻。
两人的感情好像并没有因此冷淡,依旧陪伴在彼此之间。
这是很难得的,只能是祝福他们了。
04.周华健和康粹兰
初次之外,周华健的外国老婆的“翻车”速度才是最夸张的。
看着周华健发出的合照,网友们都不敢相信这个苍老的女人是巨星周华健的老婆。
两人这容貌差距显然都有点差辈的意味了。
明明两人年纪相仿,现在周华健依旧是英姿煞爽,康粹兰却依然像周华健的“妈妈”。
一家三口的合照更是有三辈人的意味了。
想当年,周华健是香港著名歌手,曾威胁到四大天王地位的存在。
《朋友》、《刀剑如梦》、《其实不想走》等经典歌曲都是他的代表作。
在演艺圈沉沉浮浮三十余年,周华健也成为了不少女歌迷的梦中情人。
但是周华健的目光却从来没有放在他们身上。
而是一直钟情于康粹兰。
一个在周华健没有出名时就一直支持他的外国女粉丝。
当时周华健不是明星,只是一个小小的驻唱歌手。
但康粹兰就是一见钟情,迷上了这个嗓音特别的男人。
而周华健对于康粹兰的喜欢也很感动,对这个性格直爽的女孩子很有好感。
于是,自然而然两人走在了一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华健最终还是火了,成为了当红歌星。
但是周华健却并没有在成名之后抛妻弃子,反而化身“宠妻狂魔”。
向所有人宣布自己已经“名花有主”,给足了康粹兰安全感。
婚后,两人更是生了一个帅气的混血儿子。
完美的继承了两人的美貌。
现在两人也携手走过了半生。
退居一线的周华健也全身心放在家庭里。
60岁的他和31儿子关系非常好,从照片里看犹如兄弟,而不是父子。
所以大家都惊叹于周华健为什么多年过去容貌依旧如从前。
特别是他和58岁的妻子站在一起更显年轻。
反而是比周华健还小两岁的康粹兰是一点岁月的无情都没有挡住。
还没有过六十就已经满脸沧桑,让人唏嘘。
好在周华健对她也是真爱,两人现在的生活也很幸福。
不免让我也很羡慕。
05刘德华和朱丽倩
当然,最后还有四大天王之一,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刘德华。
同样是被外国小姐姐拐跑了。
但是让刘德华沉迷的不是西方的金发美女,而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朱丽倩。
大家都说刘德华是照亮 娱乐 圈的光,那朱丽倩就是照亮刘德华的光。
朱丽倩很少在镜头面前出现,更是很少以刘德华妻子的身份出现。
因为她怕给刘德华找麻烦,而刘德华也希望把她保护在镜头后面。
但是不要因此就觉得朱丽倩是个普通小姑娘。
朱丽倩可大有来头,不仅家里是马来西亚首富,自己还是选美小姐。
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清秀靓丽的姑娘。
和 娱乐 圈其他女星不同,朱丽倩的容貌算不上惊艳,却是耐看型的。
很符合她大家闺秀的身份。
作为刘德华的粉丝,朱丽倩一直以刘德华为中心。
为了支持事业刚刚起步的刘德华,朱丽倩就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留在刘德华身边照顾她。
因为刘德华的名气,朱丽倩这一陪就陪了将近二十多年,无名无份。
做了一个彻彻底底的透明女友。
直到2009年,刘德华陪朱丽倩参加其父亲的照片曝光。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刘德华的女朋友叫朱丽倩。
然而这个时候,朱丽倩早已没有了年轻时青春靓丽的美貌。
照片中的她显得沧桑又普通。
因此,关于她配不上刘德华的消息劈天盖地的袭来。
但是这次刘德华没有再选择把她藏起来,而是紧紧牵着她的手不放开。
2011年,已经46岁的朱丽倩剖腹产为刘德华产下一女,正式让这份爱情有了羁绊。
2016年,50岁高龄的朱丽倩再次怀孕,冒着巨大风险给刘德华凑了一个“儿女双全”。
自此,再也没有人敢说朱丽倩配不上刘德华了。
毕竟
能为刘德华冒这么大风险的女人又有几个呢?
况且容颜易老,朱丽倩也是一个女人,自然也逃脱不了变老。
虽然没有保养得当女星那么光鲜亮丽的外表,但胜在已经气质在线。
所以即使朱丽倩现在的脸在人群中再普通,只要刘德华看得见就好。
因为,和其他几个男星一样,回归家庭的刘德华也欣喜拥有这份岁月静好的画面。
虽然在时间的流逝下,爱意会逐渐消淡,容颜也会随着老去。
但多年的陪伴依然让彼此成为最亲密的家人。
这个时候,容貌又怎么会那么重要呢?
无论是刘德华还是周华健,还是其他男星都清楚的明白这个道理。
上一篇:因为点事过了很久都没有正面回答了,觉得这是好人的还是坏人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