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般的父母,都深爱其亲子女
年轻父亲对儿子女儿的态度更加偏爱哪一个?
1. 无法一概而论:父母对待子女的感情是非常个体化的,每个人的感受和偏好可能有所不同。2. 感情多样化:虽然一些年轻爸爸可能对女儿表现出更多的喜爱和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感情上更偏爱女儿。
3. 复杂因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复杂而多样化的,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性格、家庭背景、亲子关系等。
4. 亲密连接:有些父亲可能更容易与女儿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因为他们可能与女儿在性别、兴趣或性格上更加相似,或者他们可能对女儿的需求和关心表现得更为敏感。
5. 深爱关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亲不会对儿子产生同样深厚的感情。父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亲都可能深爱和关心他们的子女。
6. 独特方式:每个父亲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和体现他们对子女的爱和关心。
7. 平等对待: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平等地对待并关心他们的所有子女,不论性别。
8. 建立关系:对于年轻爸爸来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9. 参与生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亲都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的生活、倾听他们的需求、提供支持和爱,来建立亲密、稳定和有益的父子/父女关系。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爱的教育》优秀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爱的教育》优秀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爱的教育》优秀读书心得1
《爱的教育》一书,虽然出自于一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可能是一位成年人都不曾懂得的。
作者记录了他在上三年级时一学年的所见所闻,还有他自己的想法,这本书中的故事令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爱究竟还有多少?
书中写到过一件事,是一个名叫洛佩谛的二年级学生,在去学校的时候,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忽然离开了母亲的手,在街上摔倒了。这时,刚好有一辆街车正在向他倒下的地方开过去,洛佩谛眼见着这个小学生即将被车子碾压,立刻跳了过去,把他救出来。但是因为来不及挪开自己的脚,反而被车子轧伤了自己。这件事令我深深地受到感动。同时,也令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类似的事:20__年5月8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因驾驶员误操作而失控撞向走在车前的学生,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地将学生推到一旁,自己却因躲闪不及被卷进车轮下,造成了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以至于生命垂危,后来虽然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却要经过一段艰苦的康复训练,并且要终身与假肢打交道。
前者是同学之爱,后者是师生之爱,虽然双方的身份地位不一样,但所展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却是如出一辙。在正常生活中,可能没有那么惊险的时刻需要我们去舍身救人,但是我们仍然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试问一句:如果有一位乞讨者向你走来,你会怎么做?对于现今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无视他或者看看他,然后走开。作者也同样是这么做的,但是作者的父亲对这种做法表示了明确的否定和批评。他认为,不幸的人伸了手求乞时,我们是不应该假装不知道的。在你求奢侈的时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求不死。他们是多么可怜,多么无助。中国人的善良之心何在?但是反过来想,现在的乞丐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为了钱故意装成乞丐博取人们的同情心的?假的乞丐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我们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去同情别人,连带着那些真正不幸的人也得不到一丝同情。出现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信仰。我们没有信仰来保持我们的诚实,我们没有信仰来约束我们不正当的行动,我们没有信仰来使我们的心灵充满爱。
有句话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爱,让我们的爱去美化这个世界。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爱的教育》优秀读书心得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开始没什么感受,平平淡淡,可读到后面却有另一番滋味。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述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及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善良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但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这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浓浓的爱。读完《爱的教育》,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深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种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的,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的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这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血,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的死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我希望每个人都读《爱的教育》,使自身的爱到升华,使世界充满爱。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爱的教育》优秀读书心得3
在人世间,到处都充满爱,《爱的教育》将“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难以忘怀。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能让我感受爱的温暖。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者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所写,在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二十岁加入军队,写了许多爱国主义的短片小说,在四十二岁那年,写出了《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原名为《心》,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用一个意大利的小学男孩安利柯的眼睛讲述他在四年级校园内外的故事。安利柯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他眼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爱的教育》里,讲述了许多爱的故事,大至祖国,人民,小至父母,同学,朋友,但不管这些爱,是大是小,全部平等。在这些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安利柯的父亲在二月二十五日为安利柯写下的《街道》。这篇文章写的是安利柯回家的路上不小心碰撞了一位妇人,但他却并没有在意她,直接走过,正巧被楼上他的父亲看见了,后来父亲用书信的方式告知安利柯:街道是应该被尊敬的,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程度可以从街上行人的举动看出来。如果在街上有不好的行为,在家里也必定同样有不好的模样。没错,如果我们在街道上的行为非常文明,非常和谐,这样不仅自己看得舒服,外地人也会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城市。
在还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懂什么是“爱”,以为“爱”是指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渐渐明白了,原来“爱”不仅是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还有同学之间的友情,如安利柯吧自己心爱的玩具火车送给了伯莱克西;还有人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如安利柯父亲瞻仰卡华伯纪念碑;还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包容,如先生没有责骂在课堂上玩娃娃的学生;还有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如安利柯的父亲过了几十年还坐火车去看他以前的先生……
世间的爱,无处不在,它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感到温暖。《爱的教育》把这份爱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一起再传递下去吧。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爱的教育》优秀读书心得4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读书,收获安静的富足《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
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
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集体是他们的又一个家。
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爱的教育》优秀读书心得5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本书《爱的教育》。读完后,我的第一感触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德日记,来描写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写的也是生活中平凡的事、人物,但是,这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让人感动不已。
我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感动的事情。它所讲的是一位妇女,她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歹徒,歹徒逼着要让妇女交出钱来。歹徒从妇女身上搜出被一叠塑料袋裹着的钞票。但是妇女为了这些钱和歹徒搏斗,最后伤了手指。当警察看到那塑料袋里裹着的只有8块5角的钱时,个个都惊呆了。而妇女用这8块5角各买了一种水果,带到了公墓里,有一座新墓,喃喃自语:“儿啊,妈没本事,没办法治好你的病。还记得吗?你临去的时候,妈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说:‘我要是能吃一个好水果该多好呀。’妈愧对你呀,为了给你治病,家里已经连买一个水果的钱都没有了。但昨天,妈妈终于将为你治病借下的债都还清了。妈今天又挣了8块5毛钱,妈可以买到水果了,这些都是好的,妈一个一个仔细挑过的,你吃吧,孩子……”
是啊,这一个故事体现了那位母亲对她孩子深深的爱意,哪怕为了8块5角,也要誓死不放。“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一句关心的话语、老师对学生一个提醒的眼光、同学对自己一个细心地搀扶……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如果你仔细品尝,你会感受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这是多么的悲观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关心我,我是多么幸福啊!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爱的人生。
中国的婆媳关系为何如此严重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还害怕结婚后跟婆婆一起生活,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的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家难念的经,揭密婆媳关系难处理背后的真实原因,让年轻的夫妻游刃有余,老夫老妻们更加处理好家庭关系!
健康 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1.糟糕的婆媳关系;
2.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是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婆媳关系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把他们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那个将陪伴你一生的,才是你最重要的人。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
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过,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确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就仿佛是,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重男轻女,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深深觉得,一个女人,若没有遇上一个好丈夫,是多么无助的事情,网上有段话是这么说的:女人,在娘家你是客人,在婆家,你是外人,但最终,你也不过得到一个跟你领证的男人,如果这个男人不能疼你、护你周全,那么你就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为什么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归根究底,不过是因为中国多数父母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最大的体现就在于:一个男人娶妻得人得嫁妆,就仿佛赚得了便宜,一个女人出嫁赔人赔嫁妆,就好像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所以,中国人不爱生女儿,说女儿是个赔钱货,帮起儿子来都是亲亲一家人,义无反顾,而女儿,不是还有她老公,她婆婆,她婆家那边人么?就很难在女儿落迫时,看见有娘家人先着急的时候,当然,有一视同仁的父母,我这就单指重男轻女的家庭,重男轻女的家庭通常会有什么特征呢?
第一,家里贫穷的会说:女儿,你是嫁人的,书不用读太多,女子无才便是德。将来主要相夫教子,读书要花很多钱。所有需要掏钱培养女儿的事儿,性价比都算得特别清楚。以后,作为女儿,你会发现,你的兴趣被你童年的贪婪扼杀在摇篮里,而你的父母,没有起到监督的责任,为了自己的轻松,先舍弃你,重点在于,对儿子,则不同。
第二:家里富裕的,会不断跟你强调,养育你是对你极大的恩典,在你身上花的时间功夫都没有回收的高性价比,你永远对父母都应该抱有亏欠,父母对你不求回报已经很好了,作为女儿,你不应该对娘家有过多要求。
第三:家里富裕的,会给你一定数额的陪嫁,但同时会不断告诉你,强调你的哥哥或者弟弟才是继承人,家里富裕或贫穷都与你无关,划清和你之间的账目,并且,会同时告诉你,将来不需要你来赡养,你也不要指望他们更多无私的帮助。
第四:你若与你的兄弟,哥哥或者弟弟有任何冲突,造成父母的任何不满,你就会听见他们将这事一辈子挂在嘴上,永远不会放过你。
第五:如果你幸运,嫁了个有钱的丈夫,而你的兄弟恰好没钱,你会发现,你的父母,不断以养育你为由,以亲情为锁链,绑架你,要求你帮助,扶持,带领你的兄弟奔一个锦绣前程,哪怕你的兄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第六:如果你不幸,丈夫安于现状或贫穷,你过着辛苦营营役役的生活,而你的兄弟却十分富裕,你会发现,你的父母,他们不会要求你的兄弟帮助你,而且,会担心你窥探兄弟赚钱的路子,甚至,担心贫穷的你拖累兄弟。
第七:娘家任何人情往来,你的父母,都会要求你履行义务,尽到做女儿的责任。
第八:你婆家任何人情要求,你的父母,不会顾忌你在婆家的地位及感受,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损失,要求你,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第九:企图掌控你的经济,甚至掌控你家经济,以保证她能按需调度。
第十:他们口口声声爱你,却心心念念挂记你的兄弟,这中间,你能感觉到巨大的落差。
最后一条,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你会在任何他们不满意的事上听见一句话:你个没良心的,你个忘恩负义的,你个白眼狼~或者其他任何类似的数落你不回报不顺从的话语。
可是作为女儿,你不一定贪心他们的钱,但你贪心,你也想获得与儿子一样的爱,而这些,往往只有利益冲突金钱往来才能显山露水清晰出来。
而你的婆家,因为想获得金钱受益,她会不断强调你的父母不爱你,若爱你,一定会甘愿付出帮助你,因为他们是上一代过来人,用一把从自己身上抽出的剑刺透你的心,作为媳妇,你无力反驳。
而你的父母,会因为儿子,会因为观念,会因为金钱,而不断挑拨你与你丈夫或者婆家的关系。你爱你的父母,会因为信任,会因为不忍心,而质疑你的丈夫,失去你对丈夫的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受益,没有人,关注到,一个女儿,自小缺爱的心。
这个时候,你的丈夫若是不能理解你,安慰你,保护你,你将是那个最受伤的女人。
这个时候,你的丈夫若是不能与他的父母表明态度立场,一如既往待你深爱的父母,你就将是那个最愧疚,最无助的女人。
这个时候,你的丈夫若是不能做到不贪心,一如既往爱你待你,你就失去你在婆家的地位,顿时,你将里外不是人。
你,女儿,在娘家,你成了客人,在婆家,你则是另一个家庭的外来人。
你,女儿,只不过是想要得一个子女正常的爱,不影响婆家人,也不影响娘家人的利益。你寻求忠义两全,却忠义两难全。
所以,延伸出了,有些女人不得已藏起了私房钱,可是,藏私房钱做什么?真的为了穿衣用度方便么?不是,而是为了自己好做人。
在婆家人面前,用娘家人的身份拿出私房钱,证明娘亲疼惜,在娘家人面前,拿出私房钱,证明丈夫待自己疼惜。以求得忠义两全。不遇上阿斗似的兄弟以及恶婆婆,这点儿招数还管够使,要是遇上像《欢乐颂》里樊胜美那样的娘家,则是个无底坑,一辈子,要么不嫁人,要么嫁富商,要么就遭亲娘天天拿钱帮哥哥,帮不了还被骂白眼狼,天天陷在孝义里无法自拔,无法抽身,痛苦万分。
其实,这样的女人,我很想替她问她娘一句:你为何当初让她来世上走一遭,这人间诸多苦楚不够么?还让你亲手为她添上几刀疼痛~
有人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也有话说:天下无不爱子女的父母。
是的,相对于他人,哪怕这人是女婿,你欺负了她女儿,这丈母娘也是要操家伙拼命的,但是,儿子在前,女儿在后,儿子活得很好,富裕或者贫穷,名声都是自己的,女儿只要好好活着就仿佛心安理得了,这难道不是父母对女儿最大的伤害么?
都说一个媳妇半个女儿,但是,做婆家人,看着媳妇娘家有钱的,想捞点给儿子,娘家没钱的,看媳妇像米虫,就各种不舒坦,这难道不是公婆对媳妇的最大伤害么?
作女儿,又同时作为媳妇,希望博得公婆喜爱,丈夫欢喜,但不想娘家为难,不想父母受任何利益损失,也不想从父母那再得到什么,因为深深知道,自己这一生,被养育大,就已经恩重如山了。于是,都是自己纠结,自己痛苦。
无论是婆家还是娘家,都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着行为,婆婆和妈妈,一代又一代地自我悲哀,又继续在下一代互相伤害。恶性循环。
中国重男轻女的观念繁衍不断,女人一直在为难女人,女人又何苦为难女人。
为什么有的妈妈会讨厌自己的孩子?
1. "厌童症"是一种人际交往障碍,常见于未婚青年,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甚至扩展到与儿童相关的事物。2. 大多数父母深爱他们的孩子,但有时也会对孩子感到厌烦。亲子关系也受到人际吸引和排斥的影响,就像人们有时会讨厌他们的父母和爱人一样。
3. 人们对一个人的感情通常同时包含好恶两个方面。当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相悖或冲突时,父母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讨厌孩子。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没有爱,而是正常的情感体验。
4. 讨厌孩子背后是一种态度,与人们的需要满足和情绪性经验密切相关。抚养孩子满足了关怀下一代的需求,但同时也可能与追求快乐、独处和安静的需求相冲突。
5. 知识影响人们的态度形成,但在与孩子有关的情况下,态度更倾向于情绪性。父母可能会因为情绪驱使而在孩子犯错时选择责骂和训斥。
6. 家庭因素也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对孩子的态度可能会受到他们自己父母的影响,并可能遗传给他们的孩子。
7. 遗传因素和性别角色也可能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例如,女性可能更缺乏耐心,而男性可能有家暴倾向。
8.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他们不再爱他们的孩子,但这通常是因为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如此,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深爱着孩子,一旦孩子开学,亲子关系可能会恢复和谐。
上一篇:我可爱你了中的可爱是词组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