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祭拜我妈妈就被说是不把自己当夫家人而被要求离婚,合理吗
大家回答,家里人信佛,每到初一十五都要祭拜。我不信这个,就不愿意去跪拜,母亲就大骂出来,还说我不得
你没错,你妈妈也没错,这是老人的信仰,但需要你去尊重,这样俩人都好过,为了母亲妥协一下,无伤大雅前夫妈妈去世我想去祭拜,前夫回话说不用去,嫌邻里说三道四,我还该去吗?
名不正言不顺。。你既然和前夫已经离婚,去祭拜虽然好心,但自己是什么名义?那不再是婆婆的人,即不是婆媳也不是朋友。 即使过去对你好,也是因为对儿媳好,并非是没有理由的对一个外人无原则的好。 如果你们各自成家了,做这种事情更对不起现在成家的人和这个家。。做事做人并非是善良有好心就可以了,应该明事理,做本份的事才对。过节去母亲家吃饭,听到妹夫喊离婚,妹妹一番话让我打老公一巴掌,为何?
首先提问人这提问的含糊不清,妹妹一番话让我打老公一巴掌?什么话,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
过节去母亲家吃饭,过节团聚,原本是的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而听到妹夫喊离婚,再通过妹妹一番话打老公一巴掌,也算是很离奇。
妹夫什么要离婚?首先来说,妹夫与妹妹的婚姻家事,在我看来,本就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外人不好多加干预。正所谓劝和不劝离,适当的劝一劝就行,最终还是看他们两个人自己的意愿。任何事情多了,反而会遭到别人的反感。
其次,妹夫要离婚的真正原因需要弄清楚。是因为婚姻感情已经破裂,两个人没感情基础了。还是已经妹妹出轨,所以妹夫要离婚。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解决问题和矛盾才是上策。
最后,也许妹夫说离婚只是气话。婚姻中,小两口哪有不吵架的,而且很多吵架了都会说分手、离婚。我相信正在看回答的你,曾经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只是因为是气话,我觉得适当的调节一下,再开导一下,问题也就解决了。
妹夫喊着要离婚的前提,这妹妹究竟说了什么话,导致你打了老公一巴掌。
在我看来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妹妹跟你老公出轨了。如果是出轨了,这就涉及更多方方面面,所以妹夫要离婚,你在听完妹妹的一番话之后,打了你老公一巴掌也是可以理解。
2.金钱问题。有可能你老公和你妹妹一起投资或者借钱给谁,最后这钱拿不到了。那么妹夫的反应和你的反应,在我看来,也是合情合理。甚至于,这钱的数额还不小。
2.金钱问题。有可能你老公和你妹妹一起投资或者借钱给谁,最后这钱拿不到了。那么妹夫的反应和你的反应,在我看来,也是合情合理。甚至于,这钱的数额还不小。
最后,婚姻本就不易,在现在的快餐式感情社会里,希望大家都好好珍惜对方。无论什么问题、矛盾,终究有解决的办法。一味的争吵、离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婚姻中不要把另一半当自己人,你认可吗?
不,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在婚姻中,把另一半当作自己人是非常重要的。婚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支持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伙伴关系。当你把你的伴侣视为自己人时,你会更愿意为他们考虑,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幸福。这种心态可以增强婚姻的连结,帮助夫妻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系。
当你把另一半当作自己人时,你会更倾向于分享你的生活、希望和困难。你会与他们共同制定目标,并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互相支持。这种彼此依赖和合作的态度可以帮助夫妻共同成长,克服困难,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当然,在婚姻中仍然会有个体的需求和独立性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将另一半视为外人。相反,建立一个强大的伙伴关系意味着要找到平衡,同时尊重彼此的个体性和共同的目标。
总之,把另一半当作自己人是建立健康、稳定和愉快婚姻的基础之一。这种态度可以帮助夫妻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相互的信任和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为什么我老跟我妈关系不好?真的都是我的错吗?
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
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把这个自我就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动手术了。要改变的是别人,要改变的是外面的世界,要改变的是你面对的世界。那么,这种生活态度,会充满责备、充满抱怨、充满斗争、充满争论。
佛教里面讲争,喜欢用另外一个字,左边一个言字旁,右边一个斗争的争——诤。这个诤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一旦你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你的心就不寂静,心里边不寂静,就是内心的“诤”。兴许你不讲话,你不跟别人用口舌去辩论,但内心是有诤的。
大家还记得《金刚经》里面的话吗?“无诤三昧”,佛陀说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无诤三昧就是真正解空的人,他的内心安住在寂静之中。在这个寂静中,没有二元对立。那么,要修行无诤三昧,要进入这个境界,从哪里下手,怎么修呢?
其实,我现在讲的这个,就是一个修行无诤三昧的口诀。要你超越二元对立,这很抽象,很多人还不理解呢,话本身就有点文气,有点学术味道。但是让你学会面对一切问题,坚持一个正见:永远是自己错。让你这样去做,这就清楚了,就有可操作性。
你可能说,不是说要超越二元对立吗?怎么还有对和错呢?你现在很难做到没有对错,所谓超越二元对立也不是绝对没有对错。现在你先认定,任何问题之前,永远是我们自己错。外境没有错,外境永远是对的,是心错了,我们自己错了。
说我们自己错呢,以佛学来理解,也有好多种理解。有一种说法,这是以前造的业,现在受报,这叫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让你能够坦然接受降临到你身上的不公,降临到你身上的痛苦,作还债想。你想,我现在在还债,可能你欠了别人一百万,你现在只是还他十块,还了十块债也少了呀,再还十块又减少了,总有一天会还完的,还完就是解脱。作正面的观察,你就能够有勇气,去接受和面对那种处境。这是永远是自己错的第一种观察。
第二种观察,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呢?前面讲的因果,稍微抽象了点。再具体一点讲,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乃是因为我们有召感外境的内心世界。
会有什么样的外境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与你的内心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此有故彼有。这个内心世界包括了你的语言、行为的习惯,包括了你的性格,包括了你的心理活动,包括了你的各种喜好,包括了你待人做事的方式。所以,此有故彼有。
这个此有,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观的方面。彼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境界。是先有此,后有彼,不是先有彼,后有此。但彼此有时候同时出现。
修行时间长的人,对于我们的心和外境之间的感应关系,会有很多体会。我们的心跟外面的境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应呢?有时候你会体验到,你怕什么,然后就会遇到什么,你担心什么,然后就会遇到什么。这种感应很有意思。这种感应关系很复杂,有很多种模式,这是其中的模式。
简单地讲,你的内心在意什么,你就会感召什么。这在意,包括爱,恨,想要,想排斥,担心,讨厌等等。“在意”是生活中的话,相当于我们的心有一种执著。有时候你越在意什么,就越出现什么。
如果你有洁癖,你可能会发现你经常置身于很脏的环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禅时,在你边上的人,正好就是邋里邋遢的人,咳嗽呀,擤鼻涕呀,放屁呀;如果你特别吝啬,可能会遇到老有人找你要钱。
还有啊,有的时候,你由于某一方面的特长——我们都有很多特长,这种特长也是你主观方面的情况,也会感召外面的情境过来。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大家都有长处和短处,其实短处有时也是长处,长处未必就是长处,长处也会变成短处。
我自己曾概括过几句话,来描述这种感召,你们看看有没有道理。“善于泳者死于水”,善于游泳的人,一般会死在水里;“善于武者死于斗”,通常有武功的人、以武力而自恃的人会死于斗狠之中;“善辩者死于口舌”,有的人特别善于辩论,觉得别人都说不过他。这里说的死未必是人死掉,相当于栽跟头。他可能就会在意别人的口舌、诬蔑、诬陷呀,会在这上面栽跟头。这种规律还有很多,你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就记载过这样一个真人真事,说在他们家乡,有一个人武功相当了得,轻功很好,有一条河不是很宽,那人一蹦就到河对岸,易如反掌。一天,有人让他给表演一下,他轻而易举地从这边跳过去,在河对岸落脚的时候,岸边的土是松的,他一下就掉到很急的河水里面淹死了。他有一个一般人没有的长处,但最后让他栽跟头的也是这个长处。这讲到我们的心和外境的感召。
消息回复“笔记”可以收到pdf格式的《阅微草堂笔记》。
作为修行人,要不断地反观我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内心世界还有在意,那就是苦。让你受苦的因就会感召苦的外境。你只有把内心世界的这些在意,乃至于一些语言行为的习惯,把它们都能够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压迫。
不管面对什么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恰恰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积极、非常可行的人生观。比较前面所讲的——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这显然是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为什么说有希望呢?你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生活的世界改变了,你遇到的人改变了。
有的人说,永远是我的错吗?很多事明明不是我的错,比如今天在街上小偷把我的钱偷了,难道那是我的错吗?那是小偷的错呀。其实,这里讲的问题是:别人是对还是错那是他的事,你是对还是错才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自己的大事上。
你在街上遇到小偷,街上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你遇到小偷呢?你为什么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碰到小偷呢?这就跟鱼会招来猫一样,你身上有一股腥味把猫招来了,这是比喻。你感召到在街上遇到小偷的果,所以,这个错还在你。
这样讲,并不是说小偷这个问题,警察可以不管,社会可以不治理,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相关人的事,在警察来说那就是他的事,在政府来说那就是他的事。
作为修行人来说,什么是你的事呢?你要明白,基本上找不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我相信你不可能能找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有的人说,我长得很丑,这应该是父母的错。佛教说,那么多好看的父母,你为什么偏到丑的父母那里投胎呢?那怪谁呀,所以还是有问题。
以佛教的三世因果来观察,基本上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要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一个学佛的人,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体验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
你一点点地做,你会发现,遇到的人也变了,遇到的事也变了,总而言之,你命运的路线好像在改变。其实,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识无境。没有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识的变现。如果你能体证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说有了立足之地,可以稳步向前。
有的同修应该还记得《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净行品》里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一百四十多个,而是无量无边。这品经教导我们在无量无边的境,都能由这个境生起一个愿,愿众生怎么样。
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不能主导你的心,是你的心主导了境。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胃痛之苦。
你看,一个胃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所以我说,当你这样去观照你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心可以主导境。境究竟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你要真正体验到你主导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消息回复“金刚经”可以收到《金刚经》全文和星云大师的译文。
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讲,他过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节节肢解,全无嗔心,他达到了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圆满,忍辱的圆满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
这么崇高的境界,也可以从前面我说的——永远是自己错——这里下手去修。因为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在家人不用说,即使出家人在寺院里面仍然有是非,仍然可能跟同寮的人有矛盾,仍然每天去分别眼前的各种境界,如果从这里开始修行,我相信能够契入超越二元对立的无诤三昧。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我们如果落在辩论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谁对谁错,非要跟他闹个明白——你落在这里面,你就落在世间法里面。落在世间法里面,就没完没了,就苦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