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叔是不是还不如街坊邻居好?
街坊邻居是不是比亲戚还要好?
街坊邻居之间平常走动多,当然就比较亲。亲戚之间由于有亲情存在,所以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邻居所不能提供的支持。两者都重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亲戚是天然的,是血缘的。街坊邻居是靠走动出来的,现在的大楼里,大家平常都不讲话,也就不存在什么关系了。世界上,有没有堂叔、表叔比亲叔叔好的?
有,关系的远近和好坏都是靠亲情和感情维系的,有的亲叔不一定好,因为他自私,处事斤斤计较,有的堂叔表叔之类,他们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所以堂表叔之类要远远好于亲叔之类。跟街坊邻居相处的不是很好怎么办?
邻里关系是人们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处理得好,不仅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在危难中能够得到邻居的救助,而且也有益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和邻里的关系呢? 邻里间应互相帮助、相亲相敬。在日常琐事中,应注意互相关照。早出晚归时需要顾及他人休息。 借用邻居物品应事先征得主人同意,归还时还要表示感谢;若不慎将物品损坏和丢失,要照价赔偿。平时,邻里之间相见要互相招呼或点头示意。来往时要讲究礼节,逢年过节要相互祝贺。对于邻居的老人与孩子,要关心爱护和尊重,当邻居不在家时,要照顾好邻居的衣物。 有客来访时,要代为接待。当邻居家有困难时,应主动帮你身边最奇葩的亲戚是什么样的?
最让我无语的亲戚就是,家里有一万块钱,给人的感觉好像称一亿,马云啥的都是他小弟,说话牛皮吹到天上,好像自己当总统了是的?为什么孩子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儿子李小芃两岁时开始上幼儿园的亲子班。我不适应了!
他那时话还说不利落,但心里有主意。
每次上课前,老师在门外迎接,别家的孩子小鸟一样欢快地飞过去跟老师抱抱,说,我想你了,老师。
李小芃大老远看见老师就躲着走。老师出于礼貌跟他打招呼,他假装看不见。如果老师礼貌性地过来拥抱,他就一脸嫌弃地推开。
老师是个年轻的小姑娘,有些不悦但飞快地掩饰掉了。我脸上有些挂不住,只好热情地跟老师打个招呼,自我解嘲,哈哈,我家娃走的是高冷路线!
然后进教室,老师教大家唱歌跳舞气氛一片热烈时,李小芃突然爆哭,拉着我朝门的方向走,要“肥家”。没办法,我只好憋着火、对老师和其他家长说抱歉,抱着他去教室外面安抚。然后答应他,不参与唱歌跳舞,只在角落里坐着。
年轻的小老师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像在我脸上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 。
从此,李小芃讨厌上幼儿园亲子班,我比他还讨厌。
我开始检讨自己,是不是平时带他出去的太少了?是不是跟小朋友的互动不够?是不是应该带他去早教中心锻炼锻炼?
每到要上亲子班的前一天,我如临大敌,一遍遍跟儿子演习见到老师的情景,跳舞唱歌的情景,讲自我介绍的情景。压力堪比高考前夕。但第二天到了幼儿园,他依旧不开金口。
我甚至开始怀疑,儿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他是不是需要专业的引导?
2
书上说,社交恐惧症是指“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下,有些人害怕被别人注视与评价,而出现手抖、脸红、恶心、尿频、手脚冰凉等症状。”
其实,对应儿子的表现,他在亲子班并没有表现出紧张、害怕等情绪,更多的是不适应、不喜欢那里。
看过那么多的育儿书,我知道,两岁的孩子还没有社交的需要,更没有社交的能力,他只是内向一些而已,不代表他就有社交恐惧症。
但我还是忍不住深陷焦虑。
在这让人煎熬的割裂中,我仔细观照内心,看到了年幼的自己——
家里来了陌生的亲戚,我很害怕,拼命往妈妈身后躲,却被硬揪过来。
“快叫表叔”,妈妈催促到。
我不肯叫,妈妈就急了,“这个孩子怎么那么没礼貌,妈妈平时是怎么教你的?”
我努力了半天,怯生生地叫了一句,“表叔”。
妈妈松了一口气,放开了紧紧揪住我衣服的手,抱歉地对“表叔”笑笑,“这个孩子这么内向,长大没出息。”
我一溜烟地赶紧跑开。
下次家里再来人,我早早地躲到房间,又会被抓出来,被逼着“叫二姨”,叫的不好又被说“这个孩子不知道跟人亲,不讨人喜欢”。
所以,我一直害怕见生人,害怕自己表现不好,没出息,不讨人喜欢。
如今,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在社交上已经没有技术型的障碍了,很多第一次见我的朋友甚至以为我是“自来熟”的外向型。每次回老家,都会被街坊邻居夸,说我爱打招呼懂礼貌。
但是,当我在李小芃身上看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立刻引发了“怕生就是没出息,不会讨好老师就得不到关注和爱”的恐惧。
原来,患社交恐惧症的,是我。
只是,平时,那个热情礼貌外表下害怕社交的“我”,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3
知乎上有个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话题,很多朋友在下面倾诉了生活中各种社交的痛苦,比如,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不敢去店里买东西、不敢去餐厅点餐、吃饭时对面坐了人就浑身发抖、讨厌接电话、仅有的好朋友都是网络上的等等。
大家都提到社交时特别担忧那些负面的评价。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不一而足。基因和遗传的因素无法抗拒。
但有大比例的朋友,追溯社交恐惧症的源头,发现自己最初担忧的是来自家庭的负面评价。
网友Congnitionofs——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她几乎从来都没有夸奖过我,即使我做的非常棒,她也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小时候,每年过年都会挨家挨户地去串门,我非常不愿意去,因为母亲总是在外人面前说我的缺点,她以为这样就能给我谦虚的性格,可她不知道,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害怕去别人家做客,这种恐惧贯穿了我人生几十年。
网友洪水萌瘦——
小时候做一点点错事就会遭到训斥甚至打骂。如果有亲戚来访没有打招呼或者说错话等,事后会被严厉的训斥,所以,我很自卑,在社交中过度担心自己的言行,在众人面前发言时会紧张焦虑,甚至呼吸困难。
网友阿黎酱——
整个家族的孩子里我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不会主动叫人,嘴巴不甜,不爱笑,谁都不喜欢我,我也讨厌自己。初中的时候因为胖被嘲笑,终日惶惶不安,就不敢出门不敢上街不敢和人说话,觉得全世界都在嘲笑我,最严重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家里两个月。
4、
从2006年开始,北师大纪录片中心在一所叫芭学园的幼儿园跟踪记录了十多位00后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我们这部叫《00后》的纪录片中看到,十年时间,不同个性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成长为不同的人。
最让我感触的是一个叫一一的孩子。
一一是个内向的孩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玩耍。一 一的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性格也都是喜欢独处型的,所以他们对一 一所表现出来的安静,并没有焦虑。
面对大人的疑问:“为什么你老是一个人玩儿啊”?
三岁一 一的回答有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笃定:“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不交朋友我的权利”。
幼儿园的院长大李老师跟一一的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她认为孩子将来要步入社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如果孩子一直这样下去,未来生存可能会遇到问题。
父母听从园长的建议,平时多带一 一出去串门。妈妈还专门请假一周到幼儿园里陪园。希望能够带动一 一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玩。
但无论是园长还是父母,都没有在她面前表现出焦虑,没有逼迫她一定要参与集体,更没有人责骂她:不会与人交往,没出息。
慢慢地,一 一在幼儿园交到了一个朋友,享受到了友情带来的快乐。
10年后,13岁的一 一是一个有爱心,思维清晰,学习上进的孩子,她有自己的好朋友,与人交往没有一点问题。
她还是内向、喜欢独处,但在群体中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怡然自得。
5、
有一天,亲子班放学回家路上,李小芃忧心忡忡地问,妈妈,我今天表现好不好?
宝宝表现的不错!我违心的说着,突然意识到,虽然我没有像我妈一样批评他“这个孩子这么内向,长大没出息”,但我的焦虑已经深深地传染给了他。
如果我的压力不能释放,那么假以时日,儿子一定会跟我小时候一样,变成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甚至,这种恐惧会再“传染”给他的下一代!
这个念头像电击一样让我清醒,并很快意识到,让儿子远离社交恐惧症,我必须先从自己这里斩断轮回。
我沉下心来,告诉自己“怕生就是没出息,不跟老师搞好关系就得不到关注和爱”只是一种观点,并非客观真实的情况。
我决定放轻松,学一一的父母,接纳李小芃的内向。
再上亲子班时,我告诉他,我们只是去玩,你怎么舒服就怎么做,没有关系。
两岁半的时候,李小芃到幼儿园时突然学会了跟老师抱抱,也能完整地自我介绍了。
他依旧不参与唱歌跳舞,但我想,也许以后,他更能从画画、手工或者其他安静的爱好中得到乐趣,不唱不跳也没关系,就顺其自然吧。
而我,通过学习心理学的课程,真正的开始爱自己,接纳自己。
与人交往时,除了基本的礼貌,我不再强迫自己刻意表现热情、友好、完美,只表现自己真的状态。意外的是,当我不再“用力过猛”,反而享受到了关系的美好。
6
原来,很大程度上,孩子“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和良药都是父母。
当父母真正接纳自己,便不再恐惧。
只有父母不恐惧,才能真正接纳孩子。
被接纳的孩子才能真正自信、放松。
社交恐惧症的轮回,才能真正被终止!
也许,每一个问“为什么我的孩子有社交恐惧症”的父母,都应该自问一句,“我自己有没有社交恐惧症?我真正接纳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