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婚姻里怕的不是偶尔的争吵,而是吵都懒得吵”。我不禁惊诧了。还有这种时候?
《围城》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围城》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围城》读后感1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
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围城》读后感2
去年暑假,我就看过电视剧《围城》,当时还是被里面的一些情节吸引了,引起了我读《围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手头也没有这本书。直到这个暑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这本书后,才慢慢读着。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了。方鸿渐这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似乎是一个除了会点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志大才疏、胸无点墨、性格软弱又好强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假装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时还很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对爱情执着,有时候往往透着一些可爱。
在学业上,出国留学的他居然没有取得文凭,他居然花钱买张假的,这里就体现出他的可爱来。既然作假,国内又很难被查出,自己却还是担惊受怕,怕被发现。好像是一个
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亲发现。
在爱情上,方鸿渐也透出他的可爱来。他同事和三个女性交往,既爱这个,又喜欢那个。后来结婚后,居然发出谈恋爱无用的感慨。事业上,方鸿渐是不得志的。处处是别人的棋子,可是方鸿渐却无奈接受,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放弃,表现出坚持的可爱来。
看《围成》这本书的过程中,里面的幽默、讽刺的用语给了我欢乐;看完后,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有深深的感慨。
《围城》读后感3
全书最喜欢的人是赵辛眉,虽然一开始对他印象不好,但是读着读着却发现他是一个情商很好,会办事、果断的一个人。
书中其他的人物呢,都感觉很虚假,戴着一层层面具,人前是一个样,人后是一个样,虚荣心面子作祟,这是读前半段的感受。
后面呢,主要是方鸿渐回上海后发生的事情。鸿渐父亲无能却还要继续维持自己以前大乡绅的习气,母亲小气对媳妇挑三拣四,两个弟媳则勾心斗角互相攀比,连带着孩子也让人觉得没有教养。孙家则重男轻女,对女儿过于冷漠,完全不像孙当初口口声声喊的爸爸妈妈,唯一对她好的姑姑也感觉是因为孙对她言听计从,仿佛她的宠物,书中并没有读出姑母对侄女的疼爱怜惜。
方孙两人一开始在一起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主要是方鸿渐太糊涂了,一时冲动便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方鸿渐对孙柔嘉不是爱,是男人对于柔弱女人的怜惜,是一种天性。
他俩结婚后,一天两小吵三天一大吵,孙柔嘉心胸狭隘尖酸刻薄不识大体,方鸿渐志高气短软弱无能毫无主见一出错就为自己找理由,他俩婚后生活看得人头痛。要不是孙柔嘉对方鸿渐还有爱,方鸿渐对女人的怜惜,他俩或许早就完了,但也可能一辈子这样吵吵闹闹过下去,想想就让人觉得无趣。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里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书中人的生活于作者笔下戛然而止,真实的故事却在现实轮番上演,正如书名围城,生活是一座城,一代人葬于此,一代人生于此。
四星是给自己的,第一次读围城,总觉得读得不够透彻,可能是自己缺乏人生经历吧!以后还要继续读下去。
《围城》读后感4
在书中,“待人接物高贵人,起心动念恶心人”,这是很大的讽刺吧。后面他们结婚以后的情节故事,将夫妻俩的“勾心斗角”表现的很突出,我感觉很难受,一对结了婚的夫妻,何以非至此,想到小时候我的父母也经常如此这般,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我就想,他们为什么都不能更加的理解彼此,关爱彼此,都做一个宽容的,包容的人,这不就更好吗?现实总是残酷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大部分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是关键在个人吧,关键在自己愿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丑恶嘴脸”。
文章的结尾我个人感觉还可以写下去的,有些戛然而止的感觉,作者就是想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吧,我是蛮希望故事会有个好结局。在走到某种境地之后,他们都幡然醒悟,其实自己都可以做一个更好的人;不仅仅是书中人物,也更是现实中人。
有的书读了,不用思考什么,就权当是娱乐消遣;有的书读了,确实得思考些什么,当我看着书中人物的生活,我也会想到我的生活,当我为书中的人物感到悲哀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我的现实生活能不能少些悲哀,多些快乐。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从书中,我不仅仅领略了大家的文笔,更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关于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感悟。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经典小说——《围城》。在书中,能够使自己追寻更高境界。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共同体会书的博大,体会文的乐趣!
《围城》读后感5
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的,《围城》就是那本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好书,它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后到现在,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围城》这本书我也是刚刚读完不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特别深。
本书以方鸿渐为线索,来表现世间百态。人物的描写十分的精致,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一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具有讽刺意义。我们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都活在“围城”里,同时又活在“围城”外。永远达不到的是目标,永远满足不了的是欲望。我相信我们每一次读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五年后看它是新的,十年后看它还是新的,一百年后看依然是新的。《围城》就是如此。
杨绛先生其实早已概括出了《围城》的精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盼望着上大学,因为上了大学就没有人逼着我们去做作业了;就没有人阻止我们干着干那了;我们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我们还可以去我们想去的地方……
太多太多的诱惑诱使着我们快点长大。可是当我们真正上了大学,我们才领悟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入学的新鲜感过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颓废了,我们开始上课玩手机,逃课,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打游戏,宿舍门都不想迈出一步,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己。
《围城》读后感6
我喜欢读《围城》是因为在钱钟书老先生的笔下淋漓尽致地人们在围城下内心的欲望与挣扎,我们不断地追求以及追求到成功后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其间交织着我们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别说你没有这样的挣扎,只要活着,我们都有七情六欲和理智煎熬。
虽说《围城》中引用了英国的一句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其实《围城》只是以婚姻为引,牵扯出人生万事的茫然。更好的理解是法国人类似的说法,“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
身边不乏大龄单身女孩,他们无比羡慕结婚生子,几乎每天都在相亲,看多了反而麻木了,已经找不到一见钟情的感觉。每次聊天,我都会说干嘛那么着急把自己嫁出去呢?等待一个爱你的人,等待那份心跳的喜悦。等待或许漫长,但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我们才能自由,才能始终如一地爱自己,因为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的爱就不能完全属于自己。
光鲜的外表,多彩的生活总会让人羡慕,于是我们不断地努力,终于有一天梦想成真的时候又发现原来不过如此。其实最精彩的体验都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如同男人追求女人,当他了解并获得女人全部的时候,女人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男人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围城是人们在心中自己筑成的,快乐与不快乐皆在于翻越城墙之上。
《围城》读后感7
这个假期,我将围城这本大部头书阅读完了。读完之后,我才不得不佩服文章那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道理。围城的作者是“钱锺书”,早在1947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就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围城中最著名的名言就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职业也好,婚姻也罢,人生亦是如此。”这句话道出了大部分读者的心声。其实,如果配上围城中所讲的故事,理解会更深。围城的核心就是这句话,所以作者花了大部分笔墨去描写体现这句话的故事。在这一方面,我觉得作者的构思高人一等。钱锺书选择不直接点名道理,而是描写一个名叫“方鸿渐”的青年的故事,让读者先有了大概的体会,然后再从某一个合理的情景中自然地让这句话从故事人物的嘴里说出来。这样写,完美地绕开了两个弊端:不从一开始就说明道理,这会让读者不明所以;也不最后再说,读者会厌倦,也跟不上文坛的潮流。
然而,体现道理的故事也不是随随便便拟出来的。它经过精心构造,以至于解放前出版的文章,现在读还是觉得通俗易懂。作者所描写的“方鸿渐”,经历了人生一个个转折点,体现了人性的欲望,社会的无情。
在阅读这本著作时,很多场景让读者唏嘘,赞叹,同情,悲痛,惋惜,但更多的是让人深思。有时候我读到某一章时,觉得主人公不需要这样解决,还有更好的办法。但当我把自己带入书中的情景去时,才发现,为了迎合社会,只有这种办法。每每这时候,我都会为社会的不公以及无情叹息。
读了这本书,我感叹的不只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还有围城从深处体现的社会法则。
《围城》读后感8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置喙?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但《围城》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作者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
《围城》全都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和逼真。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着笔很少,所谓的历史容量,时代风云只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成功处,因为它不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我敢说,象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董斜川的附庸风雅,曹元朗的庸俗无聊,褚慎明的欺世盗名,孙柔嘉的胸府心计,鲍小姐的轻浮肤浅,李梅亭的厚颜无耻,高松年的老谋心,这一类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还会有;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三闾路上的奇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稻梁谋,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无不这样真实,又这般深刻。
《围城》读后感9
《围城》中,方鸿渐作为钱钟书笔下的一号男主角,自然是占据了很大的笔墨。钱钟书写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时间,里面的语言犀利刻薄,特别是各种比喻,对人性的讽刺可谓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实,志大才疏,懦弱,爱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认为聪明却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说他真实得可爱,却也不然,有时也是虚伪的。然而,在作品里,是一个女性“千方百计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正好爱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里了。据说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自己的影子,呵呵,这就不好说了。
我想,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也像写作一样刻薄吗?一般不会这样表现吧。听说过一个小故事,经常有人向他借钱,他总是借给别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别人归还。我向来认为,刻薄的人是可以装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无法刻薄的。从他的书来看,这种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为了写书而刻意这样做的。而他对借贷者的这种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盖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现。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这种刻薄的。都像温吞水一样,那就没意思了。
看到他们一行人开始去往三闾大学的旅程,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给读者的感觉是物质食粮的诱惑超过了精神食粮。非常值得一看!
《围城》读后感10
钱钟书的《围城》这本书给了我良多的感慨和取之不尽的人生智慧。
曾经,那本厚厚的有着灰色封皮的《围城》,庄严地立在我家书架的最高层,我曾试着读它,却被它的平淡与难懂击败。
最近一次捧起《围城》,是饶有兴趣地把它读完的。放下书本,我确切地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曾经晦涩的书,如今已经可以欣赏,曾经疑惑的情节,如今已经可以理解。现在我看《围城》,少了之前的畏惧,多了对其内容之深邃的赞叹。我在为自己能读完《围城》欢欣鼓舞的同时,又察觉到,自己读懂的,只是一点点皮毛。书中人物深层的性格,书里真正的精髓,我还没有领略到。此书精彩的内容,值得我细细重温几遍。这又使我不得不钦佩作者钱锺书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能体察得如此之透,而道出时却又如此娓娓动人又不乏幽默。正因为如此,《围城》不仅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还可以作为我的社会启蒙书,让我开始了解人情世故,试着分辨社会中的善恶。
书中的主角方鸿渐,留学欧洲后返回上海,远赴三闾大学任教,后去香港游历……对于他,我总有一种感觉,不论他去往哪里,都仿佛身处一座围城当中,给人以压抑之感。仔细分析,我觉得是他气量狭小、见识短浅所致。他对于自己喜欢的苏文纨胆小扭捏,在钩心斗角的三闾大学也无所作为,讲课的时候又自以为是,这些性格的短板,最终造成了他事业与爱情的悲剧。
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应当努力打破生活中的围城,积极地融入世界,以坦诚的胸怀迎接未来,以热情的态度待人接物。摆脱生活中的羁绊与束缚,胸中开阔,眼前自然有万里江山。
《围城》读后感11
读完《围城》,感触颇深。钱钟书十分诚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事。
这本书讲了抗战时期关于一个留学生回国后的一些事。方鸿渐真是个凄惨的人物,但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吧。围城这个书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书的主旨内容。
仔细品味会发现书中有三道围城,爱情的纠葛是一道围城,学校里的明争暗斗是一道围城,家庭的婆媳之争是一道围城。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围城,夹杂着城内的喜怒哀乐,一个城围住了我们整个人。
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无不为围城所困扰,方鸿渐身处爱情的围城,事业的围城,家庭的围城,怯懦的他最终重重围城之间一事无成。赵辛楣最终也没逃脱婚姻的围城,和一个并不爱的女孩子结婚生子,苏文纨自始至终也没走出爱情的围城,最终堕落,身上原有的才气全无。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心寒,围城这么可怕吗?几个留学生竟为此葬送一生。
其实围城并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这个围城,身处围城中,为何总想冲出这个围城,最终不是撞得头破血流,退回去就是冲到另一个围城之中,又饱受纠葛,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围城,包含很多小围城,围城中总有不如意,我们并不是总要去逃避,而应该适应这个围城,在围城中逐渐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总好高骛远,不断地换城,总以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实不然。审视这个世界,围城处处存在。
现实社会中,围城依然存在,我们看待围城依然要有正确的眼光,除非围城中乌烟瘴气,实在无法生存,否则就不要不停的出城进城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流浪街头。
《围城》读后感12
很早以前就听人提起过《围城》,最熟悉的语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围城》中最让人叹服的莫过于恰到好处的比喻,这些比喻就像是平时和好朋友开玩笑,既不能开得太过分,又能有一种和谐气氛的功效。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有一座城?苏文纨把方鸿渐放进了她的城,却将苦苦追寻的赵辛楣据于城外,但最终却将自己锁在了曹元朗的城里。方鸿渐因为苏文纨未能进入唐晓芙的城,就像是戴望舒永远也逃不了的雨巷。无论是爱情的围城,还是事业的围城,又或者是婚姻的围城,方鸿渐苦苦的追寻,就像是一只笨驴子,以为每前进一步就能咬到眼睛之前、唇吻之上的萝卜。
人生就是如此,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从一个希望走向另一个希望。我不知道我心中的那一座城是什么,或许是一个人,又或许是一个未实现的愿望。孩提时代,我希望我能像大孩子一样,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无拘无束。等到我成了大孩子,却发现我向往的是那些过去了的,以前不懂得珍惜的童年时期,就算是我摔坏了什么明贵的陶瓷也不会受到责骂。也许,年龄也是我一生中的围城吧。
《围城》读后感13
有人说,一切都会变,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也许正是如此吧,时光如梭,命运如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赵辛楣与方鸿渐的针锋相对时,有谁会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曹元朗来,还最终和苏文纨结了婚。在看到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的不断互相爱慕、猜疑和争吵这些小打小闹的时候,有谁又会想到晓芙将会远去,而方鸿渐却被孙柔嘉"骗婚"。也许正是因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本身并无感情基础,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会发展成为最后的离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我们的世界正像这么一个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这鲜艳多彩的繁华而羡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却回想着这外面的纯洁干净的好。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一种协议,却有着这无穷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围城里的好戏还在上演,而围城外,羡慕的人们仍在继续渴望着
《围城》读后感14
《围城》这本书,读过很多遍,书中的时代背景与作者都处于上世纪初,跨越近百年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精彩。在这段特殊时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钱钟书先生似乎早就预言到了今天这番景象,特地将“围城”作为书题。其实,哪有什么预言,只不过是天道有常,生于新学和旧学相碰撞的时代,钱钟书先生没有完全抛弃旧学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两种不同思想的交汇,将这个时代的变化与所见所闻记录在书中,小说的矛盾冲突、角色的刻画,有讽刺,也有思考,一切应当从根源去追溯。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中国古代有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分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与忠、孝、悌、忍、善。所以无论哪朝哪代,人们如何生活,恪守五伦关系谨言慎行,时时反省,尊崇自然之道,持一颗恭敬心,谦卑为怀,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文化的传承。《围城》中新思想代替了旧思想,随新思想而来的,也有畸形的各种观念。婚姻、工作、友情、亲情与传统背道而驰,是传统不适应新的社会了吗?不是,是人心变了。
生活处处是围城,城在心中,看不到摸不着,城中不乏诱惑、机遇等等。做好抉择很重要,心中有爱,选择善良;心存恶念,选择邪恶。不被物欲迷惑、不被恐惧吓到、不被谣言支配,心存善念一片祥和,哪有什么围城。
也许世间永远不会变的如此的美好,但心中的理想却从未破灭。最后,请再次拿起这本书,在书中找到自我,让思想飘向那远方。
《围城》读后感15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围城》里说的不仅仅是婚姻和爱情,更说的是人生。
一个贪玩的女人应该怎么对待婚姻
一、爱人就是爱人,只要去爱,不要拿来比较,不要老说别人的老公如何如何好,别数落他没出息,你是他最亲密的人,你还这么说他,好象不太应该,对大多数男人来说,赞赏和鼓励比辱骂更能让他有奋斗的力量。何况,爱他还忍心伤害他吗?爱他一定要尊重他,再生气也不可以出口伤人,言语的伤口有时一生都在流血的。身体的伤害很容易治愈,精神的伤害后果是可怕的。 二、不可以整天追问对方爱不爱你。他若真爱你,你不必问;他若不爱你,他已做了你的丈夫,难道他会对自己的妻子明确地承认吗?除非他不想要这段婚姻了。他对你的爱,用心去体会就品味出来了。爱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老挂在口头上不落到实际的爱太苍白无力,婚姻是现实的,生活是现实的,风花雪月的恋爱,不是真实的生活。婚姻是从柴米油盐中感受爱的。 三、不要摆脸色给对方看,一个生气的女人是很丑陋的。他工作已有许多压力,没有义务回家还要看你的脸色哄你开心。对方性格上会有缺点,生活细节会与你不同,令你不满意,但他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在你面前,他要放下面具,做回自己,做个普通人。宽容是做人和对待婚姻应有的态度。容忍和体谅对方。四、男人对自己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管在私下他有多么宠爱你,多么怕你。在人前一定要给足对方面子,让他做天不怕地不怕老婆更不怕的他口中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应该不大会喜欢朋友们开玩笑取笑他怕老婆。除非他有足够的强大后盾和高高在上的身份,可是,我们大多是普通人呀。
五、男人大多喜欢吹牛,你别戳破他的这个小把戏,他们这么样可以让自己得到一点力量,找到一点自信,好继续人生征程下面的拼搏。虚拟的成就感能让他心情明朗起来不好吗?没人喜欢自己一无所是。和妻子在一起,***是身体的放纵,谈话是心灵的放纵,只要爱人得到快乐,轻松一点装傻附合他一下不是很好吗? 六、男人骨子里全都喜欢美女,看到美女会目不转睛或回头行注目礼,你别认为他不爱你,也别认为他好色,爱看美女是男人的本能,与品格无关。何况,爱美知心人皆有之。你难道没偷看过帅哥吗? 七、不要太虚荣,不要太功利,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你是活自己,不是活给别人看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个知道,舒服最重要,其它的都是装饰,是虚设。何况俗话说:千金易得,有情郎难寻。真爱无价,情义无价。 八、男人为何喜欢温柔的女人,因为他们内心很脆弱,不象外表般坚强,他们需要妻子的柔情似水,柔声细语,轻怜蜜爱。知要你有温雅如兰的外表和气质,有吐气如兰的声音,有含情脉脉的眼波,他们很容易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温瑞安有本书叫《温柔一刀》,温柔,可以杀死一个男人的,对于男人,那是致命的诱惑。
九、家庭永远是第一,我们固然要对工作负责,要有职业道德,要从工作中得到乐趣,但不要做工作的奴隶,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快乐地和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享受生命很重要。
十、爱人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将心比心,爱屋及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内心深处真正感到这就是我自己的父母,心理上对老人依恋亲密,老人回感受到这份真心的。何况,人老了很象孩子,只要象哄孩子般哄老人开心就好了。我们自己也有老的一天。是爱维持婚姻还是婚姻维持爱有个朋友曾经满怀感叹地对我说,我们这么多人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那一半,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当然不是说那种完美无缺的人,而是那些有着这样或那样特点的人,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来说却弥足珍贵,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完整。 而我则认为有另外一种可能:也许夫妻之间能够长相厮守,并不是因为彼此有什么特别的个性,恰恰相反,很可能是因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才最终发现了彼此的优点。
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这个想法非常新颖,直到最近我同戴维·布兰肯霍恩聊天,他提醒我去看看神学家朋霍费尔(DietrichBonhoeffer)1943年从纳粹集中营中给一对新郎、新娘写的一封信。“你们的爱是你们的私有财产,”朋霍费尔对这对新人说,“但婚姻却远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它是一种角色,甚至于可以说是一个职位。你们在上帝和众人的眼中走到一起,并不仅仅因为你们彼此相爱……” 不是爱维持你们的婚姻,从现在开始,婚姻将维持你们的爱。”
也许这个话题并不适合在报纸的言论版上来讨论,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讨论的所有话题都让我禁不住考虑美国社会当前的婚姻现状。我想到这个问题还因为,我看到我所在的杜克大学里,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相互维持着那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关系--他们住在一起,仅仅是因为“彼此需要”;我想到这个问题,因为我看到许多孩子在学业上苦苦挣扎,因为他们的单身妈妈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经济乃至情感方面的支持;我想到这个问题,因为我看到诸多的年轻小伙子走上歧路--我们美国的监狱里面,年轻男—性的比例实在是太高了,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乃在于他们不懂得爱的原则--原本应该由他们的父亲来教导他们这一切;我想到这个问题,因为我看到许多年轻的女性们,她们不知道该如何鉴别那些追逐他们的男人,因为她的家里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父亲作表率!我想到这个问题,还因为我看到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有些其实年纪也不小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
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打电话给布兰肯霍恩,他是美国价值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一项被称之为“婚姻运动”的活动的领导人。上周我给远在纽约的布兰肯霍恩打电话,他告诉我,不要对“没有着落感”和“没有方向感”大惊小怪,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的男性来说,这种感觉非常正常。“毕竟,说父亲要不要无所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有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了。为什么有些人还是对此惊诧莫名呢?”
布兰肯霍恩说最让他感到震惊的是,许多做父亲的--已婚父亲,无论拿什么标准来说,都非常了不起。“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婚姻看起来也非常和谐,他们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平等的另一半--他们是我们最好的父亲。” 但同那些单身妈妈的家庭相比,模范父亲的数量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布兰肯霍恩说有一件事情我们似乎忘了,那就是婚姻远不是配偶双方个人间的事情,一个个家庭就是一个个社会肌体,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发现,结了婚的男人耗在外面同朋友喝酒的可能性要小很多,而且他们也更有可能留点存款。婚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社会角色,远比我们渺小的自我要强大得多。婚姻界定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来界定婚姻。
然而现在,婚姻似乎正在失去其社会有机体的属性,成为一种非常私密的关系--这就非常可能使得婚姻成为满足个人需要的工具。布兰肯霍恩回忆起布鲁斯·威利斯在同戴米-摩尔的婚姻宣告结束时说的一句话。威利斯说自己在很多方面,“如同往常一样,同摩尔极为亲近”,他说自己同摩尔的友谊将继续存在,只不过婚姻的这种形式宣告结束而已。
每当想到年轻人以及他们对于婚姻的态度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也许正是由于婚姻的这种形式被抛到一边让我感到不安。我们过去老是拿那种非常实用的观点来说服我们的孩子走进婚姻的殿堂--尤其是劝说他们婚姻从经济上来考虑非常合算,不过现在当我们发现他们看待婚姻的态度,如同看待换工作和个人职业发展一样时,我们又被惊呆了--什么都成,只要我们彼此相爱…… 也许还是朋霍费尔说得对--不是爱维持婚姻,而是婚姻让爱永恒结婚了,心中有本婚姻存折你的婚姻储蓄有多少。计算过吗?也许你会问,这可怎么算呢?婚姻的内容是不能拿金钱来衡量的呀! 当然不能。所以说,婚姻是一本存折,上面记录了存入和支出。你存入的是感情,支出的也是感情。 自结婚的那天起,这本感情存折就开始使用了。 有的人,相爱得轰轰烈烈,难舍难分,他们认为,感情存折上的积蓄足够保证他们幸福地生活一辈子。但是不久,他们就开始从这个存折上支取了,同为他们有了第一次争吵。之后,又有了第一次误会……他们没有及时沟通,也没有适当调整,怨气越积越深,存折上的积蓄在一点一点减少。终于有一天,存折上的积蓄花光,男女各奔一方。更有甚者,不但把积蓄花光,还负债累累,这就是感情的透支。 也有的人,他们的感情经历平淡如水,经人介绍两相识,因为到了年龄而结婚,最初的感情积蓄并不是很多。但是婚后,他们互相关心、体贴和支持,小心翼翼地经营这段婚姻的成长。他们的那份感情存折,积蓄越来越多。最终,他们变成了开心富有的人,这是美满婚姻带给他们的。 所以,当我们步入婚姻时,一定要放一本感情存折于心,平日默默记账,隔一段时间算算收支是否平衡。比如说,和对方发生龃龆,算支出10分;经过沟通相互达成谅解,和好如初,算存入10分;平日给对方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达爱意,算存入5分;激烈口角时,当场摔一只杯子,算支出8分……以此类推,都是一些简单的算术。 可别小看了这几分几分的存入或支出。在它的背后,体现着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婚姻的本质其实就渗透在这些点点滴滴当中。 赶快建一本感情的存折吧,它是一个提醒,能够帮助我们随时修正有可能走向负面的婚姻状态婚姻永远比爱情实惠※结婚当然是件好事,不过因为是件好事,强上瘾就麻烦了。
※感觉不到痛苦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感觉不到幸福的婚姻,必是悲哀的婚姻。
※就婚姻而言:婚姻往往并不是像人想象的那么好,离婚则常常比人想象的还要糟。
※有些表面富丽堂皇的婚宴,实质是在表明一种交易拍板成交了;倒是那些朴素的婚礼,往往更能证明爱情的果实成熟了。
※比较而言,独身是自由的,婚姻是不自由的。放弃自由应该是为了爱,如果没有爱,为什么要放弃自由呢?
※婚姻当然可以成为某些人一跃龙门的“跳板”,不过,也许这些人永远搞不明白的是:他本来想跳上天堂,怎么却落进了地狱?
人的高尚或人的卑鄙,都能够在一桩婚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高尚的婚姻必是爱人本身,卑鄙的婚姻必是爱人以外的东西。
※没有有交易的爱情,只有有交易的婚姻。 ※爱情永远比婚姻圣洁,婚姻永远比爱情实惠。
※爱情是花,婚姻是果实。花总是美丽的,果实却不一定都是美好的。 ※我冷眼旁观:这个年月,当个好丈夫真是够难的,太冷淡了易被指斥为不体恤妻子,太热情了易被讥讽为怕老婆。 ※女人说:“女人难当。”这话,最好还是先听听结了婚的男人怎么说。 ※蒙台涅可真够损的,他居然说:“一桩完美的婚姻,存在于瞎眼妻子和耳聋丈夫之间。”你听听,这叫什么话?
※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这么不中听的话,却又这么透着实在。(文/湘水悠悠)装傻是门学问,是种境界,貌似痴痴呆呆,实则心底澄明,有隔岸观火的冷静,又有雾里看花的迷离,那种欲说而不语的魅感像梁朝伟斜角45度的眼神颠覆了感官,让周身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如果你懂得在爱情里装傻,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个能够将生活的各方面都经营得很优秀的人。婚姻:嫁给了习惯和性格婚姻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结婚。 第三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还有他(她)的背景结婚。 处在第一重境界的夫妻,婚姻相对稳固。 处在第二重境界的夫妻,婚姻比较稳固。 处在第三重境界的夫妻,很少见到有离婚的。
婚姻:嫁给了习惯和性格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白头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结三次婚。 第一次是在饭店里,在亲朋好友的恭喜和祝福中,与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次是在家里,两人经过几年磨合,互与对方的习惯结婚。
第三次是在家族里,与对方的各类亲情结婚。 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婚与第一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没有隆重的婚礼,也没有亲友前来祝贺,惟一在场的是双方的默契。 真正的婚姻,往往都是发生在最后的两次。现在好多人结婚两三年就离婚了,如果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原因就是没把自己的婚姻从第一境界推入到第二境界。 大家都知道,沸腾的水能杀死细菌。热恋和沸水一样,也能杀灭当事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那些热恋中完美无缺的白马王子和小鸟依人的姑娘,进入婚姻这杯不温不火的水之后,缺点和不足会像细菌一样重新回来。 这时你必须跨入婚姻的第二境界,和他(她)的习惯结婚,接纳和包容他(她)的缺点和不足。否则,婚姻就会因根系过浅而萎缩。 那些本来是非常恩爱的一对,几年后莫名其妙地离婚了。十有八九是拒不进入第二境界的结果。
婚姻进入第二境界之后,就很少有人把离婚挂在嘴上。在心理上,他们已接受了对方性格中的不足。有的甚至还把对方的这种不足变成自己的一种关怀。 这时的婚姻是甜美和温馨的,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宽容和互补。 然而,婚姻的温馨并不能代表婚姻的稳固。稳固的婚姻还需要第三次升华,那就是与对方的各类亲情结婚。 也就是说,把你对他(她)一人的爱扩展到他(她)的父母和亲友。并且在这种爱中,对婚姻有了智慧的领悟:你的另一半不单单属于你,他(她)还属于他(她)的父母和朋友,甚至还属于他(她)自己。婚姻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也便进入禅定的状态,想分开都非常难。 在爱情的世界里,许多男人往往误解婚姻就是娶一个女人,而忽略了还要娶过来女人自身的追求,以及女人身后的背景。 许多女人误解婚姻就是嫁一个男人,而不知道还要嫁给这个男人的习惯和性格,以及这个男人背后的家族。 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到了不少破碎的婚姻。
婚姻本是有缺陷的生活有人曾把婚姻分为四种:可的婚姻、可忍的婚姻、可过的婚姻和可意的婚姻。第一种因为其质量的低劣让人忍无可忍,肯定是要解散的,而最后一种则是一种理想,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神仙眷属。但这种婚姻就像一见钟情的爱情,可遇而不可求。 我们的婚姻,大多是可忍或可过。它当然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让人心酸而无奈的,继续下去不甘心,放弃又有太多的牵绊。它是我们心头的一个刺,隐隐地痛着,又拔不去。
放弃可恶的婚姻能轻易为自己找到足够的理由,并因此获得勇气。但放弃可过、可忍的婚姻,则需要一点破釜沉舟的果决,当然,还要有一些赌徒的冒险精神——谁知道,这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还是把自己逼向更危险的悬崖。许多离了数次婚又结了数次婚的人,还是没有寻找到他们理想的生活,这样的局面让他们沮丧,甚至没有再试一次的力气。 据说,现在上海的某些离婚者不需要什么理由了,如果非得给自己找理由,那或许是:我们在一起,没有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暧昧的说法,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婚姻至少是风平浪静的,是可以心平气和过下去的,但当事人却觉得快窒息了,要逃离出来。据说他们是一群完美主义者,他们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婚姻状态,他们采取的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先断掉自己所有的退路之后,然后去找一条通向幸福的捷径。 但选择婚姻就像是射箭,无论你感觉自己瞄得有多准,在箭出去之后,它能否正中靶心,谁也不敢肯定——如果当时起了一阵微风,或者箭本身有些小故障,总之,一些不可预知的小意外,常常令结果扑朔迷离。婚姻也充满了意外,我相信大多数男女在互赠钻戒的那一刻,心中欣喜不已,以为自己的婚姻肯定会是圆满的。但后来,他可能变心了,她可能失去了如玉的容颜,某人失业了,某人心变粗糙了,这些在结婚前没有预想过的意外,一样样地凸现出来,让人措手不及。
其实,婚姻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完美无缺的婚姻只存在于恋爱时的遐想里,当然,那些婚姻屡败者也许还固守着这个残破的理想。上帝总有些苛刻,或者说公平,他不会把所有的幸运和幸福降在一个人身上,有爱情的不一定有金钱,有金钱的不一定有快乐,有快乐的不一定有健康,有健康的不一定有激情。向往和追求美满精致的婚姻,就像希望花园里的玫瑰全在一个清晨怒放,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破坏婚姻也许不如建设婚姻。许多被大家看好的婚姻因为当事人的漫不经心、吹毛求疵、急不可耐可能很快就破碎了;而那些在众人眼里,粗陋不堪的婚姻,因为两个人用心、细致、锲而不舍地经营,就如一棵纤弱的树,后来居然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可忍或可过的婚姻大抵也是如此,当事人稍一怠慢,它可能很快就会枯萎、凋零。而双方用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去修补、保养、维护,也许奇迹就会发生。 本来,离婚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旁观者动不得嘴,插不得手,我就再饶舌一句:离婚,并不一定意味着重生,更不意味着离理想更近一步。走好婚姻里的每一格台阶谈到婚姻状态,有人把婚姻分为四类:可恶、可忍、可过、可意。在这四类婚姻中,“可恶”的婚姻是最悲惨的;“可意”的婚姻是一种美满的婚姻,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对平常人而言,婚姻都维持在“可忍”或者“可过”。 因此,许多人对照自己的婚姻,常常抱怨缺乏完美,有的甚至对婚姻失去了耐心。
婚姻对于我们,往往是这样。当我们有激情有时间去谈情说爱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太年轻太冲动太没经验,以至于常常怀疑自己爱情的质量。而当我们不再年轻不再冲动自认为拥有了足够的经验的时候,我们又错过了爱的季节。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爱理解成为生活的点缀或装饰,其实爱的本质是生命最厚重的渴求和认可。同样,我们常常把婚姻当成是爱的凝固,其实,婚姻只是爱的一种形式。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形成婚姻,婚姻也并非是一个牢笼。爱和婚姻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一个过程,而婚姻更是爱的一种境界,由爱而形成的婚姻,是爱本身的一种升华,是值得珍惜呵护的。人一生中,从来没有一步到位的爱或者婚姻,“一见钟情”是靠不住的,“白头偕老”才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其实,婚姻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完美无缺的婚姻只存在于恋爱时的遐想。那些婚姻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固守着一个残破的理想,太渴望完美所致。走进婚姻,我们往往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总是千方百计寻求不可能得到的。或者,当婚姻遇到挫折或危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缺点,而是对方的不足。夫妻本是同林鸟,爱情之花应植根于互敬互爱,互助互谅的土壤中,彼此应该有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宽容。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大厦,那么婚姻就是其阶梯中的几步台阶,可恶的婚姻是最低一级,可忍的婚姻是第二级,可过的婚姻是第三级,可意的婚姻是最高一级。在婚姻的阶梯上,有的人一开始是站在第二级,后来就上到第三级、第四级,也有的人一开始站在最高级,最后却下到第一级。
站在婚姻阶梯上,想让婚姻上一个台阶,应该懂得夫妻两人都是运动员,上好每一步台阶,全在于两人的配合。只有那些肩并肩、手挽手、同心协力向上攀登的人,才能走上大厦去推开幸福的大门,将幸福之歌唱到老。
上一篇:16年被骗破财,婚姻不好,喜欢传统文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