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范爱农的态度是怎样的?后来何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朝花夕拾中鲁迅认为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作为一个知识青年,他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有勇气直面自我,才有勇气直面世界。鲁迅正是带着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对范爱农的最初印象:“白眼看鸡虫”的傲态,“钝滞”而“冷”的《论语》,“离奇”而“可悲”的表现使“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勾勒出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毫无掩饰地暴露出自己的偏狭。
扩展资料:
范爱农,在文中出现了真诚这一情感线,并推动叙事发展。这条线,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一条叙述和范爱农的交往过程,一条抒写对范爱农的逐步理解。前者在社会变动的大背景下记叙一个小人物的命运。
或用精炼传神的白描,刻画其外貌、言谈、行为,表现人物性格。或以衬托对比手法,突出人们的内在思想和凄凉境遇。
一位朴实、平凡、正直、耿介、孤独而又软弱无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愿与旧势力同流合污而最终被吞噬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后者在刻画的同时写出对他的理解过程。
误会的消除,友情的来往,共事的经过,死因的疑惑,无不贯注着真挚的情感。这情感既包含着范爱农对鲁迅的深情,也带着鲁迅的沉郁的自谴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爱农
鲁迅对范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范爱农是鲁迅的同乡,两人是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据说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产生过矛盾,鲁迅当时跟汽船去日本留学,一行人当中十多个都是在日本下船。才踏上日本的土地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查检时,发现有个男的竟然带了一双绣花的弓鞋,看到之后就摇了摇头。等到税关那边检查完毕后,一同坐客车时,因为让座位发生了争执,鲁迅看到之后又摇了摇头。他不知道里面就有一个名叫范爱农的男子注意到了他这第一次摇头行为,并深深记住了他。
等到他们去日本读书的时候,范爱农经常故意针对他跟他唱反调。此时的鲁迅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第一次摇头就被这个男子记在了心里,感觉非常莫名其妙,一直到从日本留学归来后都搞不懂。直到他后来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的差事后,再次偶遇到了范爱农并通过一番交谈,两个人才慢慢解除了误会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并经常一起喝酒聊天,谈谈自己对社会格局和革命的看法。
鲁迅后来由于某些事情和党派斗争不得不离开家乡去了南京发展,等他去了南京不久之后就得到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不幸落水身亡的消息,内心自然非常的悲伤,写了一篇名叫《范爱农》的回忆性散文,讲述了这位跟自己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友人的几个生活片段,通过他革命前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想要追求革命,却有备受迫害的同情。表现出自己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不满,以及自己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之情。很多人看过这个散文之后,都从范爱农中看出鲁迅的影子。
虽说鲁迅并不是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军官,但他的文章却像一把尖刀震醒了当时不少麻木的人。
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鲁迅对范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原先是厌恶的,做了不好的事情,随着深入的了解,,又有怜悯之心。 《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鲁迅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范爱农的学监也被校长想办法去掉了。又成了革命前的范爱农。鲁迅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 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居,也常常给鲁迅写信,景况愈来愈穷困,言辞也作者在《朝花夕拾》这本书散文集里特地写范爱农这个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在《朝花夕拾》这本书散文集里特地写范爱农这个人,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中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
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文章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扩展资料:
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甚至以为“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待到辛亥革命发生,“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面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这就写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已被封建反动势力篡夺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