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B表示自己对钱不感兴趣,社会中的某些人认为此思想不正确
虚伪是什么意思?我感觉自己不是,可别人这样说我
虚伪是自己心里不想去做,但出于外界影响而去做的(常常是指在别人面前违着自己本意故意去做的)表现。有些人可能认为你不是这种人,但你做了这样的事,他们就会说你虚伪了。其实很简单,虚伪不是一个定性的东西,人都会改变,也许你以前这样做是虚伪,现在,你身份地位,性格脾气等有所改变,现在这样做了就不是虚伪,是本性的表现!中央电大2012春社交礼仪形考作业答案
、在正式场合男士穿西服要求:( A、C、F )A、要扎领带。 B、不能露出衬衣袖口。 C、钱夹要装在西服上衣内侧的口袋中。 D、穿浅色的袜子。
E、领带夹应夹在衬衣的第三、四个扣子中间。 F、穿西服背心,扣子都要扣上。 A、C、F
2.英国人对动物的禁忌是:( C )A、仙鹤 B、蝙蝠 C、孔雀和大象 D、猫 C
3、握手有伸手先后的规矩:( D)
A、晚辈与长辈握手,晚辈应先伸手。 B、男女同事之间握手,男士应先伸手。 C、主人与客人握手,一般是客人先伸手。 D、电视节目主持人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访谈时握手,主持人应先伸手。 D
4、蹲姿。( B、C、D )A、蹲姿不雅观,所以不要蹲。B、蹲姿有益健康,应该多找机会蹲一会儿。C、在孩子面前蹲下与他交谈,会使孩子感到亲切。D、蹲姿最好采取两膝一高一低的姿式。E、累了蹲下并不解乏,都不如坐在地下。 B、C、D
5、男士西服单排扣有两个,在正式场合站立时,应如何扣?( A )
A、 只扣上边一个。 B、只扣下边一个。 C、两个都扣上。 D、两个都不扣。 A
6、西方的愚人节在哪天?( B )
A、3月1日。 B、4月1日。 C、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D、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B
7、介绍两人相识的顺序一般是:( B )A、先把上级介绍给下级 B、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C、先把客人介绍给家 D、先把早到的客人介绍给晚到的客人 B
8、仪容美的自然美包括:( A、B )A、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某些自然特征。 B、保持个人面容的独特性。C、最美的面容是微笑。 D、保持面容的红润、光泽。 E、要适当化妆。 A、B
9、在下列场合应关闭手机,不准使用。( B、C、D )
A、 影剧院。 B、考场。 C、乘坐飞机。D、驾驶机动车。 E、会场。 F、图书馆。 B、C、D
10、有客人来访,与客人说话时应注意:( A 、B )
A、不要当客人面与家人争执。 B、不要边谈话边忙着做其它事 。 C、不要谈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D、不要谈自己的工作。 E、不要谈客人家里的事。 F、不要谈自己家里的事。 A 、B
11、西方的母亲节是:( B )A、4月1日。B、5月第2个星期日。 C、6月第3个星期日。D、3月1日。 B
12、在正式场合,男士穿的西服有三个扣子,只能扣( B )
A、下面1个。 B、中间1个。 C、上面1个。 D、三个都扣。 E、三个都不扣。 B
三、简答。
1
、举出三个古代的礼仪至今仍在使用例子,说明礼仪具有传统继承性的特征。 例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热情待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双手递物、接物。这些礼仪自古至今都是一脉相承的。
2、选择个人外部式样时,除了要根据个人内在品质外,为什么还应考虑职业和年龄?举例说明。
不同的职业面对不同的公众,对其仪表有不同的要求,有些职业需统一着装,如警察、军人。有些职业虽然对着装没有统一要求,但对服饰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如公务员、教师,就不宜穿着过于花哨、艳丽的服装,不宜佩戴显眼的手饰。另外,随着年龄的变化,不同的年龄段在仪表、仪态上也应该有所区别,青年人可以表现得天真浪漫,而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则应表现得成熟稳重。
3、你认为下属对上司的礼仪最应注意的是什么?(不少于答5项)
(1)听从上司的指挥安排。(2)尊重上司。(3)接受任务时认真听取上司的布署。(4)遵守时间。(5)进入上司办公室要敲门。(6)与上司见面时,衣着得体,不随便吸烟。 (7)主动与上司交往。(8)不在上司面前过分表现自己。(9)与上司谈话时不抢话。
4、传统观念与外来影响的冲突所造成形象的扭曲。
传统观念是要求一个人衣冠整洁,才表示这个人的品性端正;而国外流行把帽子歪戴,有些中国人也学着歪戴帽子,就会让人觉得不顺眼,往往对这样人难以评价。再如:传统观念中只有太穷的人才穿破衣服,稍有条件的也要把破衣服缝补好再穿。而现在受国外影响,有的青年人穿起“乞丐服”,明明是新衣服,却要有带毛边的破洞。还有人把头发染成了各种颜色,这在传统观念中只有小鬼的头发才是有颜色的,于是受国外影响,接受新潮的人,打乱了传统评价人的仪表标准,难以从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造成了形象的扭曲。
5、礼仪的本质。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安定、和谐的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在纷纭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应共同遵守的习俗与社会规范。
6、举例说明礼仪有助于国际交往。
如教材中的事例(13-14页):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乘坐长途卧铺车箱的经历,感受到中国人的文明、热情、友好,认为“有机会与中国人亲近,令我由衷地高兴”。(也可答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重视礼仪促进合作;不重视礼仪而影响合作的例子。)
7、西方普遍禁忌的数字是“13”,为什么? 相传,耶稣最后的晚餐有13个人,而出卖他的犹大,则是最后一个来的第13个人。因此,禁忌“13”,认为13不吉利。
8、作为参加会议者应注意哪些礼仪? (1)准时到会。(2)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并在适当时候用鼓掌表示感谢或鼓励。(3)不喧哗、不交头接耳。(4)有事需要离开,应向有关人员说明并轻轻离开,不要大摇大摆离开。
9、举例说明礼制与礼俗的区别与联系。
礼制是国家制定的礼仪制度,礼俗是民间形成的礼仪习俗,礼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民间优良的礼俗,同时摒弃一些过时陈腐的礼俗。如:我国婚姻法吸收了民间优良的礼俗,规定了结婚年龄,婚姻要建立在自主、相爱的基础上,;禁止买卖、包办婚姻等,摒弃了一些陈腐的礼俗。
10、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为什么要求提高全民特别是北京市民的礼仪修养? 在外国人面前充分展示中国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和自强、自信的精神;中国人与全世界人民的友好诚意。
11、作为行为规范的礼仪,为什么还要灵活运用?请举例说明。
礼仪作为行为规范应该是人人遵循的,但由于人际交往的对象和场合的区别,在同一规范中又有差别,所以,又要灵活运用。如握手已经成为与人见面时的礼仪,但对老朋友、新朋友,男士、女士,在握手的方式、时间长短、力度,则应有所区别,要灵活运用。
12、举出三个例子说明礼仪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礼仪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因此,具有时代性特点。
例一:过去的跪拜礼,现代用点头、鞠躬、举手礼等代替。
例二:解放初期,迎接外宾的大规模欢迎仪式,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现在大大简化了。
例三:过去“串门”的习俗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多快减少了,没有十分必要很少串门了,即使做客,也是办完事就走,免得打扰别人。
13、在选择个人外部式样时,除了要根据个人内在品质外,为什么还应考虑场合和本人的生理特点?
同一个人,内在的品质没有变化,但在不同场合,他的外部式样要随之改变。例如:同一个人参加婚礼和参加葬礼的仪表就有很大不同。婚礼上要穿着华丽、鲜艳,表情要欢乐、喜庆;而葬礼上要穿着素淡、深暗,表情要肃穆、悲伤。
另外,每个人的生理特点不同,有胖瘦、高矮之分,同样花色的服装,胖人适合穿竖条花纹的,瘦人则适合穿横条花纹的。其它如饰物的方圆、大小,女士高跟鞋的鞋根粗细,袜色的深浅,都要根据脸形、体形选择。
14、你认为上司对下属最应该注意的礼仪是什么?(不少于答5项。)
(1)关心下属生活。(2)公私分明。(3)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4)信任下属。(5)培养提拔下属。(6)对下属讲信用。(7)多听下属意见。(8)不吝惜对下属的赞扬。(9)勇于承担责任。
15、为什么说财富的增长与素质提高不同步会造成形象的扭曲?
我们强调个人的形象是内在的品质和外部的式样相统一。有的人虽然财富增长了,有条件打扮自己,使自己穿着名牌,住高级饭店,美容美发;如果素质没有提高,他的言行、举止仍然停留在素质较低水平,造成了形象内外不一致的扭曲现象。人们常说的暴发户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他们有钱了,外表可以打扮得富丽光艳,但气质和修养仍然是粗俗的。
四、问答。
1、举例说明礼仪的培养为什么要求加强道德修养?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一个有道德的人必然具备对别人的关爱和尊重的品德,所以,有道德的人必定会以礼待人。因此,我们在培养礼仪过程中强调要加强道德修养。例如: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工作负责、乐于助人。他必定会尊重别人、关怀别人,待人自然会有礼貌。
再如:劳动模范李素丽,她身为公交车的售票员,热爱工作,热情为乘客服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也必然会以礼待人。
2、为什么说“串门”与“做客”不同?做客前应作些什么准备?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每个人的日程安排,包括节假日都很紧凑有序,而且信息交流的方式又很多、很方便,一般没有特别的必要,不再到别人家里做客,以免打扰别人。因此,与以往那种在休闲时,无目的到别人家东拉西扯随便聊天的“串门”,是不同的。做客应作好如下准备:(1)为达到做客目的,应考虑好怎么说话。(2)要约好拜访时间,准时到达。(3)预先约定拜访人数。(4)注意服装仪表。(5)考虑是否带礼物?带什么礼物?
3、上司为什么要对下属讲究礼仪?主要有些什么内容?
如果想让下属工作得更好、更主动、更积极、更有创造性,让下属与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对组织有种归属感、荣誉感,上司就应该关心下属、尊重下属,对下属讲究礼仪。主要有:(1)关心下属生活。(2)应公私分明。(3)要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4)信任下属。(5)培养提拔下属。(6)要讲信用。(7)多听取下属意见。(8)不要吝惜对下属的赞扬。(9)勇于承担责任。
4、什么是个人形象扭曲?根据我国目前情况造成形象扭曲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形象的扭曲是指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的不统一。主要原因:
(1)财富的增长与素质的提高不同步。(2)艰苦朴素与注重外表的矛盾。(3)传统观念与外来影响的冲突。
5、举例说明礼貌、礼节和礼仪的区别和联系。 礼貌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节指一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有礼貌的人要靠礼节才能表达出对别人的尊重。如一个有礼貌的学生与老师谈话,他会通过自己的站姿或坐姿以及谈话的谦虚态度,这些礼节表达对老师的尊敬。礼仪是指一个复杂活动中多个礼节所构成的整体。例如:过教师节,学生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往往在庆祝会上,通过发言、献花、慰问演出、赠送贺卡……一系列的礼节构成了对老师的礼仪。
6、举出两个例子说明为什么学习礼仪课要求“灵活运用、随机应变”?
学习礼仪课要学会礼仪的规范,礼仪的规范是不能以个人的意愿随便改变的。但是礼仪的地域性和差别性的特征,礼仪的“入乡随俗”的原则又决定了它的随机应变灵活性。
例一:请客吃饭,有的民族禁忌喝酒,你就不能向他敬酒;有的民族把狗当做人的好朋友,你就不能请他吃狗肉……
例二:见到了老朋友可以长时间紧紧握手;与初次见面的异性握手就应短暂地握一下;与卧床的病人握手只应轻轻地一握;如果自己正在干活,手脏,也可以向对方表示不能握手,表示抱歉。
五、
1、举三个例子说明礼仪的“适度”原则。
礼仪的适度原则是要求施礼时,既要到位,又不要过头。做不到位或做过了头都会使人感到是失礼。
例一:对上级领导尊重不够是无礼的表现;但过分地恭维,让人感到是奉承,反而失礼了。例二:请客人吃饭,如果太寒酸了,会让客人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但过分地铺张浪费,也会让客人觉得难以接受,反而不舒服,同样也是失礼。例三:售货员对待顾客热情服务,特别是微笑服务可以使顾客感到亲切、友好;但过分热情反而会使顾客产生怀疑:是否有欺诈?是否在推销假冒伪劣商品?
2.“入乡随俗”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但做起来又有很多实际问题,请分别对遇到的下列情况谈谈你如何处理。
(1)西方人把宠物当成了家庭成员,十分爱护。如果有人驱赶、或用脚踢,他们会很反感。你如果到有宠物的西方人家里做客又怕宠物,该怎么办?在做客前向主人说明,请主人把宠物看管好。
(2)有人请客,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当给你夹时,你该如何?一般可以客气地回答,我自己夹我喜欢的菜吃。不必为我夹菜,同时表示感谢。另外,也可以要一双公筷给主人夹菜,表示回敬,同时让主人懂得给别人夹菜应使用公筷。
(3)有的民族或地方,为了表示待客热情,宴请时非让客人喝酒喝醉才认为你够朋友,而你不能喝酒,也不愿喝醉失态,该怎么办?诚挚地说明自己不能喝酒,很有礼貌地谢绝,不得生硬地拒绝,造成主人尴尬。另外,也可以介绍自己习惯的喝酒方式,请主人谅解。也可以向主人介绍现代文明的饮酒方式是互不劝酒,希望主人能接受各种饮酒方式的并存。
(4)希腊人用摇头表示同意,用点头表示不同意,当你与希腊人交谈时该怎么办?要与对方事前说清,用哪种方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就可以避免误会。
(5)你是无神论者,来到信奉宗教地区,进入寺庙或教堂,信徒们有的焚香叩头,有的虔诚膜拜,你该怎么办?自己不必学习信徒的做法,但为了表示对信教者的尊重,应该表现出庄严肃穆的态度,不得有嘻笑、打闹、喧哗、歧视等失礼的表现。
3、微笑使人感到亲切、友好,如果“微笑服务”成为一种“包装”和无奈,甚至“伪装”,你对此有些什么看法。 “微笑服务”是职业要求,就应该学会微笑;如果对职业满意,有敬业精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挚的微笑固然很好;但做不到这点,也应该培养使客户感到亲切的微笑,避免生硬的“伪装”。
4、礼仪既要求自尊又强调宽容,这两者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请举例说明。 自尊指人格、国格在受到对方有意的侮辱情况下的抗争;而宽容是指对方无意而出现的失礼或由于习俗差别而出现的失礼,则应宽容,两者并无矛盾。
5、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礼仪往往被只重视业绩的员工忽视,认为只要自己工作能力强,就可以被人赏识,并对注重礼仪的人颇有微词,对此你有些什么看法?
(1)首先应该肯定,有工作能力,在工作中有成绩是被上司和同事赏识的重要条件。(2)但忽视了人际关系,忽视了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礼仪则是错误的。因为礼仪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可能与他人友好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仅仅靠一个人来完成。如果忽视了与同事和上司的礼仪,必然会影响到与别人合作,也就会影响了个人能力的发挥。(3)事实证明:很多人被抄鱿鱼,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差,而是由于他的人际关系差。
6、我国十分讲究“礼尚往来”,遇到下列情况,你如何处理?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1)朋友之间关系不错,你请他吃一次饭,他总要找机会回报你,而且档次明显提高了,那么下次你再请他吃饭,该怎么办?是加码再提高?还是与他相当?还是降低水平?还是怕不断高攀,干脆到此为止,不再请吃了?根据个人的实际条件办,是最好的办法,既不必攀高加码,也不必干脆到此为止。交友靠的是以诚相待,不必在吃饭上讲究奢俭。
(2)朋友办婚礼本应参加,但要送礼品、礼金,而自己经济状况不佳,多送承担不起,送少了面子上又不看好,不去更说不过去,你说该怎么办?朋友结婚,还是要参加的。礼品、礼金随大流即可,总得破费一次。在目前情况下,不这样做真没有好办法,这种情况逐渐会改变的。一是婚礼会越来越从简,送礼金、礼物也会逐渐淡化;二是大家生活会越来越好的,送礼就不会成为负担。
(3)几个同事相处得很好,经常聚聚吃顿饭,互相表达情谊,但不能总由别人付钱,得轮流来。如果自己经济状况不佳,家庭负担较重,轮到自己掏腰包时真觉得沉重。若这种聚会不参加,又显得与大家不融洽,你该怎么办?为了表示与大家的友情,偶尔参加一次,白吃一顿也不妨,一般可以托辞不参加,也可以干脆不参加,因为在其它方面能与同事友好相处,不在乎必须在一起吃喝。
(4)朋友给你送礼,请吃饭,然后提出来求你办一件你能办但明显是不该办的事。不帮忙,已经受了礼、吃了饭,显得太不讲情面;帮忙吧,又违心背理。你看怎么办?虽然受了礼、吃了饭,不该办的事还是不能办,这一点可以对朋友讲清楚,因为这是原则问题,也是人格问题,得罪了朋友也没办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比得罪了朋友更重要。有机会可以回赠礼物,弥补一下也是个办法。如果朋友从此断交了,也就由他去吧,但问心无愧。但愿朋友能谅解。
(5)你很有爱心,待人热情,看到同事、朋友遇到困难都会主动相助,但当你遇到困难时却得不到他们的帮助,你会怎么想?以后还会像过去那样热情帮助别人吗?首先要明白,真正有爱心、助人为乐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是自得其乐。别人如果也能像你一样乐于助人,也帮助你,当然很好;但别人做不到,不应该影响自己的情绪,应该坚持自己的做法。因为每个人的修养不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目前,社会上有些人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一切都向“钱”看。正因为如此,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更显得可贵。要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助人为乐的人必定会越来越多的。
六、判断说明。
1. 如果经常向许多单位求职,可以打印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求职信,复印后在求职时用钢笔填上单位名称即可。 解答:错误。简历可以打印、复印,但求职信一个单位专门写一封更好些。并且,求职信的内容要么都打印出来,要么都手写,不要两者混杂。
2. "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属于封建迷信与礼教的产物,在现代早已没有价值。 解答:错误。古代有些避讳属于封建迷信与礼教的产物,不需要学习,但其中体现的对人名字的敬慎,却应吸收。名字作为人的符号代表,随便贬读或用于戏谑都有失礼貌。这涉及到对人的恭敬态度。
3. 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这是人类普遍相同的体态语言。 解答:错误。印度等一些南亚国家以及保加利亚一些民族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表示同意。
4. 某女士应邀到一个公司老板家吃晚饭。由于知道老板的夫人喜欢鲜花, 就买了一束红玫瑰送给老板夫妇。 解答:错误。红玫瑰的花语是爱情,送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对象。
5. 对于两个互不相识的客人,如果他俩性格不相合,主人就没有必要为他俩作介绍。 解答:错误。作为待客之礼,主人有责任介绍客人相识,融洽交谈。
6. 在宴会过程中如果感到太热了,可以脱去外衣。 解答:错误。这样做有点太随意,也不整齐雅观,对主人也不够礼貌。如果实在太热了,可以在主人的建议下脱去外衣。
7. 当对方就你不喜欢的话题谈个不停时,你应该明确告诉他,你不喜欢,请他换个话题。:错误。耐心听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是一种教养,一种礼节要求。也可在适当时机转移话题,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8. 下小轿车时,先伸出头,然后伸出身体和脚:错误。这给人"钻"出车的感觉。应是先下脚,后出身子与头。
9. 自己手上很脏,来不及擦干净,但这时别人已伸出手来,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也伸出手去握。 解答: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向对方解释不能握手的原因,并向对方致歉即可。
10. 用西餐时,刀口内向,叉齿向下,呈八字状放在餐盘上,表示用餐完毕。错误。这样是表示用餐未完。
11. 在宴会中,离主桌越近,桌次位置越高。 解答:正确。
12. 在包装礼品时,要去掉礼品上的价格标签。 解答:正确。不然会让受礼人认为你在告诉对方礼物的价值。
七、
1. 许多人际交往活动在餐桌边进行,请根据所学礼仪知识总结出文明用餐中最值得注意遵守的十项餐桌礼仪。解答:(1)吃如其人-进餐举止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教养;(2)赴宴的衣着整洁大方;(3)入座时最好一次性调整好椅子位置;(4)入座后注意避免将双肘支在桌上,或在进餐聊天中,把双小臂平放在桌面上;(5)只夹取自己面前伸手可及的菜肴品种;(6)有人在席间致祝酒词或同你说话时,通常不要再独自继续大吃大喝;(7)期间如果有人不慎碰洒了饮料或碰掉了餐具,你应尽可能地淡化对应,且勿"竭力"帮助,不要使当事人成为注目的焦点;(8)进餐时在菜肴中发现什么不洁物时,不要大惊小怪,以免败坏了大家食欲,小声招呼服务员悄然换一盘新菜即可;(9)一道菜上来后,应该让主宾先尝,或等主人请让之后再夹取品尝;(10)自助餐厅就餐时,一次性取食物不要太丰满,宁可多次取食;(11)在进餐时,尽量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剔牙,非剔不可时,应以手掩住口部;(12)席间请勿吐痰,即使吐在手帕里也不应该;(13)喝咖啡时应注意用小勺搅完咖啡后不要用小勺舀着咖啡喝;(14)请客人吃饭应注意选择环境幽雅、干净的就餐地点。
2. 简述听现场音乐会的注意事项。
解答:音乐厅是对人们进行真善美教育和熏陶的高雅场所,到音乐厅听音乐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我们的仪态、行为和礼节。我们要使自己的着装干净整齐,最好是穿礼服。应提前到场入座。如果迟到,要悄然入座。自觉遵守音乐厅规则,将手机、呼机静音。观看中不要高声发表意见,不要谈笑喧哗,更不要把自己熟知的情节向不知道的朋友作介绍。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每个节目完毕,应该鼓掌致谢。
3. 面试应注意哪些问题?略举几例。
解答:面试对我们非常重要。是在一个非常有限的时空中去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面试对我们非常重要,所以要求我们充分把握面试中的每一个细节因素去给自己创造机会。
(1)面试前要做好有关问题的准备。应该对目标追求和工作目标尽可能的了解,例如有关用人单位的要求,客观的评估自己的求职资格、工作能力;尽可能的设想准备面谈时对方可能要问的问题。(2)要准备好求职信。求职信是帮你打开用人单位的钥匙,要注意求职信的制作,最好是手写,要注意内容具体等注意事项。(3)面试前一天要到招聘现场做一下考察,准备好与面试相关的服饰,备好擦鞋器、纸巾,女生要带好化妆盒、备用丝袜,带好笔和记事本,带好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和证书。(4)面试要有良好的心态。一方面要展示自己的优势,二是要把失败看成人生财富。(5)面试中要注意个人礼仪。良好的仪表是成功的象征。良好的仪容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仪态是成功的重要方面,良好的谈吐是成功的关键。(6)注意好应聘后的应有礼节,一是要适时表示感谢,二是要适时询问结果,三是要冷静调整心情。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时,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处理;当别人有事来找我们时,我们反而分析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语出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原是指下棋的人和看下棋的人,后引申为一件事情中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利害得失考虑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清楚。如果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苏轼曾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影响了我们的视角,使我们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而我们的 情感 也影响了我们客观的认识庐山。这其实就是阿斯伯内多效应。
这就是说,当我们身处事情之中时,我们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分析其影响因素,大概有三点:
1.看问题的视角
欣赏庐山也罢,待人接物也罢,我们所选的位置,所采用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我们的观察点不好、不合适,就会看不清画面或者事实。譬如说,一块正反两面颜色不一样的木板,两面分别涂上红色和绿色,站在正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红色的;站在反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绿色的。结果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个人看到的都不是真相,他们只是因为站的位置不一样而只看到了其中一面而已。
2. 情感 卷入太深
对于一个事件,当事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 情感 卷入太深,在这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自己沉迷其中而看不清事实,被表象所迷惑。另一个真相是,多数人并不是那么能驾驭情绪,而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导致个人行为被情绪左右,很难看清事情的客观真相。
3.心存私念
如果说当事人处处权衡利弊和得失,处理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人一旦存有私心杂念,就很难辨别是非。典型例子,熊家长维护熊孩子。有私心者无法做到集中精力,全心观察事物,即便是看到了全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偏心反应,无法真正客观的看待和处理问题。典型例子,同样是出轨, 社会 上往往骂来骂去,往往是骂女人的比较多。如果谁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句话,就成了“女拳”。
我们的周围环境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而我们却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已经习惯了,感受不到。同时,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等到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再回来看看曾经熟悉的环境,猛然发现,这个环境变了。由于曾经的远离,我们的习惯没有改变,认知没有刷新,因而发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差距,这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体现。
如何破解这种迷局现象?
1.选择站点
一个事件并非只有一个视角,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可以集思广益,让自己看到事情的更多面。例如,同样是失业,每个人原因各不相同;同样是原生家庭,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
2.学会轻装上阵
事务缠太多, 情感 卷入太多,就无法看清问题,尤其是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一个人对事情本身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一件事情让你很生气,如果你一直在气头上,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你把情绪梳理好了,再回过头看待事件,产生的是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
3.真正做到心中无私念、成见
人与人相处时间久了,或者在某个环境中生活久了,往往会留下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譬如说你正好和一个很讨厌的人发生冲突,由于你本身讨厌这个人,那么看待这个问题时,就很可能会认为什么都是对方的错。
4.掌握变焦式观察法
所谓变焦式观察法,就是将自己想象成局外人,跳出局,看待事情。例如,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者将自己想象成一名长辈,来看待事情中的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要选择好观察事物的点,尽可能的多角度分析,从不同角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了解事情的全貌,看清事情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不容易陷入迷局。
这个问题,我理解是无论什么事情或问题,不要使自己沉迷其中,置之度外,以第三者的立场观点,用以公理法律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去判断问题和事情,不能有一点个人的偏私观念去评说问题或事情,对事不对人,就是论事,阐述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看法。这样,自己就不会惹得一身臊和污泥斑斑。往往局里人迷,加进了个人的感情和私心,爱好和志趣,从而而迷;而局外人,只观察分析不被问题或事 情感 牵绊束缚,因而是自由的,清楚的,无偏袒,公正的,合理的,正确的。所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一己之见,见谅!谢谢![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我们经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身边有人求助时,我们能帮他分析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列出种种可行的方法。但当我们自己面对困难时,反而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格·格罗斯曼将这种现象称为 所罗门效应。
格罗斯曼等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有两组被试,一组思考和自己有关的问题,另一组思考和别人有关的问题,结果显示,在思考别人的问题的时候,实验者们都显示了更高的智慧水平。
这或许可以用“自我抽离”和“自我沉浸”来解释。
“自我抽离”就是将自己看作别人,用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而相应地,“自我沉浸”就是以一种自我中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当人们采取“自我抽离”视角的时候,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加理性,不被自己的一些情况所限制,因而也就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
那么当我们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时,有哪些具体可能的措施呢?
1.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自我抽离”,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利于对目前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2.把现在发生的事情想象成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 有时我们对问题看待不清也有一定的紧迫性的原因,当事情就在眼前发生,很多人会因此乱了阵脚,无法静心思考。这时候就需要将问题看成很久以前发生的,给自己一点距离感,缓解情绪,更有利于应对问题。
3.想象自己是一个长辈或者老师,而事情是发生在一个小孩子身上的。 当我们以长辈或者老师的身份自居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肩负教育保护对方的职责,那么我们就会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替对方解决问题,从而发散了思维,提高了思考和认知的水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用心理学来理解,可以说它是“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社会 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
恰好印证了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跟自己朝夕相处,按道理来说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而我们自己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对自己很难有个准确的判断,要么高估自己,要么低估自己,很多时候不如旁观者看的清楚。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证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真实性。
他找来25个相互都熟悉,了解各自优缺点的人来做实验者,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从一到25排名次。
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还有24个他人做出的评价。
实验发现,这25个人对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高估或者低估,
比如,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文雅程度是第一,可根据其他24个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雅程度排在二十几名;
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的品质的名次比他人给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对“聪明”和“美丽”的程度的评价都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粗鲁”程度的评定却比别人评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别人给他定的后退了6名。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 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长处,和低估自己的短处, 这个结果很符合我们的心理特征,我们会对自己的优点有那种“不服来战”的自信,对自己的缺点也会有“不至于很差吧”的不以为然。
这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对自我认知,心理学家们有很多的研究,下面我来说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当局者迷”?
“当局者迷”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的研究,其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自我,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汉姆提出了一个名为“周哈里窗”的模型,将自我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解析。
周哈里窗模型的四个部分分别是: “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当局者迷就属于“盲目我”部分。
1.开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也称“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
比如高矮胖瘦,男女,婚否,这些明显的个人的基本信息。
比如,一个性格外向、乐于自我暴露的人,“开放我”的部分就会分量较重。
他们会向别人展示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别人会了解到更多的自己。
2.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也称“背脊我”,属于盲目领域。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
也可以说这是别人眼中的你,通常,别人眼中的你,跟你眼中的自己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眼中的你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可能你的朋友A觉得你高冷,朋友B觉得你很难相处,朋友C觉得你不好不坏,而你觉得自己平易近人。
你朋友眼中的你,应该是你跟他们相处时比较真实的样子,自己眼中的自己是经过了大脑美化了的自己。
3.隐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称为“隐藏我”也称为“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
这部分是自己的隐私,是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内心世界。
通常身份、缺点、往事、疾患、痛苦、窃喜、愧疚、尴尬、欲望、意念等等,可能是“隐藏我”的内容。
相对来说,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自闭的人,自卑的人,胆怯的人,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
4.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发现。
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比如我们常说的为母则刚,女孩子一般都柔柔弱弱的,可一旦为了孩子,就会激发无数的潜能,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做到的事。
未知我包含,弗洛伊德提出的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潜意识层面,不断对未知我进行 探索 和开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勇于自我 探索 者,要善于开发“未知我” ,可以学着尝试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挖掘潜力。
如果要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就要多去观察别人眼中的自己,每个朋友眼中的你,都是你未曾发现的自己。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参加画展,妻子在展厅的某处站了很久,眉头紧锁,欲言又止。
他丈夫转了一圈,看她还站在那里,走过去想要拉她到下一个展厅。
妻子在丈夫拉她的时候,不解地说:“画里的女人这么的丑,为什么会把她挂在这么高级的地方展出?”
丈夫一把捂住她的嘴,小声的解释道:“那只是一面镜子。”并半拖式的把她带走了。
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不可能会有人连镜子里的自己都认不出来,故事隐喻的是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目我”,也就是“当局者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身在其中,不能了解到看不见的自我,不过可以通过“旁观者”去了解自我。
美国 社会 学家查尔斯·霍顿曾经提出过一个镜中我的理论, 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个人与他人的 社会 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都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我们大脑里经常会冒出自以为是,想当然,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这样的自我跟真实的自我的差距是很大的。
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借助镜中我理论了解自我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1)在这个过程中,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是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不要因为主观意识把主客颠倒,陷入一种傻傻分不清的状态。
(2)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别人口中称赞的那个他,事实往往跟自己的期待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估计自己,不能想当然,尽量避免巴纳姆效应的产生。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作用,当我们想要相信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会极力去寻找与之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相信的是真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希望自己是别人称赞的那个他时,会找到无数个证据证明自己就是那个人。
这也是“盲目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主观意识上的犯错。
结语:不过多的自以为是,想当然,用事实说话,就能减少“当局者迷”的情况。
这个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做某件事的时候考虑的不周全导致的,比如自己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非常痴迷,为了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放弃了很多不该放弃的东西,当然这些不该放弃的东西周围的人都认为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人处于自己的内心状态(冲动,着迷等)作出的抉择,当人面对每个局的时候,遇到的一般都是大事情,自己遇大事了,怎么可能不慌,所以有了这几个职业~心理咨询师,风水师,算命师……这样每次遇局的时候就会有人帮忙解局,求个心理安慰,做事心里也踏实……
你看到女朋友抠脚,掀鼻涕你还觉得好看吗?还可爱吗?
人的焦点更多的时候只会聚焦在自己感兴趣,涉及个人利益的角度。
人人都知道喝酒抽烟对身体不好,但还是无法戒除,是因为身爽。
二、你无法观察到所有真相。
人收都感官的局限,只能了解事物和人的一部分特性。
一个光鲜亮丽的美人,你看不到她不好看的部分。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你也看不到他照顾猫狗的温柔。
三、每个人对事情的审视角度不一样。
哇,这个男孩子好帅。
哇,这个男孩子1米八多。
四、每个人对事情的认知有限。
哇,这个男孩子好瘦。
哇,这个女孩子好胖。
这些判定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认知。
这个问题跟一句诗很相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所谓当局者者迷即个体对认知对象或事物的某些品质或形状
李雪琴称「如果我不够优秀的话,是不是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价值」,你怎么看待社交中自己的价值?
社交中自己的价值是一个复杂而又个人化的问题。每个人对于自己在社交中的价值都有不同的看法和需求。对于李雪琴这样的人来说,她可能认为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被他人认可和肯定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想法。然而,社交中的自我价值并不应该完全取决于他人的观点,而是应该建立在自己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自信之上。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社交中的自我价值不仅仅是取决于他人的认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才华和能力。人们在社交中的评判标准可能是主观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情绪等等。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价值只看作他人眼中的评价,而是应该通过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来建立自我价值。其次,社交中的自我价值也应该建立在内在的成长和满足感上。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不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和满足感。通过不断努力,我们能够在社交中展现自己的价值,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此外,我们也需要明确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性。价值观是我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社交中的自我价值应该与我们的价值观相一致,我们应该在社交中展现出我们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迎合他人的期望或是牺牲自己的原则。通过坚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合适的人建立真实和有意义的关系。
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交中的自我价值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一夜之间就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也不能指望自己在所有人面前都是优秀的。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不足之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和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交中真正地发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社交中的自我价值应该建立在自己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自信之上,而不是完全取决于他人的认可。我们应该通过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学习和成长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和价值感。同时,我们也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与合适的人建立真实和有意义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在社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塔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当中,a,b,c分别指的是什么
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
它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扩展资料: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参考资料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3%85%E7%BB%AAABC%E7%90%86%E8%AE%BA/2316861?fr=aladdin
上一篇:有没有什么不说话,也能知道人在想什么的工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