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或迷惑,是阻碍的根本。它是造成烦恼的最大原因?
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人之所以会烦恼,根源常常在于自己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一个人越是企图通过思考去消除烦恼,便越会被烦恼纠缠,难以自拔。当人们不去关注烦恼本身,而是用切实有效的行动取而代之的话,烦恼就会在行动中慢慢消退殆尽。
记得有一年,我去参加英语集训营,一起去的人很多。下课后,大家都围着主讲老师倾诉自己学习上的困惑,只有几个同学仍然在埋头苦练发音。
旁边的一位老师细声说:最后能够学好英语并把它用到工作上的,一定是这几个还在练发音的人。因为真正下功夫的人会主动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
果不其然。三年后,在还保持联系的这些同学中,那几个当时下课仍然苦练的人最终都能流利地用英语来交流了。而抱怨的人,他们的困苦依然存在。
对于那些想要减肥的人来说,如果他们一直想着自己要变瘦,却迟迟没有科学节食和运动,这种变瘦的愿望就会变成他们的烦恼;
对于那些想要学好英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是计划每天背多少个单词、学多少句口语,却没能把这种计划付诸行动的话,那么想要学好这门语言的愿望也会变成他们的烦恼。
那些不断为自己的梦想忙碌的人,心里时时会溢满充实感,这种充实感可以消除焦虑。心理学上说:行动是治愈烦恼的良药。其实就是说,那些忙起来的人,根本就没时间去胡思乱想。
烦恼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我执,我执是原因,烦恼是结果,解决烦恼是解决我执的问题,修法断我执,永无烦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的还没来呢!” 佛门云:烦恼轻,智慧长。断了分别、执着的样子是:烦恼轻、智慧长。佛经中提到的六大烦恼指哪些?
一、根本烦恼: 最根本的烦恼有贪、嗔、痴,称为三毒。一般人说某人很贪心,很会发脾气,很愚痴,这与佛法中所说的贪、嗔、痴有点不同。 一、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色界的种种事物,及贪无色界的种种心态,使他们继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轮回生死。众生对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欲界;众生对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色界;众生对无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无色界。当一个人无欲界的种种贪爱,就会生到色界;对欲界、色界之种种贪爱已断除,则在无色界受生;断除这三界的种种贪爱,就再也不来三界,叫做不受后有,再也不贪著这三佛教里所讲的三大烦恼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所说的三大烦恼分别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具体如下:
1、无明烦恼
“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
佛菩萨把障碍分成三大类,叫做烦恼,三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波动的现象,也就是心动念。这种念动是极其微细,这个起心动念本人完全不知道,连八地以前的菩萨都不知道。
这个极其微细的波动,在佛学里有个名词叫无始无明。无明加一个无始,这两个字加得妙!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也没有理由。要说:为什么它会动?为什么会有这一动?愈问就愈糟糕,为什么?愈问它动得愈厉害,波动得愈厉害。
别管它,随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温,它就变成不动,不动就还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所以第一个动,那个微细的东西叫无始无明,从它以后就有因、就有果,第一个没有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别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里面钻,钻进去就出不来,就坏了,这是无明烦恼。
2、见思烦恼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3、尘沙烦恼
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是执着于空,迷于界内外尘沙数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内外。界内通二乘有,以见思为体。界外只限于菩萨所断,所以又叫别惑。
扩展资料
三惑是和三谛是相应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尘沙惑,不明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所以明了三谛理,断三惑,即证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谛是实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实相的全体。空显破情之德,假显立法之德,中显绝待之德。
所以说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对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于是一空一切空。说假、说中,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这就是三谛圆融。三谛圆融所以证一谛即证三谛。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道种智是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即假谛智。
一切种智是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即中谛智。在四教的别教中,三惑其体各别,因而次第断除,三智也次第发得。就中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了知假谛恒沙法门。
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法身。这样,由隔历的次第三观断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圆教就不这样,三谛既然圆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体,即就迷于绝对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见思,细分叫作尘沙,极细分叫作无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见思障蔽空谛,细分的尘沙障蔽假谛,极细分的无明障蔽中谛,其实,却是一心三惑,又称为同体三惑。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这称为“三惑顿断”,“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断惑的渐次上,先在十信位断见思和尘沙,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
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惑
百度百科-见思
百度百科-无明烦恼
烦恼焦虑迷惑如何破?
当你有烦恼焦虑的时候你要让你整个人变轻松,要让自己清楚要怎么解决你现在烦恼的事情,如果不解决你还是会一直为了这件事情一直烦恼着。如果你是工作上面的烦恼,让你感觉到迷茫和不安,你就要想想这份工作的性质它适不适合你,你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学会分析事情,或许你就没有烦恼了啊。
在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烦恼油让我迷惑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先听歌,让自己心静起来,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只要一烦恼,感觉自己要抑郁了那种心情,整个人太低气压了。在这个时候听歌可以让我放松一切,不再想这个问题。有时候急于想知道答案,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烦躁。还不如先听歌让自己放松一下,等你放松下来了你再去想这件事情也许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还有经常有烦恼焦虑的事情不要一直憋在心里,会憋出病来的,很多有抑郁症的人就是因为缺乏倾诉导致的抑郁。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找你比较好的朋友来倾诉是什么事情让你烦恼焦虑,也许在跟朋友的交谈当中可以让你知道答案。
在跟朋友交谈的时候也可以称得上跟对方学习,每个知道或者看待一件事情的想法跟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学会跟着别人克服烦恼的方法,也许在你这边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