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家长有所抵触,拥有“盾牌”时,会有哪些表现?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会有什么表现呢?
当家长与孩子在做无效的沟通时,家长该如何应对?
家长有时会想,为什么我跟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可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反而越来越调皮。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孩子不听你的说,说明你的沟通方式有问题,这4种最无效的沟通方式,看看你中招了吗?
一、用命令、指挥的口吻
“你最好这样做。”
“你去找别的东西玩。”
“把这里收拾干净。”
“不准大声尖叫。”
二、对孩子警告、恐吓、威胁
“你再不听话,我叫警察叔叔来把你抓走。”
“玩具再不收回玩具箱,我就全部扫到垃圾桶。”
“你如果成绩再这么差,玩游戏时间就别想了。”
三、忠告、训诫
“妹妹小,不懂事,别和她吵架。”
“请别吵我,我快被你们吵死了。”
“东西用之前,请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四、提供建议、解决办法
“你为什么不去看故事书呢﹖”
“我想,你去画图好了。”
“小孩子,是不是应该诚实啊﹖”
为什么说这4种沟通方式是无效的呢?因为这些谈话的方式,将产生下面的后果:
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孩子误以为父母当他是傻瓜。
孩子觉得父母不顾及他们的需求。
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刺伤孩子自尊心。
致使孩子层层武装自己。
激发孩子攻击父母的念头。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
1、家长一定注意孩子的反应和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在学会倾听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2、学会换位,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3、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孩子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4、一定要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语气
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因此,当你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
5、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在沟通中,许多时候听比说还重要。不少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中,忽略了听的重要性,特别是听到孩子谈论一些自己认为错误的观点和行为时,便迫不及待地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立即加以限制和制止: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于是出现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这样是很难达到沟通效果的。倾听并非仅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要与孩子发生互动。通过倾听,往往可以诱出孩子一串串心里话,使得沟通变得容易;通过倾听,家长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使沟通变得更加顺畅;通过倾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成人的关爱和自身的价值,使得沟通进行得更加深入。
家长和孩子一说话他们就不耐烦,如何建立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家长和孩子一说话他们就不耐烦,如何建立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以前的打骂式教育对孩子的弊端,所以很多家长就改变传统的观念,在教育上更多的是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孩子明白一些事情,这样的教育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家长会发现,有时候自己跟孩子长篇大论说道理的时候,他们并不喜欢,甚至会有不耐烦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往往让家长们非常的无奈。
为什么孩子会对家长所说的话觉得不耐烦呢?
1、孩子听得太多了
家长们其实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一下,如果有一个人每日不停地在你耳朵边啰啰嗦嗦说同样的话,是不是你会听得好烦,当然孩子们都是,家长如果太过于絮叨,在孩子眼前每日说一样得话,或是无缘无故对孩子长篇大论,针对一些没有耐心或者是自控力差的孩子,她们就会很容易出现不耐烦的状况。
2、孩子不理解家长说的话
孩子不耐烦家长说话,有可能是不太了解家长所说的话的含意,或者是家长说的话太高深了,当他们听不明白,家长又不为自己表述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没含意,因而会出现不耐烦的状况出现。
3、总是以家长的姿态去跟孩子说话
在有的家长来看,自己做为孩子的爸爸妈妈,当然便是趾高气昂的,孩子理所应当应当听自己说话,她们在心中根本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公平的个人来对待,这种感觉会使孩子觉得特别难受,强势的沟通方式会使孩子心里造成抵触,就会主要表现的不耐烦。
4、家长说话太过偏激
有时家长说话的看法会危害孩子对自己的心态,当家长对孩子说话太偏激,而且语调不怎么好,换句话说总是去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去较为,当孩子听见那样的话,就会十分不想去听,因而想提前的完毕掉和家长的会话。
所以说,当家长发现自己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她们总是下意识地去躲避或者是有不耐烦的状况出现,家长何不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沟通交流说话方法,也许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根本没有注意这几点。
说一说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惑
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五点困惑。
1、多说教,少倾听
许多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
2、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
许多家长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3、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许多家长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在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4、不懂把握时机
许多家长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就插进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家长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
5、漠视孩子的自尊
家长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孩子的意见。
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有两大好处:一是孩子至少被征求过意见,他会更易于接受最后的决定;二是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许多家长在“关键”问题上总喜欢“封杀”孩子的意见,这就抑制了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欲望。
与家长沟通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和技巧
作为老师跟家长沟通是很有必要的,与家长沟通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1、在和女性家长沟通时要多进行情感沟通,让其知道自己对学生家长和孩子的关心,之后再沟通学生的优缺点就会顺畅很多。
2、在和男性家长沟通时,只要实事求是、简洁明了就好,过多的啰嗦和寒暄反而会消磨男性家长的耐心产生反效果。
3、对于溺爱孩子的家长,情感共鸣是法宝,如果是已经做了父母的老师可以以一个普通父亲或母亲的身份跟家长聊孩子的教养经验和困惑,如果是新入职的年轻老师,可以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家长沟通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长环境。
4、对于难搞的家长要先积累证据。一件小事不足以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孩子的问题,可以将这些小问题做详细记录,在一定的时间跨度里持续的问题更有可能引起家长的反思。
5、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可能会强势、自信,沟通时先求同后存异,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可能会教育观念落后,打骂孩子或是不管不顾是多数,沟通时要唤醒家长的重视同时适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