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父母吃饭的孩子普遍比较优秀?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期和孩子在一起吃饭,会有哪些好处呢?
在家庭生活当中爸爸妈妈如果能够长期和孩子一起吃饭的话,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亲密一些。有很多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忽略对孩子的成长,而且很多小孩子其实都觉得吃饭是一种仪式感,如果能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话,会非常的幸福。可是如果家长忙于工作没有陪伴孩子吃饭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孩子在这个时候出现噪音的问题。
经常吃饭的好处
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选择用正确的方式来陪伴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吃饭,如果说爸爸妈妈能够长期陪着孩子一起吃饭的话,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亲密,而且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这对于孩子和爸爸妈妈来讲都是非常好的引导,所以说作为家长一定要选择经常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吃饭这种交流的方式会更直观一些。
不要在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
在吃饭的时候彼此可以聊一聊今天生活当中发生的趣事,也可以和彼此沟通一下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而且爸爸妈妈还可以和自己的小孩子多开开玩笑。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的思维也就会变得更活跃一些,总而言之爸爸妈妈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友好的沟通,双方的关系不仅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且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开朗。这些都是非常正向的引导和正向的发展,所以说爸爸妈妈一定要经常陪着孩子一起吃饭。
一定要记住在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提到有关于成绩或者是孩子犯错误的事情,因为在吃饭的时候提到这些事情就有可能会引起孩子不好的性格。而且也有可能会导致小孩子出现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也就是说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和孩子讲生活当中的错误。
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不是父亲参与越多,孩子就越优秀?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我想不出还有比获得父亲的保护和爱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父亲的保护和爱,对一个孩子来说,太重要了。2016年10月,《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这样描述: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学习、性格、情感、品质、体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但在生活中,每个父亲的情况不同,对孩子的生活的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
这三种父亲,看看你是哪一种?想象一下,三个不同的男人回到家。
第一个男人推开门,想起了前妻上午打电话告诉他的,今天是女儿的生日。他拿起了电话,给女儿打电话,女儿接通了电话。
“生日快乐!”“谢谢,爸爸。”一阵尴尬的沉默后,男人问到“那个什么……最近过得怎么样啊?”“还可以吧。”“学校里一切顺利吗?”“还不错。”
他们的谈话就这样继续着,爸爸像个质问者,女儿像个不情愿招供的目击证人。
第二个男人回到家,妻子已经做好了饭,他和儿子、妻子坐在饭桌前开始吃饭。
男人问儿子“今天学习怎么样?儿子回答到“今天学了乘法表,爸爸我已经会背了。”"好,不错。"男人随意地回道,然后转过头问妻子,“对了,后天同事小李请客,我们准备多少钱?”“爸爸,你想听我背乘法表吗?”儿子打断道。“不行。我正在和你妈妈商量事情。”
第三个男人打开门后,家里的场景和第二个男人差不多,他们一家人坐下吃饭,对话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展开了。
男人问儿子“买的篮球怎么样?课外活动的时候,你和李然比赛了吗?”“爸爸买的篮球不错,我和李然比了,不过他进的球比我多。”“没事,要不你作业完成了,我们下去练习练习。”“好,我作业回家后就写完了,等我复习一下,我们就去打,好吧?爸爸。”
通过这三个父亲的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同的父亲在参与孩子生活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
第一个父亲,与孩子分隔两地,对女儿的生活知之甚少,甚至不能与孩子很好地交流。
第二个父亲,头脑想的都是别的事情,当孩子试图吸引他的注意时,跟他交流时,他表现得漠不关心,毫不在意,完全忽视孩子。
而第三个父亲似乎熟知孩子生活中很多的细节,孩子朋友的名字、每天的活动等等。这些对孩子日常生活的了解,让他能够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导。
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至关重要。
就如心理学家格尔迪所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如果父亲不在身边,与孩子关系疏远,无暇理会他们,孩子们会 失去什么?
研究告诉我们,父亲影响孩子的方式,有一些是母亲无法做到的,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与妈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参与孩子的生活,能让孩子向着不同的目标发展。
孩子们没有了父亲的关爱和帮助,失去的要远比少了妈妈的帮助多得多。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参与越多,孩子越幸福,孩子会受益越多。
一、孩子的身体越健康。
母亲陪伴孩子的方式,大多数是安静的,比如:阅读、玩游戏,而父亲的方式是动感的、活跃的,比如打球、跑步,这些运动促进了孩子的身体发育,使孩子的身体更健康。
二、孩子的社交能力更强。
罗斯·帕克和凯文·麦克唐纳对3~4岁的孩子做了一项研究,即一个20分钟的孩子和父亲玩游戏的环节,研究者最终发现,那些经常和爸爸一起玩体能游戏的孩子们在同伴中更受欢迎。
因为,孩子在跟父亲游戏中,学会对情绪的回应和控制。
比如:父亲将孩子举过头顶转圈,孩子会体验到一种轻微的害怕,同时又很兴奋、愉悦的感觉,并且在游戏中,通过观察,学会积极地回应爸爸的提示。孩子会发现,当自己发出长而尖的叫声或者咯咯地笑,会让爸爸开心,并让游戏持续下,当爸爸说,“好了,这次就到这儿吧”,孩子就读懂了这是爸爸暗示游戏结束的信号,进而学会如何从兴奋的状态过渡到平静的状态。
父亲在游戏中,让孩子知道怎样回应父亲的情绪,而这种技巧在和同伴相处时,尤为重要,它让孩子的社交能力变得更强。
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有个必须要注意的重要的事实:父亲在与孩子玩体能游戏,只有不强迫孩子去做什么时,他们的孩子才真正受到欢迎。
研究者还发现,父亲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互动,避免指责、羞辱、贬低、强势。做到这一点对孩子极为重要。并允许孩子主导游戏的方向,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
三、孩子学业成绩更好。
世卫组织有一项研究:平均每天与父亲相处2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普遍高于同龄人。
罗伯特·布兰查德和亨利·比勒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
他们对一群三年级的学生做了比较研究,这些孩子中有的父亲不在身边,有的父亲在身边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有的父亲在身边却很疏远。
对比了这三组孩子的学业成绩,研究者发现,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学业成绩最差,有父亲陪伴且融入生活的孩子学业成绩最优秀,而有父亲陪伴但较为疏远的孩子,成绩介于二者之间。“
由于父亲和母亲的思维方式不同,父亲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给孩子解读问题。使孩子的思维更广阔,更全面。
四、孩子人格发展更全面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妈妈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爸爸则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
俗话说:严父慈母,因为父亲的性格比较理性,当孩子犯了错,不会娇惯放纵孩子。更容易给孩子立好规矩,抵制住外面的不良诱惑,父亲陪伴多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更多的自控意识与自律行为。
如何让父亲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中呢?
心理学家罗纳尔多·利凡特提议:对父亲而言,参与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母亲多鼓励父亲参与“家庭生活”,就是每天的吃饭、洗澡、穿衣和照看。通过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的工作,才让父亲真正地融入孩子的生活,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家庭生活,不仅意味着提供基本的物质需求,还需要给予孩子不断变化、永不停歇的日常陪伴和情感支持。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
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在这个世界上,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但父母的角色不可取代。
父母对孩子都是最重要,也是影响孩子最大的人。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共同陪伴。让父母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让孩子更好地走下去。
为什么对于公婆而言,自己儿子都是非常优秀的?
每对父母都会疼爱自己的孩子,公婆疼爱儿子,觉得儿子很优秀,这是人之常情。公婆把他们的儿子一手培养出来,否定儿子就等于否定他们的教育,所以他们一定会觉得儿子是非常优秀的,这就等于承认他们是优秀的父母。
1、父母疼爱儿子是天性使然
其实父母也是很自恋的,对于自己的东西当然是宠爱有加,儿子是他们用毕生精力和金钱培养出来的,当然看在眼里就非常宝贝。父母疼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儿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对儿子投入了更加深厚的爱,这就是做父母的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疼爱儿子的父母,哪怕是做儿子的不算特别优秀,但是他们在父母的眼睛里也是非常优秀的大宝贝。我认识的一个同事,她的儿子长得又黑又瘦又矮,可是她每天都会夸儿子,“瞧我儿子多帅气,多么有才的小伙子!”即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儿子很普通,也不能阻挡她夸奖儿子,这个当儿子的是多么的幸福啊。
2、夸奖儿子实际上也代表夸奖自己
公婆在儿媳面前夸奖儿子优秀,其实也在向儿媳证明自己教育的儿子很优秀,他们是最有眼光的父母,想向儿媳证明他们的教育能力是非常强的。生活中的公婆们还都比较有涵养,除非是小两口闹了很大的矛盾,不然公婆不会轻易的在儿媳面前这么自夸自大的。
邻居的儿子和儿媳妇吵架了,儿媳妇说儿子没有能耐不优秀,公婆听了很生气,觉得这是儿媳妇骂他们没有教育好儿子。最后变成了老两口一起帮着儿子和儿媳妇吵架,事后还委屈的向亲家说儿子很优秀。其实,公婆就是想向别人证明,儿子是他们教育的成果,是很优秀的代表。
为什么父母做的饭菜都是最好吃的?
我家里是我妈妈做饭。现在自己一个人出去了,离家很远,但是每次回家,我都觉得我妈妈做的饭是我浓浓的乡愁和对亲情的一种依恋。
小时候,我长得很胖,胃口特别好,那个时候家里也不富裕,都是我妈妈做饭吃,各种家常小炒,非常入味。我妈妈又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她在给我们做饭的日常中总结出我们的口味和喜好。记得小时候,我们放学回家,就站在厨房里一边陪我妈妈做饭,一边跟她聊天,说说学校里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情。这个时候也是我一天中亲子关系最享受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就是跟爸妈一桌吃饭,爸爸总是觉得我不够优秀,各种吐槽、打压、举例子证明我的各种不好,别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好的,我顺便说说,天下的父母们呀,不要再这样比较啦,太伤人啦~~~也不怕伤到孩子们的胃,全家人其乐融融的享受一顿饭,好不好啦~~~每次听到父亲的教育,就不吭声,等到吃完饭,到厨房,继续跟妈妈聊着各种家常,异常开心。好享受这种做饭的过程呀。
后来,自己读大学,远离家乡,自己开始做饭,每次工作中遇到难过的事情或者疲劳的时候,就会做饭,每次洗菜、切菜、想怎么做出可口的饭菜,有时候不会做,还会打电话请教妈妈,这个过程都非常的治愈,通过做饭,又跟小时候与妈妈在交流。
最近,我妈妈病了,刚好5月帝都疫情蔓延,特别是朝阳区。身在朝阳区的我没办法回去,那个感受真的是,心如急焚但无计可施。好容易北京解封之后,我妈妈的病缓解了,回趟家之后,由于她身体不适,没让她做饭。她渐渐老了,做饭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但是在我的记忆中,陪着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已经牢牢的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了。
在育儿的过程中,哪些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对孩子来说,培养孩子有良好习惯是百利无一害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在成长教育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牵动着孩子。好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家庭教育也决定了孩子是否可以养成良好习惯:
1.下意识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我们都知道,在小孩阶段会对时间有些模糊,但是作为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不能任由孩子看电视就看电视,玩手机就玩手机。
真正时间观念很强的人,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并非要求的是速度,更要效率。他们做事情会专注,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需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独立动手,因为独立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小孩也要参与家务的习惯,做家务是全家的事情,不单单是大人要做的,小孩子也可以做他们能做的家务,比如:扫地、洗自己的衣服袜子、收拾碗筷...这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让他们尝试,在尝试中寻找乐趣和责任感。
3.要有阅读的习惯。
作为学生,一定要大量的阅读,因为阅读真的很重要!
不用限定孩子一定要看什么名著书籍,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阅读习惯,还能充实他的爱好。
同时,父母也要陪伴孩子一起看书籍,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日久积累,一个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一定会潜力无穷。
所以说,只有从小培养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良好习惯的诞生,需要父母的共同教导。如果你家孩子还没有养成这些好习惯,那么,从现在开始,"逼"孩子养成这些好习惯,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因为优秀就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需要父母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