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红客户端老人占比是多少

2024-10-28 07:51:08 来源 : 网络 作者 : 听雨楼

综合实践活动 春节

春节一般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传统上称为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岁首、正旦,现在一般称为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毕为止。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越南语称为“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为“正月”(明治维新后改称旧正月)、韩语称为“설날”(此乃固有词,即新年之意)。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铭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夕”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人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夕”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夕”吃掉了。此后,“夕”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夕”。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夕”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夕”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夕”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夕”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夕”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夕”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夕”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除夕”,即除“夕”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吃饺子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
春联,是来源于桃符的。"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才将桃符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年年有余”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放爆竹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大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拜年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春节期间拜年的形式也超越了传统的串门送祝福,而出现了新的拜年形式,如电话拜年,贺卡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这些拜年形式除丰富了春节的拜年传统之外,还因其简单方便、快捷、无时空无国界阻碍、生动活泼、费用低廉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据统计,每年春节,通过手机拜年的短信都达到几十亿条,而通过网上传送贺卡、拜年网页的参与人数更是不可胜数。

谢氏起源和祖先

据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谢姓人口居全国第23名,人数未公布,但早在2013年公布的数据,谢姓人口已达1010万,占全国人口0.76%。当时谢姓全国排名第24,如今人口数和全国占比,应超过2013年的数值。
从人口分布来说,谢姓人口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四川和重庆。在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都有分布,包括海南、台湾;北方地区分布较少,仅河南、山东两省分布稍多。河南作为谢姓的发源地,谢姓人口反而不及南方,这和古代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南方有关。
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来深度了解一下:谢姓的来龙去脉。
一、中华谢氏
总祠
在哪里?
2019年6月27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一片广袤的麦田上,一座气势恢宏的汉式建筑,浮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是古谢国的封地,也是全球谢姓的发源地,姜氏河与古谢水在这里环绕汇合而过,注定是一块举世罕有的风水宝地。
在此之前,南阳有一座谢氏总宗祠,但规模太小,建筑过于简陋,根本无法满足全球一千多万谢氏儿女祭拜先祖的需要。2004年,在南阳举办全球谢氏宗亲总会第二届大会期间,南阳谢少先、香港谢俊明等宗贤首倡修建“中华谢氏大宗祠”。
2007年,全球谢氏宗亲决定,在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东谢营村重建中华谢氏总祠。选址时,从中国风水发源地赣南邀请精通堪舆的宗亲,对谢姓祖地进行了周密、全面的山水地形勘察,决定总祠设在村北古谢水支系的姜氏河畔。2017年5月开工奠基,两年后的2019年6月27日,“中华谢氏大宗祠”终于竣工。
中华谢氏大宗祠包括三座大殿:前殿是始祖殿,供奉谢姓始祖申伯公,以及谢安、谢玄等谢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中殿是太公殿,供奉着谢氏远祖姜太公;后殿供奉着中华民族祖先炎帝黄帝。三座大殿之前,有一个开阔的广场,广场前有一口大池塘,布局讲究风水。
二、中华谢氏有三个来源
1.源自炎帝一系的姜姓
在《元和姓纂》中记载:“谢,姜姓,炎帝之胤。”在远古时代,谢姓最初源于炎帝,到商末、西周初年,传至第52世时出现著名人物姜尚,也称姜太公、姜子牙。到西周末年传至第63世时,出现申伯——谢姓始祖!申伯公是西周天子周宣王的国舅,申伯公的妹妹是周宣王的母后。
申伯公是周宣王时的元老重臣,曾受命与太师尹吉甫前往山西平遥讨伐犬戎,凯旋归来后名震朝野。周宣王赐给封地谢国(在河南省南阳、唐河一带),后来申伯公的后裔以国为姓姓谢,申伯公也因此成为谢姓的始祖。
在《诗经》中记载了申伯公的功绩:“嵩高维岳,竣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2.源自黄帝一系的任姓
据战国时成书的《世本》记载:“谢,任姓,黄帝之后。”另据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
宋代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中称:“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由以上可知,黄帝的25个儿子,一共受姓12个,任姓位居其一,而谢、章、祝等10个姓氏都源自任姓。在如今各地的谢氏家谱中,有不少记载姓氏源自黄帝,从而成为炎帝后裔之外的另外一系。
3.源自少数民族
直勒

南北朝时期,北方有一个少数民族(匈奴近属,高车族)叫“直勒”。在战争中被北魏击败后,数十万直勒人开始南下,接受北魏的统治。北魏灭亡后,直勒人渐渐融入汉族。“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著名的《敕勒歌》就是直勒人的民歌。
为了深度融入汉族,直勒人改姓为谢姓。唐太宗时期,有一个叫谢偃的人善于写赋,与李百药并称“李诗谢赋”,并被李世民任命为弘文馆直学士。谢偃的祖辈并非汉人,而是姓直勒,《旧唐书》说他的祖父叫直勒孝政,后来改姓谢姓。
少数民族直勒氏,是炎帝系、黄帝系之外的第三个谢姓来源。尽管源自少数民族,但隋唐时期已经深度融入汉族,渐渐失去了原先民族的习性。
三、谢姓的繁衍和迁徙
谢姓诞生于河南后,到战国时期,古谢国被楚国吞并,谢姓后裔陆续南迁至淮河、湖北武当山、湖南零陵和重庆涪陵。谢氏家族经历秦汉时期的繁衍,到汉魏时期开始步入望族。
谢姓始祖申伯公
1.汉魏时期,谢氏成为名门望族
东汉名臣谢夷吾,其先祖从湖南迁至浙江会稽山,他后来官至荆州刺史、钜鹿太守。谢夷吾的后裔嫁女于东吴孙权,从而成为皇亲国戚。
在北方,谢缵受到太傅司马懿重用,担任曹魏的典农中郎将,其子孙也在西晋出仕为官。谢缵也是陈郡谢氏的开基始祖,他的玄孙谢安后来成为东晋著名宰相。
西晋末“永嘉之乱”后,谢缵的儿子谢衡率领陈郡谢氏举族渡江南下,谢衡成为谢氏“东山会稽派”的开基始祖。谢衡的儿子谢鲲、谢褒分别在豫章(南昌)、郯县(浙江嵊州)为官。谢鲲擅长玄谈,精通《老子》《易经》,在魏晋玄学史上很著名,也大幅提升了谢氏的家族名望。经历几代人的努力,陈郡谢氏在东晋、南朝成为天下皆知的名门望族。
2.陈郡谢氏,改写了中国历史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成为当时最显贵的两大门阀士族,并称为“王谢”,有唐诗为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山会稽派”谢氏第三代谢安,40岁前长期隐居东山,广交天下名士。受到东晋皇帝的青睐,他乘舆前往东山,问身边人“此树谁家所种?”左右回答是谢安住宅,皇帝大赞:“是谢家之宝树也,朕若得之,可卜长生。”唐初王勃《滕王阁序》也提到“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氏堂号“东山堂”“宝树堂”,就是因此而来。
谢安的弟弟谢万,在北伐前燕惨遭失败后被废为庶民,谢氏一门遇到朝中无人的窘境,谢安被迫出来当官。当时的权臣桓温权势显赫,利用军事成就取得威望,威胁东晋皇帝禅位于他,由于谢安暗中阻挠,桓温病死,才让东晋朝政得以稳定。
谢氏在中国古代最光辉的历史,莫过于“淝水之战”。面对北方咄咄逼人的前秦80万雄狮,谢安、谢玄率领谢氏家族,以8万东晋军队剿灭北方入侵的敌军,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战例。谢氏家族拯救了东晋,也避免了江南千万生灵免于涂炭!
陈郡谢氏在东晋进入极盛时代后,到南朝时依旧位列四大望族“王谢袁萧”,排名第二。但到了南朝梁陈时期,大量谢氏人才死于内乱,谢氏逐渐走向没落。
3.谢氏的繁衍和迁徙
东晋南朝时期,河南阳夏(今太康县)谢氏的支脉,还分别迁徙到康乐(江西万载)、冯翊(陕西韩城一带)和四川成都。唐代谢氏后裔又迁徙进入东南沿海一带,有一支进入江西宁都。
到了宋朝,会稽山谢夷吾的后裔分别迁入福建长乐,浙江上虞、嵊州。元明清时期,南方的谢氏人口超越了北方,也出现大量谢氏著名人物。南宋末年,江西宁都的谢新曾任梅州令,其子谢天佑定居梅州,成为广东、福建谢氏的开基始祖。
中国百家姓都有堂号,在谢氏历史上,除了最早的堂号陈留堂外,还有会稽堂、威怀堂、安晋堂、东山堂、宝树堂等。
四、谢姓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1.古代谢氏著名人物
西周:
申伯公:周宣王的国舅爷,征伐犬戎获得大胜,受封谢邑,成为谢姓始祖。
东汉:
谢夷吾:会稽山阴人,曾任荆州刺史、钜鹿太守。为政以德化人,颇有善绩。
三国:
谢缵:曹魏典农中郎将,掌管屯田区的农业生产,是陈郡谢氏的开基始祖。
东晋:
谢鲲:官至豫章太守,精通《老子》《易经》,擅长玄谈,大幅提升了谢氏家族的名望。
谢尚:东晋名士名将,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于书法,擅长清谈。
谢安:东晋宰相、名士,有效阻止了权臣桓温篡位,指导的淝水之战使东晋转危为安。
谢万:官至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淮南太守。北伐前燕大败而回,被废为庶民。
谢玄:官至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广陵相、车骑将军,组建“北府兵”,是淝水之战的实际指挥官。
谢道韫:著名女诗人,谢安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琰:东晋重要将领,谢安次子、谢玄从弟。
著名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著名诗人、佛学家、旅行家,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开山鼻祖,史称“大谢”。李白诗中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就是指谢灵运。
南朝:
谢惠连:文学家,与谢灵运、谢眺并称“三谢”,著有《雪赋》《祭古冢文》。
谢庄:文学家,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寻阳王师、中书令。著有文章四百余首,代表作《月赋》。
谢朓:著名诗人,与沈约共创“永明体”。长于五言诗,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史称“小谢”,著有《谢宣城集》。
南宋:
谢枋得: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南宋末年著名诗人,曾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壮烈殉国,著有《叠山集》,他编选的《千家诗》流传千古。
谢深甫:南宋中期宰相,浙江台州人。还以文学出名,著有《东江集》。
2.近现代谢氏著名人物
谢觉哉:“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央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诗人、作家冰心
谢婉莹(冰心):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
谢晋元:毕业于黄埔四期,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
谢富治:开国上将,曾任副总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委。
谢希德: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
谢晋:著名导演、编剧,作品有《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老人与狗》等。
谢铁骊:著名导演、编剧,代表作有《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红楼梦》。
谢非:曾任广东省委书记。
谢军:国际象棋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曾任河南省委书记。
谢旭人:曾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财政部长。
谢茹: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曾任江西省副省长。
谢贤:香港演员、导演、编剧。
谢霆锋:演员。
谢娜:主持人。

赣南基本简介

赣南,即赣州市,原为赣州地区,坐落在中国江西省的南部。它的行政、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章贡区,即昔日的县级赣州市。该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总计394万公顷,其中人口总数为900万,常住人口为850万。赣南下辖19个县(市、区),地形多样,山地占据了总面积的99%,适合种植水果的区域达30多万公顷。 在语言方面,赣南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占比高达99%以上。方言特色鲜明,包括赣州话,属于西南官话,主要在城区和信丰县城通行。同时,客家话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分为客语宁龙片和于桂片两个分支。赣南与闽、粤、港、台地区有着深厚的亲缘、人缘和地缘联系,这些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历史悠久且持续稳定。
扩展资料
赣南,即江西南部,由于江西南部绝大部分隶属于赣州市,所以赣南基本等同于赣州,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西南大门,被誉为“宋代历史博物馆”。赣南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该地区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建有“客家文化城”,全境通行客家话和赣州话。同时,赣南地区还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

赣南有什么谚语

风 东北风,雨祖宗。 十二月南风当夜雪。 春东夏西,骑马送蓑衣。 旱风树上叫,雨风地下扫。 腊月南风正月雪,正月南风落不歇。 春发东风稳钓船,夏发东风没水流。 春风吹到头,北风来报仇。 秋日北风雨,秋后北风晴。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秋后南风声,斗笠带在身。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春起北风不下雨,秋起南风连阴天。 四月南风涨大水,四月北风无大旱。 一日南风三日暴,三日南风狗钻灶。 云 早看东南,夜看西北。 云顶盖云,大雨将临。 乌云拦东,不是雨就是风。 天上钩钩,地上雨淋淋。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水满潭;云往西,送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乌云黄边子,一定落雹子。 云走上,落雨无处挡;云走下,日头晒破瓦。 雨 早雨晏晴,晏雨落的成。 夏天雨打五更头,行人不用愁。 雨跟风,落一工;雨夹雪,落一七。 久雨必有久晴。 雷电 满天闪,有一点。 南闪三天,北闪对时。 雷公先唱歌,有雨没几多。 雷公西边叫,天变就来到。 东闪日头西闪雨,南闪北闪雨相通。 十月雷打冬,十只牛栏九只空。 十一月雷打雪,正月牛得歇;三月有天种,四月秧生节。 日月星 星成团,满街躺。 密密星,热死人。 日头送山,大水进间。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日枷长水流,月枷井中干。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光。 星星乱眨眼,,出门要带伞。 久雨现明星,明天必有晴。 春天星子来照泥,落雨不要等鸡啼。 月晕向东,没雨有风;月晕向南,干钵干潭。 雾霜露雪 十雾九晴。 见雪会晴。 一日春霜十日晴。 久雨大雾晴。 霜重见晴天。 露水起青天。 早雾散的早,当日天气好。 雾里见晴天,大雪兆丰年。 正月初一打了霜,一担谷子一担秧。 逢单打霜打一七,逢双打霜打一日。 春雪铺路,无水过渡。 清早满天雾,尽管洗衣服。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晒死鬼,冬雾没那寻。 虹霞 天发黄,打破塘。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 日落西山胭脂红,不是雨来便是风。 云彩吃虹下一丈,虹吃云彩下不成。 动物预兆气象 蚂蚁搬家,有雨不差。蚂蚁滚沙,大雨哗哗。 狗猫吃草,天气不好。 天上鱼鳞斑,地上晒谷不用翻。 鸡鸭进窝早,明日天气好。 鲫鱼跳,水淹灶。 老鹰低叫,大雨将到。 燕子高飞晴天到,燕子低飞鱼将来。 螃蟹爬高涨大水,蜘蛛结网是晴天。 喜鹊闹的早,必定晴天到。 蜻蜓绕低空,不久雨蒙蒙。 早上青蛙叫,不久雨将到。 土狗入屋,明日莫晒谷。 蚊子恶,有水落。 虾公反塘,有水洋洋。 赣南客家地区是山区,其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字千百年来的劳动实践中,客家人摸索,总结了适合本地区的生产经验。很自然地,在客家谚语中,生产类的农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关的谚语。如: (1)二十四节气谚语 立春 立春春雨到清明。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春寒雨起,春暖春晴。 立春晴,四季雨水都均匀。 春寒多雨水,冬寒云回散。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 立春打霜,当年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立春早,播种不宜早;立春迟,播种不宜迟。 春天孩儿面,一天十八变。 雨水 雨打雨水节,二月不得歇。 雨水天气晴,春雨发得早。 雨水落雨阴湿湿,一直湿到谷雨节。 惊蛰 冷惊蛰,暖春分。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 雷打惊蛰前,七七雨绵绵。 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雷打惊蛰后,稀泥巴种豆。 清明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落雨没路行。 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挂起。 清明要晴不得晴,谷雨要雨不得雨。 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 二月清明箩里青,三月清明田里青。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谷雨落一点,高排岭角都有捡。 立夏 立夏晴,雨淋淋。 立夏立夏,浮耙浮耙。 立夏小满,盆满钵满。 立夏雨不下,无水洗犁耙。 小满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小满有雨,雨水调匀。 小满不满,无水洗碗。 芒种 夏至至短,冬至至长。 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 夏至三把火,晒燥麦子做米稞。 夏至闻雷三伏旱,夏至无雨三伏热。 夏至在月头,挑水淋禾篼;夏至在月尾,高山看大水。 小暑 小暑南风十八朝,晒死南山竹爷草。 小暑打雷伏里旱。 小暑一滴水,地上都有捡。 大暑 大暑不落秋里旱。 大暑小暑,同月少雨。 大署南风旱破天。 大署闷热当时雨。 立秋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雨绵绵,烂秧十八天。 立秋下雨要秋冷。 过了七月半,一天短一线。 瞎眼秋,样样有;白眼秋,对半收。 处暑 处暑难买十日阴。 处暑响雷十八江。 处暑风雨大,重阳将有雨。 处暑响雷,花麦豆子边扁皮皮。 小暑大署不算暑,立秋处暑才是暑。 白露秋分 白露落雨,有谷没米。 百日无雨,百日无霜。 白露落一点,禾苗白一片。 白露白露,夜勿露肚。 秋分秋社干,旱到大年三十夜。 秋社过后北风晴,秋社无雨难种田。 寒露霜降 露前北风多,露后雨水多。 重阳无雨到立冬,重阳有雨一冬晴。 霜降日晴风雪少,霜降日雨风雪多。 立冬 立冬暖,一冬暖。 立冬小雪,作饭不出。 立冬晴,晴一冬;立冬雨,会烂冬。 立冬以后霜雪连,次春雨水绵又绵。 小雪大雪 小雪雪满天,来春必丰年。 小雪见晴天,雨雪到年边。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 冬至 冬至南风夏至雨。 冬至东风雪连天。 晴冬至,烂年边。 冬至节,一场雾来一场雪。 冬至一分雪,斗谷一扎秧。 冬至一见面,日子长根线。 小寒大寒 寒水枯,春水铺。 小寒大寒,滴水成团。 腊七腊八,冻成疙瘩。 (2)农事谚语 人勤地出宝,人懒地长草。 蝉子叫,新米到。 作田不换种,累得背拱拱。 作田唔养猪,注定一世苦。 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 一寸水,一寸鱼,宽水养大鱼。 家庭要发,养好鸡鸭。 鱼长三伏,猪长秋。 若要富谷,栽树种竹。 山上树木光,好田会变荒。 高山开荒,平地遭殃。 好崽kao好娘,好禾kao好秧。 秧老没谷,人老没肉。 读书怕考,作田怕草。 千棕万桐,子孙不穷。 桃三李四梨五年,油桐两年还本钱。 猪四狗三,猫子对探。 白狗黄头,天下难求。 历史上的迁徙和偏僻山地的环境,使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区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特征。语言既是人类思维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谚语中,就一定会打上他们对事物不同看法的烙印,从各个方面显示出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和心态特征。当然客家人毕竟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因而很多特征也是汉民族所共有的。但是客家方言用不同于其他民系语言的谚语反映了这些心态。如:
http://tieba.baidu.com/f?kz=310450471

相关文章

  • 今天还活着的人的生存,或是未来粮食

    保护环境的资料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

    2024-10-10
  • 生活到底是平淡着过好,还是此起彼伏

    生活是该平平淡淡还是不断追求呢?当然是不断追求了。
    每个人的生活在追求中才能更有意义,我就很喜欢不断的追求。在学习中追求卓越,追求上进;在物质,上追求好的东西;在平时,追求更

    2024-10-04
  • 怎么把握生活中的人或事?

    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1、努力生活。只有努力生活的人,生活才不可能抛弃你,既然来了,就应该用心地努力地生活,只有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会充实。
    2、认真工作。工作是我们解决基本生

    2024-10-03
  • 帕金森不可“怕”,怕的是对丧失生活

    帕金森病人的日常治疗保健有哪些注意事项及误区?1、帕金森病不会致命,不要过度恐慌。过度紧张的情绪(包括身边家人的不良情绪)对病人是有害的。
    2、不要放弃运动。在本病早期,病

    2024-09-26
  • 某男孩被拍照大多数时候都没笑觉得

    怎样看一个人是什么性格的?完美型性格
    ——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也要求严格
    表象
    完美型的朋友总体来讲是内向、思考者,属于悲观的一群人。完美型的朋友严肃,得体,礼貌,矛盾,怕别

    2024-09-25
  • 怎样把生活过的即平凡又安稳?

    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螺丝钉,普通人如何过好这一生?普通人想要安安稳稳的过好这一生一定要学会满足现状,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一定要学会接受现在的自己,也要勇于去享受生活,不要

    2024-09-24
  • 霜秀的幸福婚姻生活月上无泪小说在

    求紫川流风霜同人小说1、《紫川前传》,作者是湖蓝火焰。
    2、《紫川之仁主》,作者是弦音。
    3、《落花时节》,作者是东湖一草。
    4、《皇帝战争》,作者是寒江。
    5、《雪落无声》,作

    2024-09-23
  • 男友说思思绪万千,女友说好好生活

    关于自己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的说说句子1、不指望任何人心疼我,这段最难熬的日子还得自己走,委屈和心酸也只有自己知道,你所有的情绪,在别人眼里都只是轻描淡写,没人懂!
    2、没有一

    2024-09-23
  • 未经允许就强迫学习,导致孩子生活压

    怎样的情感下会让你失去理智?我可以给您提供一些信息和建议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和处理它们的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的情感和情感反应都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人

    2024-09-18
  • 有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遍布着挫折,真

    有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遍布着挫折,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生本来就是曲曲折折的,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人就是通过克服挫折才能成长成熟起来的。
    一位哲人说过生活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