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觉有什么就阻止同龄孩子,叫什么?
孩子感统失调长大后的异常表现都有哪些?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医学上所谓的“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多发生于成长过程中的婴幼儿身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家中幼儿有好动不安、动作笨拙、胆小害怕、讨厌被他人触摸、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怕生、粘人、学习障碍等表现,就属于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智力上大部分没有缺陷,经过相关检查,甚至智力水平还常常处于平均水准之上。但是这些儿童在学习和行动上经常会有困难,其中四分之一的患儿因为学习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在学习上严重落后于同龄儿童,而被误以为是智力上的发展不足。
感觉统合失调如果症状轻微,则通过常见的智力测试、脑波检查或官能检查等很难发现儿童的异常。如果症状较为严重,这些孩子则会表现出颈部僵化、扭曲或倾斜的状态,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紧张性颈反射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这些孩子对于周遭的种种刺激性反应的抑制力不足,从而导致个体的平衡感发展缓慢,身体也因此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尤其是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经常不能集中。
其实,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也会在一些言行举止的细节处表现出来,家长可以通过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来进行判断。
无法确定惯用手: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右利手,也有少部分是左利手,一般孩子在3岁左右时会发展出优势的惯,进而用这只手来完成诸如拿筷子和汤匙、用笔和剪刀、投球或将玩具递给别人等一系列动作。如果左右手混乱使用,则会影响孩子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左利手的孩子通常右脑更为发达,左脑成长趋缓,但应该顺其自然,而不应该强制其改变。因为强制性的改变容易引起混乱,从而影响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吃饭时,饭粒撒得到处都是:
因为感觉统合失调,这些孩子唇部及其周围的肌肉张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完成咀嚼动作,所以在吃饭时经常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同时,这些孩子在吹泡泡糖时也会感到很吃力。另外,将食物送入口中还需要儿童手和嘴互相配合完成一系列的动作,所以手拿筷子或汤匙动作不协调也会导致微饭粒的现象。此外,这些孩子舌头的协调性也不好,所以在发音时比较僵硬,时常遇到困难。
作为父母,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细微处进行观察,如经常观察一下孩子用舌头去舔唇边或上下唇的动作是否协调。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动作,可以在他的唇边涂上一些果酱或是蜂蜜等甘甜可口的食物,以帮助孩子练习使用舌头,加强舌头的灵活度。
无法掌握倒水的技巧:
感觉统合不良的孩子在进行倒水的动作时也经常会遇到困难。例如,将水壶中的水倒入杯子中时,儿童需要判断两个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做这个动作时,不仅要用眼睛观察水壶壶口和杯子口之间的相对位置,还要掌握好水壶在倒水过程中重量的改变。所以不仅手眼要协调,还要控制好肌肉的收缩。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来说难度却相当大。
剪指甲时容易紧张: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讨厌甚至是害怕剪指甲,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学着去忍耐、去适应。然而仍会有一些孩子一直害怕甚至发生异常状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触觉防御过当的现象。同时这些孩子还可能特别讨厌剪头发、洗头发、洗脸、洗澡等,这些都是触觉学习不足所引起的。
正常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特别讨厌做某些事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多次重复性学习,这种抵触情绪会逐渐改善直至完全消失,可对于防御性过强的孩子而言,这些习得的经验并不能帮助他们加强适应。
无法对东西进行正常排序:
因为视觉空间判断能力有所缺失,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排列东西,如整理桌椅时常常会遇到困难,将方向弄错。鞋子穿错左右脚,玩具无法回归原位,扣扣子有困难等都是常见现象。
听写测试有困难: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进行听写练习时经常遇到困难,漏字、漏段或是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跟上速度,这都是因为他们对于听到的声音信息无法进行实时了解,故而反应较为迟钝和异常。
做数字排列游戏时,也经常会弄错数字的顺序,例如可能将数字7后面的8漏掉,而直接跳到9.
走路不协调:
因为固有平衡能力或前庭平衡发展不全,感觉统合不佳的孩子在走路时也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平常总是爱一蹦一跳的,害怕站在高台上,上下楼梯也时常遇到困难,这些孩子一般只能在平坦的路面上行走,而不敢走田间小路,泥泞不平的地面会让他们不知所措。如果路上遇到障碍物,他们也不能顺利跳过或跨越,走在倾斜的路面或较陡的坡面上时,感觉统合不佳的孩子也显得笨手笨脚。这些都是因为运动协调能力不足所导致的。
此外,感觉统合不佳的孩子在走路时不想同龄的孩子一样喜欢和人手牵着手走,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在触觉方面的防御过强。
众艾感统,儿童感统教育十二年,儿童注意力,情绪控制,身体控制,语言发展,自信心等!
孩子不合群,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等,常见解决方法包括鼓励幼儿、陪伴幼儿、营造愉快的环境、治疗疾病等。
一是让孩子克服自卑。有些孩子不合群,是自卑造成的。孩子不敢和其他同龄孩子交往,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克服自卑心理。其次,要教会孩子社交技巧。有些孩子不适应,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缺乏社交技能。如果孩子掌握了常用的社交技巧,积极参与游戏,就会慢慢融入。
最后,为了治疗原发病,有些孩子因为患有疾病而不合群。如果孩子患有多动症,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冲动等症状。
孩子十八岁总觉得他比同龄人成熟,不想与同龄人或更小的孩子为伍,说呆在一起难受,我该怎么引导呢?
理解孩子的感受很重要,但同时也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与同龄人或更小的孩子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倾听和理解:首先,倾听孩子对这种感受的表达,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情绪,并让他们知道你是支持他们的。
2. 探讨成熟的定义:与孩子一起讨论成熟的定义,并解释成熟不仅仅意味着在认知和行为上更高水平,还包括与他人的合作、沟通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关注共同点:与孩子一起探索和发现与同龄人或更小的孩子之间的共同点,例如共同的兴趣、活动或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到通过交流和合作,他们可以建立更深入的关系。
4. 鼓励肯定和尊重:鼓励孩子尊重和接纳他人的差异,并展示出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行为。提醒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5. 提供机会参与团体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例如俱乐部、义工工作或体育队。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建立互相尊重和合作的关系。
6. 示范积极行为:作为父母,我们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展示出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积极行为,并与孩子分享自己与不同年龄段人相处的经验。
7.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交和情绪健康,或者他们表现出孤立和孤僻的倾向,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教育专家的帮助。
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
宝宝不爱和同龄孩子玩,有没有什么办法啊!
1、为孩子创造接触外界的条件 作为父母应当多带孩子接触外界,给他们提供更多能够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同时不断的鼓励孩子和其他人交朋友。从两岁左右开始,孩子们之间会开始有互动,孩子会越来越喜欢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带领孩子去熟人家做客,让孩子与同龄的伙伴一起游戏。也可以请小伙伴到自己家里做客,家长可在家里提供游戏场所和道具,组织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和活动。 2、培养孩子懂礼貌的社交礼仪 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被小伙伴接纳,家长们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些社交礼仪,帮助孩子更快速地融入到小伙伴中去。比如,当孩子为我们端来一杯水的时候我们也对孩子说一句谢谢;带孩子外出遇到邻居朋友,主不喜欢跟同龄人玩儿的孩子,是因为哪些因素导致的?
游戏本是孩子的天性。正是在和同龄人的互动跟游戏中,孩子不断掌握应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技能。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似乎对于跟同龄人玩儿并没有兴趣。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从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讲起。
故事一:孩子不去玩儿,是因为不放心妈妈某次聚会上,一个略有些忧郁的妈妈做我对面。
她上来就问我:我儿子不爱跟其他小朋友玩怎么办?跟其他小朋友根本处不好,一发脾气就乱打人,老爱粘着我,学习又不专心,坐不住。
我看向旁边那个6岁的小男孩。他长得很漂亮,嘴巴也甜,一副活力十足的样子。几乎看不出妈妈担心的那些问题。
其他小朋友喊他玩游戏,他倒也很开心地跟了过去。不过,有意思的是,每过一小会儿,他都会回到妈妈身边腻歪一番。
聊到中间,他妈妈离开接电话。
埋头看手机时,我忽然听见他用可爱的声音问道:你都不笑吗?
没等我反映过来,他伸过小手挠我。
我哭笑不得地问他:我不笑,你什么感觉?
他天真答道:我担心啊。
我又问:你平时,都是这样担心着妈妈吗?
他很用力点点头,说:妈妈需要我!
后来,我总算明白了。
这个妈妈和孩子爸爸常年分居,夫妻感情一直有问题。俩人从一开始的争吵,到后面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了。在孩子面前,妈妈掩饰不住地抑郁,低落。哪怕妈妈嘴上不说,但她嘴角的每一丝纹路,都会透露出她内心的苦闷和怨艾。
于是,这个孩子,他就有一个弱的、不快乐的妈妈需要照顾。
想要守护母亲的孩子,总是看起来一身毛病。拒绝跟同龄人游戏只是其中一种。
孩子拒绝的不是游戏跟同伴,而是母亲以外的整个世界。
对孩子来说,母亲过得不好,他不放心。
只有妈妈能够学着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让自己走出那些悲伤的阴影,试着去找寻自己的幸福快乐,孩子才可能松开妈妈的手,走向他的小伙伴们。
故事二:孩子太高冷,是因为他想要决定权一位全职妈妈,她是个很活泼、爱热闹的人。然而,却在为自己家里那个“高冷”的儿子发愁。
她说,他都读了两年幼儿园了,但是对班上的小朋友都很冷淡,大部分时候都自己玩儿,别人喊他,他像没听见一样。
搁不熟悉的听了这样的描述,几乎要判定这是个有问题的孩子。但我与这孩子接触过,清楚他没一点儿毛病。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小男孩会主动参与对方的游戏。
别人去喊他,问他话的时候,他也不是都不理睬,而是有选择地回答。
遇到比他小的小朋友摔倒,他还会主动去扶,并且问一句:“没事吧?”
这是个内心有温度的孩子。他不是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只是有些时候不愿意那么做。
所谓“高冷”,是他的需要。
只是,小家伙为何会有这个需要?
与这位妈妈接触多了,答案就清晰了。
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这位妈妈的眼神随时盯在孩子身上,并时不时提醒他,要这样,不要那样。
因为是全职带孩子,所以她全部的注意力,几乎都在孩子身上。
她会教孩子很多事,包括怎么做事才恰当,如何说话才有礼貌。
不仅如此,她对孩子还有很多的期待。
可以说,孩子几乎是她的成就感来源。
这个孩子的个人空间,被妈妈几乎占满了。
他的小小世界里头,都是妈妈的意志。
当他选择回应一些人,而屏蔽另外一些人的时候,那是他的选择和决定。
因为他的大部分空间都拿去满足妈妈的期待了,剩下的那些地方,他想用来满足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
他需要有机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选择和做决定。
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无声的抗争。只有妈妈试着从孩子的生活里撤离,减少关注和控住,把更多的决定权交还给孩子,这个小孩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去做一个孩子真正该做的事。
上面这个两个故事,其实异曲同工。看起来是孩子有同伴交往的问题,实质上却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妈妈太弱了,孩子无法安心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妈妈太强了,孩子同样处于紧绷和抑制的状态,没办法轻松地去跟他人交往。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担心孩子这个那个的时候,不妨试着反观,我做了什么,我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才导致孩子现在这个样子?
孩子的不合群,在你和孩子的关系中能找到答案如果你对于孩子不合群的问题还存在一些困惑,那么下面是一些技巧和提醒:
①2岁以前,不苛责。
孩子2岁以前的同伴交往,都是没有交集的平行游戏,比起同伴,他们对爸妈更感兴趣,所以不要苛求。
② 3岁以前,多关爱。
3岁以前,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爱、鼓励,少一些不耐烦或忽视,孩子对人际关系可能会期待更多、担忧害怕更少,他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更多主动的探索和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因为,一个孩子对社会(他人)的认知,源于生命最初与父母的关系和交往。
③ 3岁后,逐渐放手。
孩子3岁以后,父母需要学着放手,一点点撤出孩子的生活。如本文所述,过好你自己的生活,不要让孩子为你牵挂,被你扰动过多,这样孩子才能安心地离开你。
④ 教孩子一些必要技巧。
日常陪伴孩子阅读、亲子游戏等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同伴交往技巧。比如“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这样的邀约,以及分享、交换、赠予、轮流玩这样的规则。
⑤ 听听孩子说什么。
如果上述你都做到了,仍找不到原因,那么多倾听,问问孩子,他是否遇到了什么其他困难,再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最后,想再次强调,育儿技巧其实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妈妈们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且让自己的生活空间,跟孩子的空间保持一定的界限。
因为,胶着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