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刚认识的人在游戏里配合着涩涩算是精神疾病吗
恋爱中,女友和别的男人在游戏中结为伴侣,这是不是精神出轨?
我认为在恋爱的时候,自己的另一半在游戏里面重新结了一个伴侣,这样的行为算是精神出轨了,因为即便是游戏,其实人也是要在游戏伴侣里面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所以不管是在游戏里还是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人对另外一个异性付出了过多的时间精力,就算是一种出轨。
现如今可能不喜欢玩游戏的男生或者是女生,已经是十分少数的了,而在玩游戏的时候,游戏系统里面经常会出现这种伴侣的形式,而有一些不玩的游戏的人,他们的伴侣就可能会在游戏里面结识另外一位伴侣,这样的行为我认为就算是一种出轨,因为在游戏里面结为伴侣,同样也是会付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的。
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只是在游戏里面一起玩玩罢了,但是我认为在以玩游戏的时候,人还是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吃醋或者是因为对方而影响心情的这种行为,有的时候就是因为双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反而能够挑起心中的那一根神经。所以在我看来不管是在游戏还是在现实里面,都是一种出轨的表现。
所以即便是在谈恋爱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在游戏里面有另外一位伴侣,这样的事情也是应该拿出来严肃解决的,因为这代表着自己的另一半,也许正在为另外一名异性付出自己的感情以及经历,这是我所不允许的,也是我所不能够接受的,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就代表着自己的另一半已经开始出轨了。
游戏成瘾也是精神疾病,这是种什么样的疾病?
这是一种无法控制自我行为的精神疾病,离开游戏就会觉得很难受,通过游戏才能够与别人交流,每天晚上只有玩了游戏才能够睡着。平时因为玩游戏还会忘记工作,对其他事情没有任何兴趣。如果在玩游戏的过程有人阻止自己,会表现出狂躁,生气,不耐烦的态度。
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具体情况。
该疾病是在2019年9月25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精神疾病,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市面上的游戏种类越来越多了。其中最热门的应该是英雄联盟以及王者荣耀,王者荣耀还被央视点名为精神鸦片,可见这款游戏真的很容易上瘾。我身边10个人就有6个人喜欢玩这款游戏,王者荣耀的注册量也达到了几亿,为了控制未成年沉迷游戏,现在已经加强了防沉迷系统。成年人也会沉迷游戏,却没有人加以管制。
玩王者荣耀我有没有上瘾。
刚玩王者荣耀时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有几个朋友带我上分,我的技术也越来越厉害,虽然说有时候会遇到坑队友,但是输了总想着下一把能赢,赢了总想继续赢,所以说我曾经也有过上瘾的状态。那个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继续沉迷,我会把游戏卸载,但过后不久又会重新安装。
玩王者荣耀已经度过了1300多天,总场次达到了1万多,假如每场15分钟,就意味着我在这款游戏里面浪费了15万分钟,把这些时间用在工作或学习上,现在也不至于连病都病不起。所以玩游戏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一天玩一两个小时就足够了。我们不只是为了游戏而活。人生很长,还有很多精彩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加油吧,少年。
“网络游戏障碍”是否是病,该怎么治呢?
网络游戏成瘾,在2017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一种疾病,另一种称呼叫做游戏障碍。
但是有多项的诊断标准。在今年的6月18号,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并且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就是说现在国际上公认,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疾病。
但是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方式却有严格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9项症状。要满足5项或者5项以上,才能够判断是否得了网络成瘾症。
所以有没有网瘾还真的不是每个人自己说了算。得听医生的。医生也不能够瞎诊断。他有明确的界定指标。
那么这些指标最终指向的网络成瘾症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说一个人的身心持续的沉浸在游戏当中,没有时间概念,完全受到游戏的控制,对现实没有自制力。而且这种行为伤害的是他的个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认知,工作能力,人际关系。有些人明明知道不对头,但是人就控制不了。这就是说。不是他玩游戏,是游戏在玩他。
当然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某一段时间都会有过沉迷游戏或者网络游戏的状态。但是很快就会抽离出来。那么这是对网络成瘾的片判断标准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他的整个状态下滑,明显持续了一年以上。
游戏是作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调剂,是人主导游戏的过程。但是沉迷游戏,这是虚拟的游戏,控制了人本身,甚至产生极强烈的依赖感。
国际上虽然出台了网络成瘾列定为一种精神疾病,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医疗标准。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和每个地区的医生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状况来综合治理。
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干预,也就是说通过心理约谈的方式,和家庭共同帮扶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减少那种失控性的游戏行为,找回他们自己对世界和游戏的主控权。
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但是长期的网络成瘾,会形成对患者的精神躯体,有其他方面的共病和影响,在治疗的时候,药物主要是针对患者出现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对症用药。
也就是说当你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有可能诞生了精神抑郁,精神焦虑,双向情感障碍等等其他的精神疾病。那么就用药物治疗其他的精神疾病,达到缓解的目的。
感谢你的阅读。
网瘾是精神病吗?
网瘾不是精神疾病。
2004年,荷兰人凯特·巴克在阿姆斯特丹开办了欧洲首家网瘾诊治所。起初并未将矛头仅仅指向网络及电子游戏瘾症,而是"瘾君子互助"。
随着史密斯与琼斯网络及电子游戏瘾戒除中心的设立,巴克聘请了20多名具备专业资质及多年经验的瘾症治疗人员尝试按照精神疾病来诊疗网瘾,首创了"电子鸦片"受害者治疗方案。在黑暗里摸索了两年后,2006年,荷兰人便宣布,他们对网瘾的诊疗失败。原因便是他们发现网瘾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目前,国际精神医学领域通用的诊断体系主要由《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构成。
其中,《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ICD-10)诊断标准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在40个国家的100多个临床和研究中心实地广泛测试后,对300多种精神与行为障碍进行了详细分类。而在这个标准中,尚未把网络成瘾认定为精神疾病。
同时在中国,2009年,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同时,卫生部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尽管国际上网瘾尚未有确定的医学定义,但在中国,网瘾依旧被当成一个可以被强制治疗的精神疾病。在互联网毒害儿童的观念下,敏感的家长们便打着"救救孩子"旗号将孩子送入或骗入反网瘾机构。这对孩子的身心伤害都非常大。
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长期沉迷对身体会有哪些危害?
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长期沉迷对身体会有哪些危害?
欧美游戏圈子的一些前辈,比如做《网络创世纪》的、做《无尽的任务》的,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研究游戏与玩家之间的关系。然后就搞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成为我们这些后生仔创(zhuang)作(B)的理论基础。游戏的成瘾机制恰好也是一个热门课题。
先做概括,详细的有时间再更。
无论是广义上的“游戏”,还是狭义上的“电子游戏”,其基本的成瘾机制有两种:一种可以概括为“多巴胺机制”;另一种可以概括为“内啡肽机制”。
根据一些不知靠不靠谱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其实并不给人带来快感,而是带来焦虑,使人不断的重复某种行为获得刺激。
说的好听点呢,“多巴胺机制”就是“期望与满足”。最简单的模型就是:玩家完成目标,获得奖励,告知玩家更大的目标更好的奖励,玩家完成目标获得奖励……不断循环。
(不光是游戏,抖音、网文这种短平快的娱乐形式基本上都是这种成瘾机制)
内啡肽机制呢,则是将游戏(准确来说是部分游戏)诠释为一种学习行为(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也就是游戏行为使玩家成长(可以是各种意义、各种方面的成长),玩家大脑因此分泌更多内啡肽,于是变得特别开心。
打个比方,玩《我的世界》,建造了一个巨牛逼的建筑,完成的一瞬间你的内心爽爆了!而这个“爽爆了”的体验,使你更爱这款游戏。
建造了牛逼的建筑这件事,也可以替换成反复挑战无伤杀死了一个BOSS/解开了一个复杂的谜题……
据某些不知道靠不靠谱的研究表明,内啡肽能给人带来“长效”的快感,这跟“多巴胺机制”的短平快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