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子表现好,人人都会表扬,大人表现再好都听不到表扬,只有眼睛看?
在一般情况下 为什么小孩子都会得到夸奖?比如贪玩的叫活泼 学习好的叫聪明 。大人做事总会遇到不同意见或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夸奖孩子、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艺术。对幼儿来说,表扬这个词似乎太正规了点,因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表扬”的词义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幼儿的行为好像还没拔到那个高度,所以我们采用“夸奖”一词似乎更贴切。 夸奖是阳光雨露 幼儿与成人一样,是喜欢被人夸奖称赞,不喜欢被人批评指责的。越是夸奖他,他就会做得越好。生活的例子证实,还没到周岁的宝宝就喜欢看别人的笑脸、听别人的夸奖。他听到赞扬的话,会高兴地拍手,还会在别人的鼓励下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演小把戏。 父母的夸奖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愉悦快乐的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孩子获为什么中国传统父母,大多都不喜欢表扬自己的小孩呢?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看知名主持人孟非主持的节目中提到:“为什么中国式父母不爱夸孩子”?其实大多数中国母亲对孩子是不得要领地各种瞎夸,而父亲们基本上都居高临下地坚决不夸,这似乎特别契合我们传统文化里“严父慈母”的角色定位。其实不仅是对孩子,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特别重要。
我们有不爱夸孩子吗
我觉得现在的父母经常会夸吧,只不过可能在夸的方式上不得要领。夸奖孩子是有必要的,关键要看如何夸,没有夸到位,那这个夸奖就浪费了。先不说夸孩子这事儿,另说中国式父母对老人表达自己的爱的方式上,可以打字,但是亲口说可能就难为情了。很多时候我们表达感情是很含蓄的,不好意思。但是对孩子却又能轻易的说出爱孩子的话语。
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夸奖孩子要适当
夸奖孩子不能够过度,否则让孩子有压力,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夸孩子也不用事事都夸,那孩子就体会不到被夸的动力了。不管是夸,还是欣赏,首先家长应该是以一种平等的眼光来看孩子,千万不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家长地位,那样散发出来的家长权威,会让孩子不敢接近。把孩子当作一个个体来对待,真诚的去夸孩子做得好的方面,欣赏孩子的过程,而不是指针对结果。另外夸孩子,还应该看到孩子的独到之处,父母如果平时有更多的了解陪伴孩子的话,很容易知道孩子的强项在哪里,适当地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被最在意的父母看到,那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得更好。
为什么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可家长却只会表扬别人家的孩子呢?
引言:在我们的成长中,总免不了被父母拿去和其他孩子比较,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总会听到父母说,你看谁谁家孩子怎么样,父母的行为给很多孩子造成了的困扰,让我们自己怀疑是否自己真的不够优秀。那么为什么家长只会表扬别人的孩子,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呢?
一、家长表扬其他孩子的原因
当家长想要提起孩子学习成绩时,就会将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夸奖其他孩子成绩优异;在性格上,家长也会比较,和安静的孩子说活泼的孩子,跟活泼的孩子说安静的孩子;在做家务上,家长也会不停的比较,好像我们的生活就是未来比较 存在的;即使是在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的情况下,也会被家长用来比较,让我们感觉自己在父母的眼里就是失败的,无论怎样做都比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家长之所以会表扬其他孩子,是因为受到了错误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孩子更加优秀。
二、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知道父母将我们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是因为父母在父母看来,这种行为对我们有帮助。小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当父母将我们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时,会让我们感到伤心难过,甚至是和父母争吵,我们也应当坚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优秀的,都有自己不同的闪光点,不要因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因为在其他家庭中,我们也有可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需要钻牛角尖,要学会释然,放宽心态,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表扬孩子是需要技巧的,为何不能总夸孩子你真棒?
每一个人都知道,在表扬孩子的方面,也要拥有一定的技巧,不能够直接去夸孩子,你真棒。因为这样的话,当有一天孩子没有被大家这样夸的话,那么对于孩子而言心里也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落差感,会让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一种夸赞,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每一个家长去夸赞孩子的时候,都应该有更好的一种表现,在夸具体的同时不应该去夸全部,就是在这种所谓的孩子你真棒的时候,这种表扬的方式真的让很多人看到,家长就是张口就来,但是却没有深入到内心,在家长的眼中也应该给孩子分析出哪种事情做得非常的棒,在夸奖这个过程的时候,带着那种赞赏的语气,让孩子知道自己做的那些小细节,得到了夸赞。
并且也让我们看到像这种所谓的你真棒,其实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种非常消极的影响,这种消极的影响也存在于当这种夸赞不再出现的时候,会让孩子去害怕失败。在害怕失败的同时也会经不起挫折,同时那样的话家长在意识到之后也会晚了。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情都用这样一种所谓的你真棒去夸赞孩子,让孩子无法接受,能够去认真的夸赞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因为做了什么事情而被夸赞的时候,相信也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理解。
让孩子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一个更好的进步,并且在夸赞孩子努力的时候,不要去过多的夸赞孩子聪明,因为聪明的表现太过于全面。而且如果在孩子因为这种夸赞中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那么相信在之后,他的表现也会有一种自大或者是过于自信的存在,在夸奖孩子努力的时候会让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做得非常的好,也是因为努力而换来的,那么孩子会在未来的过程中会更加的努力,在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能力的情况之下,对自己也有一个更好的认知,这样也会让孩子在避免变得盲目自信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进步。
同时在夸赞孩子的时候,也要夸事实的真相,而不是夸孩子的整体人格。因为让我们看到像夸赞一个好孩子的时候的那种夸赞太过于全面,让孩子会觉得这样也是一种非常压力的存在,同时也相信,在家长掌握了正确的夸赞方式之后,一定会让孩子的发展有一个更好的进步。
表现好的孩子受表扬,表现不好的为什么不能受处罚呢?
表现好的孩子受到表扬,表现不好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受到处罚?我认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来确定“表现好与不好的界限问题”。
表现好和表现不好如何体现?如果是一般情况,如以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为衡量标准,那么我认为不应该、也没必要处罚,家长和教师要做的更多是引导。如果是以班规、校规、法律等为衡量标准,那么当孩子表现触犯底线时,该处罚就要处罚,这样他们才能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问题所谈到“表现好的孩子受表扬,表现不好的孩子不受处罚”的问题,我们这里需要设定前提,问题才有讨论的意义。前提就是,表现好和表现不好的衡量标准是建立在一般情况之下。
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表现好的孩子受表扬,表现不好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受处罚呢?我认为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标签效应带来的影响问题。相信不少接触过心理学的教师和家长都知道“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该效应是指教育者对孩子的期待越高,孩子往往表现就越好。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奥克学校的学生进行智力测试,不过他谎称是“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在参加测试的这群学生中,他随机抽取了20%的孩子,并告诉老师“这些孩子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老师因此受到了暗示,对这些学生有了更多的期待。
老师因为对这些孩子有期待,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常把自己的期待对这部分学生表达出来,比如只要他们表现好,老师就表扬他们有“求知欲”“智力强”“学习能力好”等。而在这份期待下,这些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努力朝着老师所期待的那个样子去成长。
那么,那些不被期待,或者被处罚的孩子会怎样呢?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叫简·艾略特的老师做了一个能体现“标签效应”负面影响的实验。
她把她所教学的班上的孩子根据眼睛颜色分为两个小组。蓝眼睛小组的孩子被贴标签“好孩子”,棕眼睛小组的孩子被贴标签“坏孩子”。好孩子可以享受午餐、玩具和泳池,坏孩子处处被限制行为和活动。很快,“好孩子”明显表现出对“坏孩子”的恶意和歧视,而“坏孩子”也开始产生自卑、挫败的感受,甚至开始自我人格贬低。
第二天,简·艾略特煞有其事说自己搞错了,应该蓝眼睛孩子为“坏孩子”,棕眼睛孩子为“好孩子”,于是两个小组标签对换,所有的待遇也对换。于是,当天就出现棕色眼睛孩子对蓝色眼睛孩子充满恶意和歧视的现象。
从该实验,我们不难看出那些不被教师期待,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孩子在学校班级里的处境有多糟糕,而且自身对自我的认知也会出现畸形偏差。
正因为教育者对孩子的期待、评价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教育者在处罚学生这件事上才要更加慎重。而这也是一般情况下,为什么表现好的孩子受到表扬,而表现不好的孩子不能受处罚的原因。
二、表扬本身会带来替代强化。除了教育者对孩子的期待会带来很大的导向影响,一般情况下,对会表现好的孩子表扬,还因为这种表扬行为会对表现不好的孩子起到替代强化的作用。
什么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自己间接受到强化。
举个例子,杨杨写字潦草,她的同桌小暖因为作业字体好看而被老师在课堂上表扬,杨杨希望自己也可以因此被表扬,所以她后来每次写作业都会认真对待,把字写好看。杨杨的转变其实就是受到了替代强化的影响。
正因为表扬一个孩子,其他孩子可能受到替代强化作用,所以这是教育者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去表扬表现好的孩子,而不会轻易处罚表现不好的孩子的原因。
三、孩子都是发展中的人。孩子一表现不好就处罚的行为实质上是在给孩子“定性”,是出于改造目的。可是,现代教育学生观认为,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是独立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思想和特质,他们是需要我们去尊重和引导的。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要塑造一个流水线的“听话娃娃”,而是要培养和发展人,是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明辨是非、能进行自我教育的“成人”。一味处罚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而是一种偷懒教育方式。
因此,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表现好的孩子会表扬,可表现不好的孩子不轻易去处罚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表扬表现好的孩子,可却不处罚表现不好的孩子是因为受到标签效应、替代强化以及孩子是发展中的人等因素影响。好的教育是需要智慧和讲究方式的,简单粗暴的处罚教育方式不值得提倡。对此,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