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怎么做好做实?
如何才能让家庭医生服务真正深入人心?
针对近日媒体报道“我国已有5亿人拥有家庭医生服务”引发的质疑,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司有关负责人昨天表示,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家庭医生团队是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2017年5月起,各地通过国家专门的信息系统报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数据,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填报,省级进行汇总,报送到国家卫生计生委。
家庭医生服务是剂良药,但须正视深层次的现实问题。我国家庭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数量不够,签约服务质量不高,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的签约服务针对性不强,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居民获得感不强;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性政策还不到位,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机制不足,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民众要享受到良好的家庭医生服务,路阻且长,这就要求相关工作更细致,保障要更加有力。
就公众疑问乃至质疑,国家卫计委一一回应。答疑解惑的过程,是宣示政策的过程,也是与民众互动的过程。面对公共事件,及时发声胜过沉默不语,回应越及时、越详细、越深入浅出,就越能获得良好成效。职能部门诚恳发声,不只体现在事后回应,还体现在决策前征询民意、政策推出时追踪民意,并及时矫正,从而形成完整的互动闭环。
从网上坊间有人提出质疑,到国家卫计委及时回应,涉及到两个不同的落差:其一,未签约者与“5亿人拥有家庭医生服务”存在落差。我国现有13亿多人口,尽管签约者高达5亿人,但大部分人并没有签约,自然对相关数据持怀疑态度,为此应该加快签约进程,让更多人真正拥有家庭医生服务。其二,签约者与享受服务也存在落差。是不是一签约就能享受到服务?未必。签约不走形式,不做纸面功夫,不追求数字好看,签约者才能为家庭医生服务点赞。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维护民众健康,也是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同时,这种长期签约式服务,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化解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的难题,还可以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诸如此类的好处,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激发和呈现出来。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有哪些?
签约服务内容
1、为签约居民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
2、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3、对0—6岁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和保健服务。
4、对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服务。
5、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一次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6、对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体检一次,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7、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管理服务。
8、对签约居民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9、接受签约家庭成员的电话健康咨询。
10、按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门诊预约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
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诊室、电话等方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分时段预约服务;为就诊的签约居民做好问诊、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病情告知和健康管理服务;为符合上转标准的签约居民提供预约上级医院门诊、检查检验、住院等转诊服务。
家庭医生可参与签约居民的住院查房、病案讨论、治疗方案修订及出院后的针对性健康宣教、用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指导、预约复诊服务,实施连续性健康管理;设立全-专科联合门诊,为有专科诊疗需求的签约居民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门诊服务。
根据相关防治管理指南,提供健康教育、筛查、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等医防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服务;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为病情稳定、依从性较好的签约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处方服务;合理配备药品,满足签约居民的用药需求,提供用药咨询电话服务,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普及合理用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