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存续期间父母帮忙还房贷的钱离婚后需要退还吗
婚后父母帮还房贷离婚怎么算
婚后父母帮还房贷离婚的归属问题,主要看房产证的名字。婚后还贷部分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要看证据了。具体如下:1、如果是父母的名字,父母付首付月供,不是夫妻共同财产,离婚不会分割房产;
2、如果是夫妻双方或一方的名字,则要看购房时间,是婚前还是婚后,婚前购房,房产证是自己孩子的名字,则是一方的婚前财产,离婚不参与分割;
3、婚前买房,写的是夫妻双方的名字,则是父母对夫妻双方的赠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4、婚后买房,写的是夫妻双方或一方的名字,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财产均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第一千零七十八条 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第一千零八十二条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第一千零八十八条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第一千零九十条 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结婚后,父母帮还的房贷算不算夫妻共同财产?怎么才不算
一方婚前买房,婚后所还的银行贷款首先推定为使用夫妻共同财产进行还贷。离婚时,如果房屋登记一方认为使用了自己的个人财产偿还贷款,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婚后还贷对应的增值部分的,需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婚后父母出资帮助还贷,想隔离另一方的利益,可以将父母出资部分作为房屋登记一方的个人财产。具体可以考虑和父母签订协议,约定只赠与自己子女一个人,父母帮助还贷时,可以在转账时备注只赠与自己的子女,与配偶无关。必要时也可以去公证处进行公证。
另外,父母不是帮助你们还贷,而是帮助你还贷。因为婚前的银行贷款属于个人债务,不因债务人结婚而变为夫妻共同债务。
【法律依据】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条
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婚前父母付首付,婚后夫妻双方还贷款,如果离婚,该如何处理?
该种情形要分几种情况。为叙述方便,男女双方用A、B来替代。
1.A父母首付,房屋登记的A名下,婚后夫妻共同还贷。
该种情况下,离婚时,该房屋为A所有,但婚后A、B共同还贷及对应的升值部分,属于双方共有。未偿还的银行贷款为A个人债务。
人民法院在处理时,在判决房屋归A所有时,A要对属于B的部分给予相应补偿。
2.A父母首付,房屋登记的B名下或者A、B名下,婚后夫妻共同还贷。
该种情况下,离婚时,该房屋为A、B共有。
人民法院在处理时,首先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如果一方主张所有权,另一方不主张的,由主张所有权的一方获得房产,同时按照评估价给予另一方相应补偿;如果双方都主张所有权的,同意竞价的,价高者得,同时给予另一方相应补偿;如果双方都不主张所有权的,由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房屋,双方分别获得相应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