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孩被多问一遍语气变得不大好了,和多叫被做一件事就不想做了。这怎么形成的?
跟别人说话,一句话重复问好几遍,一句话讲好几遍,把别人问烦了,这是怎么回事?
在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谈论某一个话题,有一种重复是令人高兴的。比如,“我昨天买的鞋子到货了”,然后,此时,你说“鞋子啊” 其实,有一种强调的意味,以及你对她/他说的话的赞同。我不知道你是怎么重复别人的话的,“重复”在你这里要如何下定义,我也没法了解。
如果你的重复是像复读机一样的重复,那什么话都这么说,肯定会令人反感,比如,别人说了一句“我要走了”你也这么说,不觉得奇怪吗?都这么大的人了,肯定有自己的思想吧。
再者,既然你已经知道这么做令人反感了,那就去改变啊。怎么改变?如果你是N多年的习惯,感觉也改不了,那我也没办法。如果你感觉可以改变,那就努力去调整,找清楚对方最接受不了你重复什么,是说话方式语气还是就是不喜欢你重复还是不喜欢你,弄清楚这些,你才知道方向,有没有必要去做。
家长应如何训诫孩子 edujt
一、训诫时最该说的话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父母常常训诫孩子,大多原因都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责任范围。这一点责任不在孩子,责任在于父母本身。比如,做父母的常常会为吃穿住行方面的一些小细节训诫孩子,但是父母们事先并没有告诉孩子,这些行为的界限在哪里。举一个吃饭方面的例子,父母们常常为孩子喝不完一杯牛奶,吃不完一个鸡蛋而生孩子的气,并且通常会告诉他一些粮食来之不易,应该节约的大道理。然而这样的父母是否在给孩子提供早餐之前,给孩子划定了明确的行动范围呢?“你是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牛奶?”、“你是要半只鸡蛋,还是一只鸡蛋?”如果父母给予了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就给孩子划定了明确的行动界限,同时也给了孩子以责任,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对自己的生活形态作决定的人,因此对于早餐究竟该喝多少牛奶,能喝多少牛奶,也就有了起码的责任心,时间长了,他就不至于总是浪费。当然,由于是孩子自己作的选择,即使这样的选择错了,做父母的也好纠正。
总之,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件事
你自己来做决定。”。这么说可以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女儿看做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如果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事情让你生气,比如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就可以这样说:“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说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这边,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上学时,记住你所需带的必须物品
许多做父母的,总喜欢在餐桌上对孩子讲授人生哲学,这样,孩子的一天不是在被训诫中开始,就是在被训诫中结束。这种父母好像有特别多的人生智慧,一定要在进餐时进行传授,把他们叫做饭桌哲学家是挺恰当的。
事实上,进餐的时候,不是跟孩子讲授人生哲学、道德条例或礼貌言行的最佳时候。这时最适合的就是使孩子们知道家里有厨房和餐厅,有好吃的东西和令人愉快的气氛。
吃早饭的时候最不适宜长谈,原因在于,这时候父母或孩子不是还没睡够,就是心里在烦着又要开始一天的辛苦学习或工作,稍稍有一点争辩,就可能使整天的心情糟糕起来的。而在吃晚饭的时候,由于忙了一整天,大家都累了,需要休息,这时最适宜的是闲话一些家常,使大家轻松快乐。
在有些家庭里,早饭的训诫过后,指责孩子的穿着不到位,样子邋里邋遢,做事丢三拉四,也是经常的一幕。有一位父亲就抱怨说:“我看到我儿子没把鞋带系好,就会生气。我真不知道究竟该强迫他把鞋带系好,还是就让他拖拖拉拉地走路。他这样做可能会觉得自己很自由,很随心所欲。但是我们就不能叫他负点责任吗?”
这位父亲的抱怨完全是比必要的。首先,训导孩子要负责任与孩子是否系好鞋带基本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做父母的没必要为这些细节与孩子发生争执。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给他买没有鞋带的鞋,或干脆帮他把鞋带系好。他早晚会注意到这一点的。
其次,孩子去上学,也没必要一定要打扮成一位“公主”或“王子”。如果是那样,那是会让孩子为了保持衣服的整洁而整天烦恼不已的。应该考虑到孩子跑、玩、跳的充分自由,而不应该把衣服的整洁放在首位。对孩子说他脏、说他邋里邋遢解决不了多少问题。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保证孩子把游戏放在第一位,而把保持衣服的整洁放在其次。因此,买一打洗了就可以穿的便宜衬衫,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帮助,要比说若干该保持清洁的教训有用得多。
在早晨的忙乱过后,孩子有时还会忘记拿课本、眼镜、文具盒等等,做父母的也不必为这些事大为生气,而应早把它看成是意料之中的。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忘的东西递给他,而不要加以训诫,说他忘性大,办事不认真。
对孩子说“这是你的眼镜”要比向他说“我希望你不至于在眼睛瞎了之后,才记得带眼镜”好得多。对孩子说“你真没记性。要不是你的头还长在你的脑袋上,恐怕你连你的头也会忘了带”显然不如“记住你所需带的必须物品”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事实的陈述要比责备式的问话有帮助得多。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孩子就要离家出门的时候,更不应该给孩子一连串的训诫和警告。这时,说“祝你今天快乐”是一句最好的离别话,它对孩子的影响肯定要比一般父母常说的“到了学校后要乖啊!”更为有用。而如果希望孩子放学后就马上回家,跟他说“五点钟见”也肯定比“放学后可别在半路上拐弯啊”清楚得多。
(3)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
几乎在每一个家庭里,发现孩子把不属于他的东西带回家来时,都会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的态度是很好的,但是接下来的应对措施,往往就不得要领。
发现孩子把别人家的东西带回家后,做父母的应该用激发自尊心的方式,引导他走上正途;而不应该来一通道德训诫或演一出“刑讯逼供”的好戏。这时,父母最好镇定而坚决地对他说:
“这辆小汽车是人家的。还给人家去!”
“这支枪不是你的,送回去。”
假如发现孩子在逛超市时“偷”了店里的糖果,这时,最好面对面,毫不动感情地对孩子说:“你衣服里边口袋里的棒棒糖是糖果店的,放回去。”如果孩子否认口袋里有糖,我们就指给他看,并重复说:“这个棒棒糖是店里的,把它放回货架上去。”如果他不肯,我们就应从他的口袋里掏出来,并向他指明:“这是店里的东西,应该放在这儿。”
如果发现孩子从自己的皮夹里偷了钱,这时你最好也别问他:“你是不是从我的皮夹里偷了钱?”,而应直接指出事实说:“你从我的皮夹里拿了十块钱,还给我。”当孩子把钱还回来以后,你可以严厉地说:“如果你需要钱用的话,你可以问我要。我们可以商量一下。你不能私自就决定了。”如果孩子否认这回事情,我们用不着跟他辩论,也不必要求他表白,只需坚定地对他说“你拿了钱,把它还给我”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已经将钱花光,那么,接下来的讨论就不应该集中在他的品行如何这一点上,而应集中在他如何还款这个问题上。可以要求他做短工,也可以减少他的零花钱。总之千万别对孩子评价说:你是个贼,你这个骗子;或预言他这样做下去的下场;否则的话,他将来的前途就可能真如你所言那样。
当然,追问孩子“为什么要怎样做”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他可能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如果你一定要他回答“为什么”,你所能得到的,就可能是另一个谎。此时,最好的办法是表示你愿意跟他讨论他需要用钱这件事:
“我很失望,你连需要十块钱都不跟我讲。”
“你需要钱的时候,一定要跟我说。事情总是可以商量。”
总之,在发现孩子的“不轨”行为的时候,父母千万别逼迫孩子撒谎。这样,无疑就会对我们已经受伤的感情再划上一道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我们应掌握的艺术是:“凡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的,我们就绝不再提出问题来问”,我们只做公开的声明就可以了。这样的声明所产生的结果将是恰到好处的:给孩子的是他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以及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的处罚。
(4)你跟小玲两人都把衣服脱了,这是不准许的
在现代社会,如何告诫孩子“男女有别”,是非常让父母们伤脑筋的。因为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孩子们对与“性”相关的问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烈。
父母应该坦然地面对孩子对“性”所表现出的浓烈兴趣。因为婴儿对自己身体的探索、对“异性”的探究,都是出于一种求知的好奇心理。生理构造上的不同,常常会使孩子产生出不可捉摸的感觉,逗引得他们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弄清他自己的“装备”有没有出问题。
但是,男孩和女孩之间的这种好奇心理很难有得到满足的机会。因为父母即使是把生理构造上的男女差别跟孩子说明白了,他们仍然会继续互相探索,互相刺激对方,以求进一步弄明白。他们会发明一些游戏,比如玩医生看病、过家家等,以使他们的“探险工作”变得合理。他们也可能大胆地采取更进一步的实验,在彼此同意的情况下直接玩弄生殖器。诸如此类令人窘迫的事件,父母们往往无能为力。他们不是危言耸听地说这么做有什么恶果,就是担心孩子产生变态心理。
即使是思想最开通的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不可能完全的不动声色。他们可能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不打孩子的屁股,不羞辱孩子,但是对孩子的这样一种探索行为究竟该如何处理,却也拿不定主意。以我们的年龄和时代来看,这的确是一件尴尬的事。
跟性有关的探索行为有什么坏处?坏处就在于一方面使孩子感到自己有罪,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他的渴求。比如,两三岁的小女孩会好奇地看着男孩子撒尿,同样年龄段的男孩也喜欢偷看女孩上厕所,这一阶段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研究生理构造的男女差别的正常行为。但是,一旦孩子上了小学,这类行为便受到绝对的禁止。这时,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焦虑,他回希望能延续这些行为。然而,即使是这些行为得到了延续,孩子们内心的需要也是绝对没办法通过看和触摸就能解决的。因此,面对孩子的这种冲动,做父母的不能娇纵,只能是限制。
父母如果发现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把裤子脱下来了,不可以问“你们在干什么?”也不可羞辱或申斥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能轻易就原谅孩子的这类行为,使他们找到藉口和理由等。正确的做法是叫他们把裤子穿好,另外找东西去玩。等到客人走了,就要坦白地跟孩子讨论这次“意外”事件。不要威胁,也不要说教,应该用明明白白的语气说:“你跟小玲两人都把衣服脱了,这是不准许的。如果你对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感兴趣,就来问我们,我们会设法帮你把这些事弄清楚。但是绝对不许脱裤子。”
以镇定而不含责备的语气来处理本该训诫孩子的一些事情,是训诫艺术的真正精髓。
2、最不该说的话
(1)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3岁决定一生》中,就儿童的尊严感问题,记叙了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一天,我决定给儿童们上一节有点幽默的课:怎样擤鼻涕。
我给他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最后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我以一种他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轻地擤着鼻子。儿童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我,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
但是,我刚结束示范,他们就热烈地鼓起掌来,掌声就像在剧场中那样长久热烈。这使我有点纳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小的手发出这么响的声音,我也没想到这些幼儿会那么热烈地鼓掌
接着我明白了,我触及到了他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儿童在擤鼻子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于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屡屡遭受大人的责备,故尔对此十分敏感。他们听到的叫嚷和辱骂的话语强烈地刺伤了他们的感情。更为伤害他们的是,为了不丢失手帕,他们在学校里还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上。但是,从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子的方法。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他们的掌声表明,我不仅公正地对待他们,并且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
我逐渐认识到,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这天,当我要离开学校时,这些儿童开始喊叫起来:“谢谢你,谢谢你上的这堂课!”当我离开教学大楼时,后面跟着一支支静悄悄的队伍,直到最后我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踮着脚尖跑回去,不要撞到墙角。”他们转过身,飞一般地在门后消失
许多做父母的或许都还记得,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因为不会擤鼻子、不会洗脸、不会穿衣服、不会拿碗筷,没少受到过父母的训诫和批评。而他们训诫的腔调又如此千篇一律:“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就不动一点脑筋……”。那时候,父母们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有着那么强烈的尊严感,因而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对我们的蔑视,从而导致我们产生某种程度的自卑。
虽然父母们可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虽然他们可能会以孩子为骄傲,但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父母们的实际行为表现得好像孩子的成长总是不如他们的意,因此需要不断的规训和矫正。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成人蔑视儿童,并且常常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控制的对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父母与其花很多精力来告诉孩子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不如亲自示范给孩子看。一些小小的缺点通过一个小小的示范行为就可以矫正,而且还能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2)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就不和他们说心里话,不对他们陈述自己的看法,也不把在外边或学校里的见闻告诉他们了。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过去某些时候,父母在训诫孩子时,常常等不及孩子申辩,就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你还嘴硬!”“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明知道自己错了,你还敢狡辩!”时间长了,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便产生了:反正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干脆就不听父母讲话,也不对父母说过多的话,以免话多了,冷不丁又招来一顿无端的教导或责骂
提倡孩子与父母争辩,并不是容许时时事事都让孩子与自己争辩。父母应该控制住,孩子争辩的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通过争辩能澄清相关事实和道理的,也是有范围和次数的。而且争辩应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不能没完没了,不着边际。
总之,训诫孩子的目的是要向孩子讲清一个道理。通过争辩把事情弄明白,孩子就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意见是有差异的,通过争辩,可以很好地达成一致。
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帮助孩子找到事物的界限,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争辩,不仅能弄清事实真相,而且还能掌握住事物的分寸,从心所欲不逾矩。
(3)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
父母自取失败的情形很多。这些情形包括威胁孩子、贿赂孩子,给孩子以难以实现的允诺、讥刺孩子等等。
为什么父母用这些方式来训诫孩子时常常自取失败呢?且以威胁孩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威胁孩子。殊不知,威胁孩子,就等于是鼓励他重复做一件禁止他去做的事情。比如,当孩子听到你说“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的时候,他不会听到“如果”两字,只会听到“下一次再做”。有时候,他会把话里的意思翻译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会失望的。”
因此,这一类的警告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好,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比不用还糟。它会百分之百的使你不高兴的事再出现一次。因为警告对于孩子的自主意识作出了挑战,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他肯定会再犯一次,以便向他自己和他人表示他不怕事。
五岁的小卓然在经过好几次警告以后,仍然继续向窗子扔皮球。最后,妈妈生气了,只好拿出杀手锏说:“如果你再向窗子扔一次,我就要揍死你。我说到做到。”只过了一分钟,玻璃的破碎声音告诉母亲,她的警告产生了一个效果:皮球最后一次击中了窗子。随之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
相反地,下面这个例子却说明了不需要威胁,也能控制孩子偶尔可能犯下的恶劣行径:
七岁的佩佩用小气枪的橡皮塞打他妈妈的宠物狗小弟。小弟很小,很害怕,不会躲藏,只会汪汪叫。妈妈听见了,对佩佩说:“不准开枪打小弟,去打枪靶。”接着,妈妈又听到了一声清脆的枪声。于是,妈妈走过来拿走了气枪,并对佩佩说:“枪不是用来打小动物的。”
在这个例子中,佩佩的妈妈做了她必须做的事:保护弱小者,同时以适当的行动来支持自己所说的话。佩佩在他的自我意识毫无受损的情况下,从他的行为后果里学到了一课。对他来说,母亲所暗示的意义非常清楚:要是不用枪打枪靶,就会永远失掉玩枪的权利。
因此,在这一件事情上,母亲避免了通常会遭遇到的可悲的失败。她没有走上注定要失败的路:“佩佩,不准这么做!除了小弟,你就没有别的东西可打?为什么不去打枪靶?如果你再做一次,你听着,只要你再做一次,你就永远别在玩枪!”如果佩佩不是很谦恭顺从的孩子,他对于这一种忠告的反应就必然是再重复做一遍禁止他做的事。
(4)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
的确,语言的魔力在于它给你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看待自我的方式。当你把一系列的否定性评价施加与孩子的时候,孩子最初可能会抗辩说:“不,我不是这个样子!”可是时间一长,由于他一再听到你这样讽刺、评价他,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结果,他可能就会以你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自己,认为他真的就是野蛮、不将规矩、迟钝。于是,他就会放弃自己对自己的塑造:“反正我都这样了,努力也没用,无所谓。”
因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恶劣的,无过于父母具有讽刺的才能。这样的父母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就像巫师一样,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来施加语言的魔力:
“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为什么你总是听不见?”
“你野得就像是个野人。你是不是在原始森林里长大的?你知道吗,你也只配在那种地方生活!”
“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你是疯子,还是头脑有毛病?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个结果!”
这些父母可能没有警觉到,他们的“评注”是有攻击性的,必然会遭到反击。因为他们的评判阻隔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煽起了孩子一心一意要寻求报复的野心。
尖酸刻薄、伤人的陈腔滥调不容许存在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类似下列的说话方式应该尽量回避:
“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
“你真是个豆腐脑!”
“你以为你是什么?”
不管做父母的是否有这种语言方面的“机智”,还是没有这种机智,我们都不能把孩子在父母这面“镜子”里所看到的他,与他们内心中为自己所塑造的他加以贬损
http://www.edujt.com
好多事情的本质看不透,总是很肤浅,像个傻子,看不到问题内在,上学时阅读理解的能力就差一点,有什么办
你认为事情理解到什么程度是"透".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与立场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自然科学领域与你的知识层次分不开的,这要你主动学习的.社会科学领域如人际关系等等是需要经验阅历,当然和你的认识水平也是有关系的.任何一件事情抱一个原则"实用",就是你为什么要看透,根据你的目的去分析,和你不相干的看透它又有何用,白白浪费脑细胞.比如说"非典",你需要了解它发生的原因,比如细胞源等那是科学家的事,至于怎样预防,发生时有些什么症状,非典期间你是一定要看透的.我想你一定是针对特定的某件事有感而问的,不妨说说具体的事情。其实换个角度想,做人简单一点就很好啊,你还年轻,看事物当然阅历不够,没有人生下来就老谋深算,随着岁月的洗礼你自然就会成长。慢慢来吧,当你的人生有抉择的时候多换位思考一下,不钻牛角尖就可以了!想得太多,烦恼也就越多。
------
另附【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说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似乎是老生常谈,可又为何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由此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作者结合近两年的高考题,对阅读理解短文中出现的生词率做了比较和分析,进而又有独到的想法和见解来解决此问题,相信本文会对你大有裨益。读罢此文,你不妨到“阅读天地”和“原汁英语”栏目去比试比试。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单一考查语言知识的题目几乎不存在了。重点已转移到通过语篇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它包括阅读速度、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以及语篇分析等。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仅仅体现在五段阅读材料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个卷面上,像分值比较大的完形填空就是对阅读能力的检测。另外单项填空题也是小的语篇,短文改错和写作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兼顾基础、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培养、训练并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中重要一环。那么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 狠抓基本功
(一)扩大词汇量
1. 牢记 "基本词汇"。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意,所以对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提高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
2. 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特点。记得很熟的一个词的意思在另一句中意思完全变了样,这就是所谓的"熟词新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对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不同词性或不同表达反复认真识记。以 try on为例:大家记得比较清楚的意思是"试穿",但在NMET2002的完形填空中有这样一句话:I've been trying that(the joke)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but I knew for sure I'd catch you.用"试穿"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此句的。因为在此句中此短语的意思是"耍弄某人"。再看下列句子:
He takes great interest in playing the piano.
He has sold his interest in the company.
I want to know the rate of interest before borrowing the money.
在第一个句子中,interest 意思是"兴趣";第二句中,其意为 "right to share something , especially in its profits"!第三句中其意为 "money charged for borrowing money, or paid to sb. who invests money"。
在总结这些意思以及不同搭配时,应"不拘泥于大纲",且"多多益善"。因为只要记,即使遗忘,遇到一定的刺激,也常常会使人想起。
3. 积累 "超纲词汇"。统计一下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的超纲词,比例逐年上升。2002年阅读理解总生词出现率2.4%,低于大纲指标3%,远远超过往年的1.5%。纲外词共38个。2002年完形填空,生词出现率是2.9%,达到历年最高比率。整篇文章中共有生词10个,甚至有三个生词出现在选项中,并且是正确答案。如果这代表了英语测试的发展方向,那么仅仅掌握大纲要求的两千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国外上大学的英语词汇要求一般是五千至一万,上海高考要求是五千五百左右,北京单独命题,词汇要求是五千左右。所以适当扩大词汇量是完全必要的。但由于中学备考紧,任务重,也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扩大词汇量上。建议考生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词汇储备,每天坚持读几篇短文,对短文中出现的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相关的词、短语要进行摘抄并记忆。有了大量的积累,就会在阅读时感到得心应手。
(二)掌握句法知识
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不说明就能读懂英语文章,还要掌握句法知识。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更为复杂,长难句子较多。句法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无法理解。长句、难句就是指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句,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还伴有分隔,倒装、省略。请看NMET2002 阅读理解 E篇中的句子:
Their goal is to help parents and children share in the fun part of party planning,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while they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else.
在这个句子中,to help 是不定式作表语! help后面接复合宾语,不带to的不定式作宾补,构成help sb. do sth.! 作宾补的 share后接宾语 part of party planning, 之间被作状语的介词短语 in the fun 隔开;宾语后面又跟插入语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最后是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二、掌握做题技巧
掌握大量词汇,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后,考生还要掌握做题技巧,也就是要了解阅读理解的测试点。阅读理解题的题目类型大体分四种:
第一、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第二、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
第三、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第四、根据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在这四种题目类型中,一般考生感觉较难的是第一种和第四种。对于考查主旨大意的题目,考生常犯以下错误:
1.太笼统,缺乏针对性。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要求准确性、概括性和针对性极强,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对于这类阅读理解题的特点理解不透,造成所选的答案十分笼统,缺乏针对性。
2.以偏概全。主题句、标题和主旨大意是针对全篇,而不是针对某段或者文中的某个方面;可是有的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段落或者集中于文中的某点,往往导致他们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
3.分不清现象与本质。在选择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时,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看清该段文章的实质。
对于推理性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论依据进行推理,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经验;如果某选项所表达的内容与经验相吻合,文中却没有涉及,那它属于主观臆断的结论,也不是正确答案。
2.如果某选项中的内容只是阅读材料的简单重复,尽管这个选项内容正确,但只是一个细节,不是推论。
3.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比如形容词前用了too,excessively,rather,则常带有否定的口气;文中的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should,must,may,etc.)往往能流露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某些过渡词(however, but,on the con-trary,what's more )后面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能够反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优化阅读方法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进行大量阅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精泛读相结合。
读书既要仔细研读又要博览,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谓精读,就是把选择好的材料认认真真地反复地阅读,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为泛读打下比较牢固扎实的基础。所谓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杂志或国内出版的外文学习资料。广泛涉猎才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可以复习、巩固、加深已学过的语法、句型和词汇知识,学习、领会更多的东西。我们知道,许多词都有多义性,然而我们在精读中无法全面理解到这一点,只有在泛读过程中才能做到。
总之,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通过阅读生活故事、科普文章、传记历史、文学作品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以及一些英文报刊杂志、简易世界名著等,有助于提高词汇量,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2. 分类阅读,循序渐进。
分类阅读的意思是把文章按内容分类,如:人物类、地理类、天文类、历史类、新闻报道类、广告类、科普类、说明书、风土人情等,并集中一段时间专读某一类的文章。掌握文章表达上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从而大大提高对文章的敏感度。
3. 加强"限时阅读",坚持"持之以恒"。
如果总是无限阅读,不受时间限制,甚至一篇文章分几段时间完成,这必然造成前面所提到的"平时阅读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不行"的局面。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的时间,而且对每篇的时间要求要逐渐过渡到略高于高考的要求。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对阅读训练,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篇幅不要很多,但要天天有,天天读,读后细嚼,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彻底弄懂,并做读后小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阅读上的长足进步。
请采纳,祝好!
在电脑上写论文的时候,有一个标点符号自动的不停的出现在Microsoft 上面,为什么会这样
你笔记本键盘卡坏啦,找专人拆开清理下就好啦!我同学电脑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写作文标点符号算字数
论文写作中常见标点符号用法40问来源:xsk 作者:fengyefy 时间:2008-01-16 点击: [19]
1.小圆点儿的句号(.)与小圆圈的句号(。)有什么不同?
小圆点的句号与小圆圈的句号都能用来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但小圆圈的句号是句号的基本形式,小圆点的句号只是句号的补充形式。小圆点的句号主要用在科技文献及外语文献中,以避免句号同字母o及数字0相混。
2.“但是”之前可否用句号?
用于“虽然……但是……”“只管……但是……”两种句式中的时候,“但是”之前不能用句号。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句号,也可以不用句号,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1)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2)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选择问句怎样用问号?
一般的情况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例如:
(1)是那个年代更适合我们,还是我们在那个年龄上更快乐?(《为卡尔文疯狂》第4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如果选择项比较短,选择项之间的停顿也比较短甚至没有停顿,选择项之间也可以不用逗号,只在句末用问号。例如:
(1)你是走还是留?
(2)他是小王的哥哥还是弟弟?
如果要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可以在每个选择项后都用问号,这时这几个选择项构成一个句群。例如:
(1)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鲁迅《狂人日记》)
4.用问号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有疑问词的句子不一定都用问号。疑问词也可以用在非疑问句中,所以不能单凭有无疑问词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疑问句,该不该用问号。下面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l)我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但我猜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对我们的情况比较熟悉。
(2)你告诉他我们这里都有什么规矩。
第二,倒装句中,问号应该放在全句的末尾。例如:
(1)明天放假吗,张老师?
下句中的问号用错了:
(1)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受贿被判处死刑并伏法后,人们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给胡长清行贿的人将如何处置?(《检察日报》2000年6月23日1版)
5.问号和叹号是否可以并用?
问号和叹号是两种不同的标点,问号表示疑问,叹号表示感叹,各有各的作用,从原则上说不宜并用。但语言中的疑问和感叹有时有交叉,于是就产生了问号和叹号的并用。疑问和感叹两种语气的交叉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中:
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例如:
(l)“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
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例如:
(1)周朴园: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曹禺《雷雨》
超出这两种情况,就不宜并用问号和叹号。
问号和叹号的并用式有人写做“?!”,也有人写做“!?”。从规范化的角度说,最好能统一起来。因为这种并用出现在反问句和疑问句的末尾,问多于叹,所以专家们建议采用“?!”式。这种由两个符号组成的并用式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书面上只能占一个字的位置,而不能占两个字的位置。
6.标题的末尾该不该用句末点号?
标题位于文章之首,或段落的前面,一般只有一句话,它并不处在句群中,不存在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问题,所以,单纯从停顿的角度看,标题的末尾完全可以不用句末点号。但如果这个句末点号与语义的表达息息相关,不用句末点号就会产生歧义,妨碍读者理解,就得用上句末点号。例如:
(l)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已之所欲,施之于人?(《语文建设》2000年第6期)
(2)大幅面打印到头了?(《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21日46版)
(3)今年太阳晒不得?(《报刊文摘》2000年4月6日2版)
这三个标题,如果末尾不加问号,就表达一种与作者的原意完全相反的意思。
7.公式、表格的末尾用不用句末点号?
标点符号是帮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在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中,遇到公式时,如果这个公式可以用语言读出来,我们就可以按照《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不同的是常常选用小圆点的句号。例如:如果A>B,B>C,那么A>C.
在表格中,如果只有数字、单词,末尾不用标点;如果有句子,就应该和一般文句一样使用标点。
8.并列的引语之间要不要用顿号?
从理论上说,并列的引语之间有停顿,应该用顿号,但是由于各引语已经加了引号,看起来很醒目,不会造成混淆,所以,可以不用顿号。有人愿意用,不能算错,但是以不用为好。例如:
(1)他说话喜欢用“多”“真”“大”“挺”等词强调语气。
同理,并列的书名之间也以不用顿号为佳。例如:
(1)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并列的括号之间也最好不用顿号。例如:
(1)例(l)(2)(3)都是错误的说法。
9.连词前面可否用顿号?
用连词连接的词语,中间无停顿时不用点号分隔。例如:“你或者小王来都行。”有停顿时,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下面例句中的顿号都用错了:
(1)一本书少则数万字,多则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字。
(2)如果那天下雨、或者我另外有事,我就不能赴你的约会。
例(l)的顿号可删去,例(2)的顿号可改为逗号。
10.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还是用顿号?
并列词语间如果没有停顿,就既不用逗号,也不用顿号。例如“他的父母很爱他”,“父”“母”之间就不必用顿号或逗号。类似的例子还有“(公安)干警”“中小(学生)”“(解放军)指战(员)”
如果并列词语之间有停顿,一般用顿号表示,有时也可以用逗号表示。如果停顿比较长,就用逗号,停顿比较短,则用顿号。停顿的长短写文章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一般地说,并列词语作主语和宾语时,中间用顿号或逗号的都很常见;作定语时,中间用顿号的多一些;作状语时,中间用顿号,很少用逗号。
如果并列短语是多层次的,就要用顿号表示较低层次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较高层次的停顿。例如:
(l)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生活质量的变化、提高,城市和乡村的垃圾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困扰全球的严重问题之一。
(2)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她都能来上几段。
11.分项列举时,各项之间为什么有时用逗号,有时用分号,有时用句号?
分项列举时,如果各项结构都较为简单,各项之间的停顿比较短,那么各项之间可以用逗号。例如:
(1)根据我们的最有功绩的文学老师的说法,有如下性质的语言是文学上最好的语言:(一)明确,(二)朴素,(三)简洁,(四)音乐性,(五)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如果要使各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或者各项结构比较复杂,需要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区分结构,那么各项之间可以用分号。例如:
(1)该文介绍了北京市语言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计算语言学系列讲座》的主要内容。即:一、计算语言学产生的背景——计算机和语言学发展的需要;二、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自动分词与计算语言学;三、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传统语法的许多结论是正确的,仍具有生命力;四、面对计算语言学的挑战,现代汉语研究中应注意的思想和原则。(《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第103页)
但如果要强调各分项的相对独立性,那么每一项也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这时各项之间可以用句号。例如:
(1)这里对于隐喻词语的释义就有三种方式:l.【暗淡】先解释字面意义,再用符号标出隐喻用法的例句。2.【缩水】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关于隐喻用法的标示或说明。3.【黑暗】先解释字面意义,对于隐喻用法专设独立义项加以解释。(《语文建设》且999年第1期第29页)
如果有的分项中已经使用了句号,那么各分项之间就不能用逗号或分号,而只能用句号,因为逗号和分号表示的停顿小于句号,不能用逗号或分号来管句号。
12.句中能不能不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逗号、分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情况下,应该先用停顿时间短的逗号,再用停顿时间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下面的例句应把分号改为逗号:
(1)当前要注意解决新闻不新的问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缺乏准确性的问题。
只有当分项列举时,为使列举的各项突出,才用分号。
13.冒号的提示范围有多大?
一般说来,冒号用在句子内部,它的提示范围到一个句子完了为止。但是,它的提示范围有时也可以超出一个句子,管到几个句子,甚至是几个段落或成篇的文字。如人们写信时在开头收信人的称呼后用的冒号,又如讲话稿一般在开头写“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等。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会议纪要、工作计划、演说词等中。
14.同一个句子中能否有两个冒号?
在同一个句子中,一般只能用一个冒号,不能用两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下面的例句中,第一个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1)我向大家保证:今后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说话;第三,按时完成作业。
15.在“某某说”的后面如何使用点号?
这要根据“某某说”的位置而定。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用冒号,也有人用逗号。例如:
(1)同伴让我一起去看看,我心情黯淡地说:“算了,不看了,你们去吧。”(《中华散文》1999年第2期第5页)
(2)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朱自清《背影》)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后,它后面要用句号。例如: (1)“让大家笑笑,有什么不好?我又不少了些什么。”他说。(《中华散文》1999年第2期第28页)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例如:
(1)“他不信,”砌成台子的全体石块一齐说,“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如果“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例如:
(1)女朋友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最喜欢那套短打紧身的悬短花色皮衣,很孩子气的。(《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
16.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混合使用时,如何使用引号?
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的话,也就是把别人的话或现成的语句照原样录下来。为了跟作者本人的话区别开来,直接引语要加引号。间接引语是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仍是作者本人的话语,所以不必用引号。当我们引用别人的话,一半是直接引用,一半是间接引用的时候,仍是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号,间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号。例如:
(1)他指出,科学是没有地区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以及形成这种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标点符号用法解说》52页,语文出版社1990年)
17.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时,如何使用引号?
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时,一般要在引文的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加上前引号,而只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结尾才使用后引号。
18.引文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还是放在引号之外?
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那么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例如:
(1)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吴晗《说谦虚》)
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不能有标点,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面。例如:
(1)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引语末尾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19.什么是句内括号,什么是句外括号?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的,必须紧贴着所注释的词语,例如:
(1)国外在侦查犯罪时,就是将语言特征(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特征)作为查缉罪犯的一个重要条件,并设专门人员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语文建设》1991年第6期第37页)
句外括号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要放在整个句子之外,位于句末点号之后。例如:
(l)果戈理作《巡按使》,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笑自已!”(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的一句删去了。)(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
20.括号内部如何使用标点?
就句内括号说,语句内部可以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但是语句末尾不能有句号(问号、叹号例外),哪怕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
(1)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阿累《一面》)
就句外括号说,它的内部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句子末尾可以用句号或问号、叹号。例如:
(1)一点事情都还没有办成,就让我这样破费,你说这有多刻薄;要是我这个人有点才能的话,这对整个国家又是多么刻薄!(我要感激地说,现在我的发明总算被接受啦,而且还应用得不错呢。)(狄更斯《穷人的权利》)
21.标明补充说明的语句用括号还是破折号?
破折号和括号都有标明补充说明的语句的作用,但是破折号标明的补充说明性语句是正文的一部分,比较重要,需要读出来,而括号标明的补充说明性语句不是正文,一般可以不读出来。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用破折号还是用括号。
22.破折号的前后需不需用标点符号?
在表示话题或谈话对象突然转变,或语意有所跃进的时候,破折号的前面常常用个句末点号,用以表示破折号前面的话语和意思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例如:
(1)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牛郎织女》)
(2)林先生猛地抬起头来,正和那老婆子打一个照面,想躲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来买过年东西么?请到里面去坐坐。——阿秀,来扶朱三太。”(茅盾《林家铺子》)
(3)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的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夏衍《包身工》)
表示注释性话语的时候,破折号的前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它把注释语和被注释语分成两部分,人们在读到破折号的时候,自然会停顿一下,前面不用标点也不会妨碍阅读理解。
破折号的后面不用标点符号。
23.省略号到底是几个小圆点儿?
按照《标点符号用法》,省略号是6个小圆点,占2个字的位置。但是在科技文献中,也有人用3个小圆点,占1个字的位置,这是受了西方语文省略号的影响。还有人用12个小圆点,占4个字的位置,表示整段文字的省略。虽然不能说这两种写法不对,但可以说它们是不规范的,不应提倡。
24.省略号的前后需不需用标点符号?
如果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点号。例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如果省略号前面的句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原则上不加标点符号。
省略号的后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连文字都被省略了,再加标点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如果省略号面还有文字,为了表示这些文字跟省略号及省略号之前的文字关系较远,可以在省略号后面加上句末点号。例如:
(1)现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是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的。(《语文建设》1991年第7期第32页)
25.省略号和“等”“等等”能否同时使用?
在表示列举省略时,可以用省略号,也可以用“等”“等等”,但不能同时使用省略号和“等”“等等”。“等”“等等”是语言里的词语,可以说出来、读出来,而省略号只是书面上的东西,只能看,读不出来,所以,在需要读出来的地方要用“等”“等等”,不用省略号。
26.连接号应该怎样读?
连接号有些是不需要读出来的,如“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氧化-还原反应”。有些读时需稍加停顿,例如: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个阶段。有的则需要读成“到”或“至”,例如:“北京-上海”直达快车、鲁迅(188—1936)。产品型号中的连接号可以读作“杠”,例如:FA- COM230-50型计算机。
27.外国人名的缩写字母和中文翻译并用时,缩写字母后面的间隔号是中间点还是下脚点?
外国人名的缩写字母和中文译名并用时,缩写字母后的间隔号是下脚点。例如:D.H.劳伦斯,J.穆尔。
在有的外国人名里,下脚点的间隔号和中间点的间隔号都会用到。如,罗伯特·李、埃德蒙·S.卡彭特。
28.电影电视剧名能否用书名号?
《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但实际使用中,书名号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电影名、电视剧名就常常用书名号,例如:
(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罗马假日》……(《南方周末》200年4月7日22版)
(2)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5版标题)
这种用法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此外,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29.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不是可以用书名号?
书名或篇名的简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因为它们也是书名篇名,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全称是等价的。书名号的作用是区分书名与非书名,以避免产生误解。有人不用书名号,而用引号,这样一来,引号的负担就太重了。从当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出版物对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加书名号的。例如:
(1)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筒称《用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第15页)
(2)《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新增收了不少词目……当然,《现汉》的这些情况在修订本中大有改观。(《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第105页)
30.书报的版本、版别放在书名号之内,还是书名号之外?
书报的版本、版别,如书的“英文版”“修订版”“重排本”,报纸的“海外版”等,一般不是书报名称本身而只是一个注释说明,因此应该把它们放在书名号之外。通常的做法是用括号把它们括起来,紧放在书名号之后;也可以不用括号,直接跟在书名号后面,或在书名之前事先说明。例如:
黄伯莱、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
《咬文嚼字》(学生版)
《读者文摘》中文版
中文版的《读者文摘》
法令、规定、方案、条例等的草案、试用稿等,因与书名结合紧密,往往用括号括起来放在书名号里面。例如: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
有的还脱去括号被纳入正题,这就成了文稿名本身了。例如: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人民日报·海外版》”之类的写法是不对的。
31.在中文文章中使用外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仅仅夹用一些外文单词、短语,整个句子仍为中文,那么要按中文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例如:
(1)不时有些人谈起DOS,或者说是谈起那些DOS一样的旧日情怀。虽然大家都开始淡忘DOS繁琐的指令,然而它曾经是Windows通行之前常用的 Disc Ope-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第18版)
如果是整句整段地引用外文,引用部分要按有关文种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例如:
(1)据说人生就是这样。我不知道。快乐是人想像出来的:
Heap on more wood!-The wind is chill;
But let it whistle as it will,
Well keep our Christmas merry still.
不但是圣诞节,一年到头都应该这样,外头真冷;我是越来越怕冷了,只好多躲在家里。
(《董桥散文》第175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32.引用历史文献时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引用历史文献时,为了便于阅读,应该按现代的标点符号用法加上标点。不同的作者标点同一段古书,结果可能会有出入,这是允许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是从别人的著作里间接地引用历史文献,就要照录别人的标点,不得改动。如果引用的文献原来就有标点,引用时也应照录,不得改动。
33.数词表示历史事件名称时该怎样标点?
应该在数词外加引号,数词间加间隔号。例如:“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加引号是因为这些数词具有特殊含义,它们是某月某日的省略写法,指的是特定的日子。使用间隔号是为了避免误解,如“一二九”,如果不用间隔号,也可以理解为1月29日。如果事件比较有名,不加引号或省略号也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用引号或省略号,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五四运动。
34.所有的历史事件的名称都要用引号吗?
由月日数字命名的事件名称一般要在数字外用引号,以旧历年号和地名命名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使用时一般无须加引号,因为它们是历史事件命名的通例,人们并不把它们视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但是,如果前面有“叫作”“称为”“发动了”“制造了”等词语,该事件成为“着重论述的对象”,就要在它们外面加上引号。
35.序次语后面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等的后面,用逗号。
“一”“二”“三”等的后面,用顿号。
“1”“2”“3”等的后面用小圆点。
数字外面如果有括号或圆圈,后面就不再加标点。
拉丁字母的后面用小圆点或空一格。
表示结构层次的序数,可以只用阿拉伯数字,在不同的层次间用小圆点隔开。例如:
1.1 l.1.l.2
1.2 1.2.1 1.2.2 1.2.3
在只有两层时,中间也可以是短横。例如:
l-1 1-2 1-32-1
36.怎样使用示亡号?
示亡号是一个长方框,套在已经去世的人的名字的外面,表示这个人已经去世。
示亡号多用在书籍的封面、内封、目录、标题等处涉及作者、编者姓名的地方,正文中涉及已经去世的人,一般不用示亡号。去世已久的人,读者都知道,不说也不会引起误解的,也不加示亡号。
37.缩写号是怎么来的?
英文中常用缩写号,例如 is not缩写为 isn’t,will not缩写为won’t,1980年缩写为 '80。中文的缩写号由此借来,由于在中文中,它多用于标示年份的省写,人们又叫它省年号。用了缩写号后,后面可以不再写“年”。缩写号是一个逗点,写在紧靠十位数字前的左上。
38.标点符号应该放在哪儿?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点号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个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个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字的位置,不应分作两截分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
39.竖排文稿怎样用标点符号?
竖排文稿时,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要放在字下偏右;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要放在字下居中;双引号改用『』,单引号改用「」;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浪纹线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传媒中常常见到把问号排成“?”,把叹号排成“!”,这是不规范的。
与你飞翔
小学生写作业拖拉磨蹭怎么办
写作业磨蹭、不愿意写作业是大多数孩子们的共性,想让孩子养成主动写作业的习惯,家长们可以尝试: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制定时间表、换“命令语气”为“平等探讨”等方法,帮助孩子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写作业。1、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
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写作业,家长们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不要走来走去,尤其注意不要在孩子写作业期间频繁地送水果、送零食等,这样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孩子在写作业期间,家长不要给孩子传递负面信息,比如大吼大叫、瞪眼、叹气等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尤其敏感的孩子更容易紧张;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完成作业,孩子会更容易养成主动的习惯。
3、制定时间表
对于自主性、自律性不够好的孩子,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出一套“作业时间表”,让孩子清晰明了的知道要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事情,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制定时间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如果没有娱乐和休息时间,孩子也很难养成主动写作业的习惯。
4、换“命令语气”为“平等探讨”
提醒孩子写作业时不要一味地下命令,比如“马上去把作业写完”“为什么还不去写作业”等,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反抗情绪,不如换成“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你接下来要完成什么”等疑问探讨的语句;在平等和制定好的框架内,让孩子自行决定时间安排,这样会有更好的参与感和决策感,让孩子慢慢养成主动写作业的好习惯。
上一篇:我总是偷偷看我喜欢的男生,但我在偷看他的时候,发现他也在偷看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