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面对一份稳定清闲、请假不扣钱又容易的工作,时间久了就产生厌倦情绪,想着跳槽。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有一天,上班成为一件让你每天早上醒来都感到无比痛苦的事情时,你就该考虑换份工作了。”
不知从何时起,在60-70年代出身的人眼中让人无比向往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已越来越被80-90年代出身的年轻人感到厌倦。
“每个月总有那么30几天不想上班。”
“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会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金钱。”
“上班就是在浪费时间与青春。”
......
诸如此类的言论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与生活中,于是“上班”听上去像极了一个很丧的词。
据国内某求职网站发布的《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近三年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正在持续飙升,其中2016年高达26.5%。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上班了?”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
作为一个已经上了3年多班的90后,我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所以前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关于“不上班”的文章,也和身边那些已经不上班的朋友们聊了聊,收获颇丰。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以及“不上班的话,可以做些什么?”
“上班和工作 完全是两回事”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点:“上班”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上班”,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这个观点我是在看谈话节目《圆桌派》2016年的一期“呆着:不想工作怎么破?”时,被陈丹青点醒的。
“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
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
简而言之: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己。
在《锵锵三人行》的百度贴吧里,某位网友对“上班”和“工作”的定义,我觉得形容得非常贴切。
【上班】= 带有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这在狼多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国家里最为明显。当然,也有一些人因惯性使然(上着上着就习惯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而然就是最好的日子。
【工作】= 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那些整天嚷嚷着不想上班的人,可能只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工作有很强的驱动力,陈丹青说,他也不喜欢上班,却可以像虫子一样醒来就工作,一直到深夜。
那么界定清楚了“上班”的真正含义,我们就来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
“互联网的发达 让我们看清了彼此的生活”
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并非生来就讨厌上班。否则为什么职业倦怠症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上。相反,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反而对上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新鲜好奇、没有经验。在对上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体会之前,我们往往会把“上班”和“工作”混淆一体,想从上班中获取工作才能带来的快感。
但结果往往是工作越久越发现:上班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钱谋生。幸运的话,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不幸的话,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所以才会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费青春”。
但是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牺牲点什么去换取金钱。而牺牲时间,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天然拥有,且成本最低的买卖。所以上班赚钱,成了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后所折射的含义是:你要生存,就得上班。
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没那么顺心,或正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气吞声,日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来。
上班所带来的倦怠,相信每一代人都感同身受。但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母辈那一代,就从来没听说过谁谁谁不想上班,就干脆辞职了呢?
《圆桌派》里的观点很有意思:这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关。
在通讯和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相对贫乏简单,那时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在自己所在的圈子里,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但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大到世界,小到身边,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谁谁谁出国读书了,谁谁谁创业了,谁谁谁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赚钱了...
再加上各类媒体、广告、互联网产品每天都在变着花样供应各种生活方式:精英就该喝某品牌的咖啡,戴某品牌的表;中产标配就是一房一车,一年两次国外旅游;月薪两万的女孩每天一颗牛油果;不油腻的中年男人周末都在健身房挥汗如雨...
一方面,不同阶层的人毫无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社会也越来越鼓吹同一种价值观和成功标准。渐渐地,所有人都被挤到了同一个地方,向着同一个方向奋斗。
然而可悲的却是,东方是一个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又极其重。于是那些无法突破现状的人,只能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边又缺乏奋斗的斗志与能力,于是挫败不断,最后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一日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不认命地活着。
“看似选择很多的年轻人 其实别无选择”
虽说现在年轻人不工作可以做的事情比过去更多了,但如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也比过去大多了。
特别对于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顾父母反对,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来说,衣食住行的生存压力与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都让他们在许多个“不想上班”的时刻犹豫不决。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没有承担风险的经济实力,看似选择更多的年轻人实则根本没有选择。于是只好一边抱怨着“不想上班”,一边继续埋头干活。
所以“不想上班”对当代青年来说,其实是一句十分沮丧而又无能为力的话,它背后隐含的是除了上班别无选择的无奈。
如果以上描述的人群是“不想上班”群体中的大多数,那么真正做出辞职决定,不再上班的年轻人,可以说是这群人中“真的勇士”了。
不上班 可以做什么?
消极选择:混吃等死家里蹲
在不上班的人群中,有这么两类对比鲜明的状态:混吃等死、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和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积极状态。
消极状态的常见表现有:回家啃老、家里蹲、变卖已有资产坐吃山空(这种现象多见于家庭条件富足者)等。
在“啃老族”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的今天,“蹲族”这个新概念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蹲族”,顾名思义,即不上班、整天蹲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无业青年,多存在于北上广深等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前阵子国内心理学自媒体Knowyourself发了一篇文章专门分析北上广深独有的“蹲族”现象。文章是这样描述他们的:“这群人高学历、无业、既不热血也不奋斗,他们在一线城市里租房混日子,回不去家也留不下来,终日无所事事。”
“蹲族”这一时代的产物,充分验证了那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我有时就想,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过于鼓吹“努力”了,以至于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般,好像不努力的人生就不值得一过一样。明明有些人就是天性懒散、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却被这个社会的价值观逼得不得不上进,拼命去寻找值得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
《圆桌派》里,窦文涛讲了一个辞去教师工作后回到家乡“蹲着”的年轻人,连饿了吃东西、渴了喝水的欲望都没有,整日在家蹲着不出门,最后很长一段时间没见他之后,村里人发现他饿死了。
这应该是“蹲族”的极端了。
陈丹青说:有些人天生就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却无法选择地被生了下来。他们看了看这个世界,发现没什么可活的,于是选择了离开。
一想到在这个摩肩接踵的世界上有一群人正这样格格不入地活着,就觉得悲哀。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
我是一个已经5个月不上班的人,目前正在大理旅居,并运营自媒体账号“贡多拉在旅居”,期间陆续接触了数十个不上班的年轻人,也正拍摄相关人物系列。通过对大家情况的分析总结,我发觉现在年轻人不想上班,多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职场内卷,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内卷这个词不必过多解释,如果是为了完成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高效加班加点,且有一定符合劳动法的加班费,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愿意为之努力的。但现实却是,部分加班是无效加班,延长了工作时间,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工作也并没有推进,效率低,徒增疲惫,且没有加班补偿,这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长此以往,心力交瘁。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就曾遇到有时候明明可以开会半小时讨论决定好的事情,因为会议经常跑题、没有目标感、时间概念,一场会议拖长到两个小时,进而其实工作也都向后拖延,十分不高效的行为真的很让我恼火。
2、物质条件相对充裕,更注重自我价值。
我的两份工作辞职时,都相对有了一点积蓄,即使短期不上班也不至于风餐露宿。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底气。所以大家应该养成攒点钱的习惯。
对于很多90年代、00年代的职场人来说,他们或许早已经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样,一份工作是养家糊口的唯一指望。这一批年轻人虽然不是家家富裕,但小康家庭已经不少,他们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后,更愿意找一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如果一份工作带来的只有微薄的工资,没有精神上的富足、对团体的认同感,炒老板鱿鱼的人并不罕见。
3、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上班也能赚钱。
我在上班就有意发展自己一专所长的技能,比如着手写稿投稿,以备副业可以转为主业。信息时代下,坐在办公室上班不再是唯一出路。当你不想被领导管、被同事卷,自己创业或者自由职业都是年轻人的选择。
比如,我个人就正在通过不上班只工作来赚钱,像我这样的数字游民已经越来越多。再比如,大理摆摊文化盛行,很多任不上班通过摆摊都能养活自己,甚至有的还有不错的收益,这对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年轻人来讲,极具吸引力。
当然,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天天有,但一边抱怨一边按时打卡的更多。在近几年疫情影响就业的大环境下,辞职需谨慎。
我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 辞工了,再去工作,到处都不适应,也不习惯,把钱耍完了,不知道怎么办,反而厌倦?
如果你这样下去会越来越懒散,还是尽快找一个工作先去做。不管怎么不适应,一定要咬牙坚持下来。只要坚持三个月下来,你的习惯就会发生改变,就不会像以前那么感觉上班痛苦了。有事情做你的心里想的也少了,也不会显得那么厌倦。作为年轻人,你讨厌重复的工作吗?为什么?
你好。作为年轻人,我非常讨厌重复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它熬光了我的所有动力和对未来的憧憬。
1、长期重复进行一项工作,缺乏难度挑战。
2、工作难度高、压力大,长期的执行会让人身心疲惫。
3、工作无法让人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产生了自我怀疑。
你身为老师,长期以来都是上你自己负责的课程。课程内容已经十分熟悉,讲课模式也已经很固定,这让你一直在重复同样的行为,产生了倦怠感。
你还要每天面对一大班学生,各人的表现各异,也有很多不太听话、让人头疼的学生,要管理好他们、处理好师生关系实在是很大压力。
你要讲课、管理学生,这些工作既琐碎又复杂,要耗费不少时间精力,学生的表现也让你很不满足,因此你对这份工作无法产生成就感和价值感。
要面对和解决职业倦怠,需要进行一些改变:
1、首先暂停脚步
感到倦怠无力时,就暂停一下脚步,停下来歇一歇,让自己紧张烦躁的情绪缓解下来。可以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下休整,重新充电。
2、解决情绪问题
你感到厌倦、烦躁甚至是愤怒,产生了消极情绪。那么就要尝试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情绪疏解和管理,将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减轻焦虑。比如,运动、冥想、自由书写等。
3、为工作重新设置目标和挑战
为你的教学工作重新设置目标和挑战,提高难度,打破重复状态,寻找新动力。比如,本学期要帮助N名学生的成绩达到X分以上,课程要获得百分之几的好评率,等等。
4、重新思考和寻找工作的意义
可以和其他一些老师或前辈聊一聊,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份工作和这个职位,思考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思考一下自己从事这份工作的目的,它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通过什么来实现?
5、体验不同的生活和人生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休假外出旅行,改变环境,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与人生,从而调整心态,得到不同的感悟。
很多工作都要承受巨大压力,有得有失。比如你做老师,要承受讲课和学生的压力,但是却可以享受长假期。
工作三年了,薪水不高,感觉工作越来越无趣,每天行尸走肉一样,我该怎么办?
我也遇到了跟你差不多的情况。不过比你工作多了些年份,薪水也不高,每日的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确实无趣,每天行尸走肉一样,一成不变的生活,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而产生这种原因,是因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
或许我的经历可以给你参考下。
在工作了一年多以后,我就产生了职业倦怠。当时我觉得每天这样工作,真的很累,很无趣,但是又不得不去工作,没有一点精气神了。
当我多次产生这种情绪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有了职业倦怠的心理了,这个时候,我开始端正自己的态度,寻找解决的方法。
第一招:端正意识,明确自己是为自己工作。
有时候产生职业倦怠,更多是一种为别人工作,被逼着去工作的心理在作祟。
所以当有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需要先审视自己的工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一份好的工作,当你想明白之后,要么换工作,要么继续工作下去……比如薪水太低,是工作职位的问题,还是公司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问题……想清楚了,再做决定。
但是这些选择都是你自己做的,你是在为自己工作。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知道自己是喜欢这份工作的,每天在处理数据的时候,用自己掌握的技能梳理各种信息,做出应对,确实是我喜欢的人,而且能够用自己喜欢的工作来养活自己,我的矛盾大概只是对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满吧。
第二招:重新寻找工作中的闪光点跟亮点
人在每日的习惯性重复中,会忽视很多现象跟问题,眼中看不到别的,就更难发现工作中的乐趣了。所以可以适当调整心态,重新适应工作,挖掘工作中的亮点,更新知识,用新的方法去应对工作。
比如每天跟同事打交道,不同人不处事方式是怎么样的;又或者之前习惯了的工作方法,是不是可以改进完善等等……
甚至给办公桌上摆一盆花,跟同事分享零食等,也可以成为工作中一种乐趣。
第三招,把工作跟生活分离,不要让工作影响你的正常生活……
此前有一次晚上,早已下班,跟朋友出去吃烧烤。客户打来电话,要求寄样品,寄证件。甚至还要求我给他更低的产品价格,拉锯了半天 最后谈完了 。朋友还等着吃烧烤……
也有一次周末,好不容易跟朋友一起看电影。同事打电话来,问一些产品的处理情况,确认产品的处理意见跟偏差。不得已站在电影厅门口 谈了十几分钟电话,再进去,电影已经开场了……
你是否也是因为每天生活被工作侵占了,而产生了厌烦的心理,那么你可能需要割裂一下工作跟生活之间的相互侵占。
上班认真工作,下班认真生活。二者谁都不要侵占对方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