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岁男性老人突感与人交谈说话时顿感眼想发黑接着相倒地什么病危险吗

2024-10-09 07:51:07 来源 : 网络 作者 : 听雨楼

83岁的老人,早上心力衰歇,打了一针强心针.后又活过来,现在说话无力. 能活多久,

心脏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在美国约有三百万人罹患此病,全世界约有一千五百万人患有此症。年龄越大盛行率越高,超过七十五岁的老人当中,约有10%的盛行率。以发生率来看,全美国每年约有四十万人被诊断为心脏衰竭,每年约有二十万人直接或间接因为心脏衰竭而死亡,其中约有半数患者因心律不整而猝死。五年存活率在男性约为60%,女性约为45%。由于这些数字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这个普遍的疾病,笔者认为必须多加留意,以下就是关于心脏衰竭的深入报导。 身体的器官不胜负荷就会导致衰竭。而心脏衰竭是心脏无法满足周边组织灌流需求的状态,是许多急慢性心脏病的共同结局。常见的病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不整、和心肌病变。另一方面,如果心脏长期处于高心输出状态,也容易导致心脏衰竭,例如: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怀孕后期、和感染症等。代谢性疾病导致全身性的类淀粉沉积也会导致多重器官的衰竭,包括心脏在内。 心脏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器官,当它面临灌流不足的情况,就会启动几个代偿的方式。第一个机转为水份与盐份的保留,造成心脏前负荷增加,经由Frank-Starling定律,增加心输出量。第二个机转为经由交感神经释放神经传导素,而增加心肌收缩力。第三个机转为在无法增加心肌细胞数量的情况下使心肌纤维肥厚。短期内或许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灌流不足的问题,然而这些代偿方式长期来看对于心脏本身都是有害的。 若心脏衰竭到了末期,机能严重损害时,整体心输出量已经不足以灌流周边组织,为了大脑、心肌、和肾脏等维生器官的血流量,心脏必须重新分配左心室的输出量。尽量提高心脏后负荷,同时影响交感神经收缩末梢血管,降低皮肤与四肢肌肉等周边组织的血流量。心输出重新分配的情况也可以出现在中等程度衰竭的心脏,此时多半患者处于运动、发烧、或贫血的状态,这些状态对于心脏都是额外的负担。这种方式的代偿无法持久,一旦心脏功能出现代偿不良,后负荷增加反而会减少心输出量,进一步提高心肌耗氧量。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将导致更严重的症状。 根据以上的描述,可以区分心脏衰竭为不同的型式方便了解。例如高输出量或低输出量、急性或慢性、左侧或右侧、输出性或回流性等。说明如下:◆ 高输出量与低输出量心脏衰竭 心脏输出量的正常范围为每分钟每平方米2.6~3.6公升。按照输出量的高低区分衰竭,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实用的方法。容易造成高输出量心脏衰竭的疾病有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动静脉瘘管、脚气病等。而低输出量心脏衰竭的原因多半是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症、瓣膜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包疾病等。聪明的读者或许会问,高心输出量对于周边组织的灌流量怎么会不足呢?其实高心输出量心脏衰竭的成因很复杂,以贫血为例,由于血红素过低,心脏必须射出异常大量的血液才能供应全身组织足够的氧气,这种额外增加的血流量对于心脏是一个负担,会对心肌造成不良影响,长期下来就会造成心脏衰竭。◆ 急性与慢性心脏衰竭 以时间进展的快慢来区分心脏衰竭。一般来说,急性心脏衰竭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脏瓣膜破裂;而慢性心脏衰竭多半发生于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这样的分类能够让一般人了解心脏功能丧失的快慢,却没有太多的临床意义。◆ 右侧与左侧心脏衰竭 哺乳类的心脏分为左右两个完全隔开的房室,人类也不例外,按照左右侧功能的差异来区分早期心脏衰竭是一个实用的方法。左心室异常负荷的初期,血液容易在肺部郁积而产生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的症状,称为左心衰竭;相反的,右心室异常负荷的初期,血液容易在肝脏、四肢郁积而产生全身水肿的症状,称为右心衰竭。然而这样的分法对于末期的心脏衰竭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因为心脏虽然左右隔开,却共用中央的房室肌肉,不论是哪一侧先产生衰竭,最后都会导致整个心脏机能的退化。◆ 输出性或回流性心脏衰竭 这是早期医师对于心脏衰竭机转的两派说法,Fames Hope于1832年首先提出回流性心脏衰竭的学说,认为心脏衰竭是由于心室无法正常射出血液,使得心室之前的心房及静脉系统压力与容积上升;而Mac Kenjie于1913年提出输出性心脏衰竭的学说,认为心脏衰竭是心室不能朝动脉系统射出足够量的血液所致。不论是输出性或回流性的心脏衰竭,结果都是全身组织的灌流量不足。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最怕的东西是什么?

六十五岁的老人我认为什么都不怕,到这个年龄人生离终结不远,一切顺其自然,活过一天算一天,活过一年算一年。
人过六十五已快到古稀之年,把一切看开,名利与我们无关,什么高官厚禄,儿多女少也得过,什么亊情赶上只有一个无奈。
不管你年轻时是达官贵人,家财万贯,到头来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老天是公平的。
只不过条件好的活的好些,条件差的还得活,不要和人比钱多,不要和人比孑孙孝顺,活者就好。
人的一生不好活,年轻时奋斗过,自已心安理得,只讲付出,不计回报,该放还得放下,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见百岁人。
珍惜自已,少生病,少一份痛苦,珍惜身边的人,爱情,珍惜与你相濡以沬,相扶到老的人。
珍惜儿女亲情,多体凉他们,孩孑们也不容易,尽量不要给儿女们添麻烦,凡亊尽量亲力亲为,不要动不动就孝呀什么的,人心换人心。
不要怨天忧人,什么 社会 不公,福利不好,儿女不孝,世态冷暖,都得放下,人之生死,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才是。
老年人有五怕,听我说说大实话:
根据本人观察了解,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有五怕。
一怕失去另一伴,身边无人来陪伴。有病有灾没人管,孤独寂寞很无奈。
二怕得病去医院,来回折腾受不了。辛辛苦苦攒俩钱,一场大病全花完。
三怕养老金太少,养老院都去不了。请个保姆都困难,精打细算度残年。
四怕下雪道路滑,一不小心就跌倒。皮肉之伤是小事,就怕骨折受不了。
五怕出门过马路,来往车辆真不少。走走停停四处看,小心翼翼防意外。
人人都有老来难,怕也没有什么用。
生老病死是规律,只能乐观去面对。
开心快乐每一天,活在当下心最安。
我今年59岁 ,65岁还差几年 ,我认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怕的就是没有钱 ,有钱一切都好办 ,没钱寸步难行 。如果到了65岁以上 自己银行里没有存款 ,也没有退休工资 ,如果再加上子女不孝 ,估计会活的很悲惨 。大家是不是同意我这个观点 ?老来难啊!
65岁以上的老人 ,他们怕什么呢 ?大概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
第一种类型 :有钱的或者是有养老金的 ,他们怕的是生活质量不好 。
有钱的或者是有养老金的65岁以上的老人 ,大多数都会住在城镇 ,因为他们不要担心没有钱用 ,那么他们会担心一些什么呢 ?或者说是最怕的是什么呢 ?结合我个人的感受试想一下 ,那么我应该最怕的应该是 :
第一 ,怕失去老伴 。少年夫妻老来伴 ,到了老年人以后 ,失去老伴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 ,那就会成为真正的“孤寡老人 ”。我们这一代人 ,思想比较保守 ,既然两个人在一起了 ,就希望能够白头到老 ,失去了老伴 ,即使自己儿孙满堂 ,即使自己的子女非常的孝顺 ,也代替不了老伴的作用 ,自己的身边有一个说话的人 。
第二 ,怕自己得病 。即使自己有钱医治,自己也要受痛苦 ,如果是得了不治之症 ,即使有再多的钱 ,也是无济于事 ,赵本山的小品里有句话说的好 :人最怕的就是人在天堂 ,钱在银行 。所以都希望自己到老有一个好的身体 ,但是有钱并不能买到好身体 ,与之相反粗茶淡饭的人身体会更好一些 ,所以在身体好坏方面钱不能决定一切 。最怕自己得病 ,久病床前无孝子 ,儿女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不会来天天照顾你 ,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有一个好身体才能拥有一切 。
第二种类型 :自己的银行没有存款 ,也没有退休工资 ,他们怕的是生存问题 。
虽然生活和生存只有一次之差 ,实质的生活中相差很大 ,有钱的人是考虑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 ,而没有钱的人是考虑以后怎么生存下去的问题 。一般的人都不存在生存问题 ,但是如果到老年了,又没有钱 ,没有养老金 ,再加上子女不孝 ,那么就会有生存的问题 。银行里没有存款也没有退休工资的人 ,他们怕的是什么呢 ?
第一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问题 。因为没有了好身体 ,就不能去劳动 ,收入就没有保障 ,没有了经济收入 ,生存的问题就会出现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在农村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 ,不管他多少岁 ,都要下地劳动 ,是他们不想休息吗 ?还有的人说 难道他们没有养老金吗 ?其实他们不是不想休息 ,微薄的一点养老金根本顶不上什么用 ,每月100元的养老金 ,最多能买一袋米 ,其余的怎么办 ?所以没钱的老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身体 ,能够下地劳动赚钱 。
第二 ,他们怕子女不孝,害怕子女没钱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想法呢 ?如果自己的年龄老了,银行里也没有存款 ,也没有养老金 ,自己赚钱不够糊口的时候 ,就希望子女能给一点 ,给他们养老 ,养儿防老在他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如果是自己有钱就不存在这个想法 。他们还希望子女能混得好 ,如果是他们的子女自己都没有钱 ,那么他们还拿什么给他们的父母养老呢 ?即使子女再孝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手里没有钱 ,再孝顺也是一句空话 ,大家说对不对呢 ?
怕的事很多了,人老了身体渐渐衰退了,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要靠别人来帮忙完成,人们常说求人不如求己,人老了,有些事不求人还不行。
六十五岁这年龄,最怕身体不好,生病,口袋里没钱,那才是最大的悲哀,没钱疼死的感觉,其次就是没人照顾,风烛残年需要有人关爱,有人温暖,害怕孤独。
现实生活中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较多,虽说有 社会 关爱,但ta们还是渴望有家人陪伴安度余生。养儿防老不是没道理。国家养老体制逐步在完善,在完善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养老模式,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老人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人老是必然规律,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怕也没用,该来则来,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面对现实,保重身体, 健康 快乐过好每一天。
六十五岁,逾过了花甲,在往古稀蹒跚。
告别了热恋的岗位
告别了辛苦的工作
告别了熟悉的同事
告别了争先和恐后
告别了雄心和壮志
告别了晋级和加薪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乘着还有余晖,乘着还有余热,
或解甲归田,或叶落归根,或坚守老巢,或移驾儿女处。
退休后经过五年的修身养性,
远离了汗流浃背
远离了头昏脑胀
远离了精疲力尽
远离了辛勤耕耘
远离了日以继夜
远离了轰轰烈烈
远离了纷纷争争
远离了鼓角争鸣
远离了情重仇深
淡忘了在职时的热血沸腾
淡忘了在位时的叱咤风云
淡忘了在岗时的如履薄冰
一身轻松,淡看着烈日雪月、秋雨春风。
置身闹市,置身小巷,置身山村,置身桃花源,
游遍名山大川,尝尽各类特产,玩尽爱玩之物,以伏枥忘志为荣。
当好了保育员、保安员、采购员、炊事员、卫生员、享受着天伦之乐。
不经意间,对着穿衣镜端详:
里面多么熟悉的面孔,忽然变得不曾相识:
浓密的头发,竟像冬天树上的枯叶,稀稀拉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光滑的脸庞,竟像长满了皱纹的树皮,沟沟壑壑。“尘满面,鬓如霜”。
明亮的眼睛,竟像没有擦干净的玻璃,浑浊无光。
聪颖的耳朵,感觉窗外嘹亮的歌声越来越轻盈。“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洁白的牙齿,上上下下有好几颗不辞而别。
个子好像矮了两公分,
饭量好像少了两小碗,
瞌睡好像减了两小时,
步履好像慢了两节拍,
衣服好像大了两指头,
皮鞋好像重了两市斤,
老了,自然规律,不服不行!
六十五岁了,最怕什么?
怕身体有病,不能自理,拖累儿女,
怕身无分文,捉襟见肘,寸步难行,
怕失去老伴,孤立无助,寂寞难耐,
怕儿女不孝,不理不采,独守黄昏。
更怕国家不繁荣, 社会 不太平,遇到灾难,最倒霉的是年迈老人。
六十五了,最怕什么?
历经沧桑,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该聚聚,该散散,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起起,该玩玩,该游游,该乐乐。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来,而苏轼东坡却认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的青春虽然不可再现,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使人焕发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
这两句振奋人心的议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清醒的看到:六十五岁,还年轻呐:
比美国竞选总统的两位老人年轻二十岁;
在农村,还算半个劳动力,照常锄禾日当午,种瓜种豆;
在外国,有的在企业当老总,有的到处谋求职业,自食其力,有的还在相约花前月下和黄昏之后。
要顺其自然,要知足常乐。
要庆幸我们生在好国家,传承好传统,依靠好政府,遇到好体制,享受到了好待遇:
手持三卡:
社保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医保卡,有病早治,体质刚强;
公交卡,遨游城乡,赏心悦目。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全世界老人首当其害,人人自危,有些国家对六十五岁以上老人直接放弃治疗。
惟有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六十五岁,七十五岁,八十五岁,九十五岁……只要患病,只要一息尚存,拼全力救死扶伤。
为我们是中国人自豪,
为我们是中国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骄傲。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敬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放心吧,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正笑咪咪的等着我们。
健 健康 康是我们的身体,
快快乐乐是我们的心情,
嘻嘻哈哈是我们的朋友,
团团圆圆是我们的家庭,
扶扶搀搀是我们的老伴,
孝孝顺顺是我们的子孙,
安安定定是我们的 社会 ,
繁繁荣荣是我们的国家。
65岁已经进入人生的暮年,不论你多显年轻,多么精力旺盛,可是你的生理会经常提醒你,不再年轻,是时候考虑养老问题了。
现在城市的很多老人有足够的养老金,衣食无忧,身体允许,可以到处 旅游 ,尽情地享受生活。
但是,静下来想想,还是有忧虑的事,担心的事,最怕的事,每每提起都如鲠在喉 : 担心老了重病卧床,怕给儿女带来沉重的负担。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不是每一个老人都能像马克思一样在安乐椅上,永远地睡着了。有的让过了65岁,身体就出现病变,中风心脑血管病疾病,导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我邻居韩教授67岁,打扫房间,登高一步踩空,锁骨骨折,现在卧床不起。儿子工作忙,无力分忧,请一中年妇女,每月4000元,供吃住,日夜照顾。幸亏韩老师退休费每月8000多元,不会出现赤字。但是,他躺在病床上心疼啊!人没有事事如意的,心疼也得认。
担心不如从现在做起,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不要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消费。身体是最宝贵的,最值钱的不动产,家里所有大件都贬值,唯有身体价值连城。
如果你想开了,时时处处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科学 养生 ,吃得香,睡得实,玩得快,走得动,每天生活在快乐之中。估计你不会患大病,你也完全不必担惊受怕啊!
65岁以后,人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各种疾病慢慢开始出现,三高,腿疼,腰疼,身子没有过灵活了。其实这些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急病住院。如脑溢血,心梗,各种息肉,特别是癌症。花钱是个事,孩子们有工作不能光耽误,顾人还不放心。住院光受罪,想想就毛骨悚然。所以老人怕有急病。慢性病没事,街上净药店,吃药养病是老年常识。老年人听大夫的话,尽量避免急性病。不吸烟,少喝酒,穿厚衣,少吃饭,慢行走,少管事,处处谨慎小心,就能避免急病。
到了这个年纪,最怕的事儿很多,如,身体有病、口袋没钱、子女不孝......
若说最怕,我认为是 孤独 。
六十五岁, 从时间上看 ,应该很充足,特别是城里的退休老人,根本就没事干。可是,一个孤老头儿,有时间他连自己的饭都不想做,经常是饱一餐饿一顿的,三餐变两餐、两餐也是吃剩的;门也不想出,出远门,岁数不允许,怕出意外、出家门无事干;衣服都不想洗,为啥?没动力!
大把的空余时间就关在那住了若干年的房子里,还不孤独?!
从精神上看 ,生活没有了目标和追求,转移不了注意力。一人闲在家中,说话没人听,有苦无处诉。子女稀少,多数成家立业不在身边,见面难,见了面也没耐心听你倾诉心里话;跟着子女住也无济于事,不但不能解决孤独,弄不好还失去了自由,还是孤独!
从现实看 ,如果遇上自己头痛脑热的时候,想喝口水,水瓶是空的,有水也到不了自己手里;眼前才六十五岁,身体还算硬朗,想干什么身体还能动,可是,后面的路就不敢往下想了,恐怕是有钱也花不了。不但孤独还恐惧。
......
所以,人到六十五岁以后,最怕的是孤独。
但是,如果有老伴,特别是原配老伴就不孤独了。原配老伴与自己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即使平时也少不了争争吵吵,磕磕绊绊的时候,但她不会与自己离心离德,忠诚、可靠、贴心度比较高,早已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
有了老伴,哪怕钱少点,可以把日子过艰苦一点;心里有苦,可以说给老伴听听,也许会得到老伴的安慰或是主意;生活也有规律,哪怕是自己动手也有劲点;生病了,有人守在身边问寒问暖......
所以,珍惜原配老伴;即使原配因故不在了,也要尽快找老伴。
一孔之见。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可怕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有什么可怕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不可避免,无论什么年龄都应该勇敢的面对人生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情况。
走过人生六十五个春秋的人,见得多了,看得惯了,想得通了,已经没有了过多的欲望和追求,一觉睡过去永不醒来又如何呢?
六十五岁以上老人,一般来说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更懂得人生的意义,遇事不会那么神经质,很注重节制自己的欲望,有了自己的习惯和规律,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人生应该是这样:大度,洒脱,开朗,乐观!无论到什么年龄,都坦然面对生活,对一切艰难困苦无所畏惧。
在农村的话,六十五岁还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子女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全靠俩老打理。如果这个时候身体跨了,下不了地、做不了农活,那就麻烦了。
在城里的话,或者是子女混得好,将父母接过来享清福。辛苦了几十年,如果这个时候身体不争气,那就太不值得了。或者是有退休金的老人,几十年忙忙碌碌,希望这个时候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抑或又出去游览,恰恰身体出故障,这当然难受。
确实,无论生活在城里还是乡下,六十五岁虽说算作老人,但其实还不老,还能做不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假如这个年纪身体就不行了,心中的想法不就成了泡影!
不少人几十年奔波劳碌,生活无规律,吃喝不讲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不是这种问题就是那种问题。那怕家财万贯,也经不得几下折腾。
有的老人,早年为了子女“跳出农门”而不懈奋斗,后来又为子女买房买车结婚操劳,根本不顾自己日子过得如何。
等到子女将老人接到城里,希望老人过点好日子时,老人先是腿脚不利索了,再是双手也不听使唤了,然后是说话时舌头不灵活了……,一检查,说是“脑梗”“脑萎缩”,问题一股脑儿都来了!
这下好了,坐上了轮椅,从早到晚,吃喝拉撒,完全靠别人照顾。子女孝顺的话当然好过些,但久病床前无孝子啊!何况子女都有事业有家,天长日久怎么照顾得过来呢?
由此看来,一个人老了,最怕的是身体不争气,自己活动不自如。
人啊,不要为名利得失较劲,不要为地位高低攀比,不要为钱财多少生气!
人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多为别人快乐着想,多为家人幸福着想,多为自己 健康 着想!此外都是身外之物。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到古稀之年。就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也退休几年了,农村的老人在这个年龄去打工,说啥也是不会有人要的。我国延迟退休还在讨论中,年龄也定格在65岁,不得不承认完全进入老年了。这个年龄段的老人最怕什么呢? 提神认为不是养老,而是怕生病。
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入生命的“决定期”。脚根不稳,跌倒了有时会引起连带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脑中风,一不小心会落下瘫痪。且不说看不起病,单是生活不能自理,受累受罪已经无法言表。养老只耍有一日三餐,不饿着肚子就行,怎么也会一天天的过去。生病了,苦不堪言,应该是65岁以上老人最害怕的事。
65岁以上的老人,要进行适当的锻炼,比如,做体操、散步,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注意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每天至少睡眠6小时以上,能调节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平衡;保护脑部 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是自己处于 健康 的良性状态,延年益寿。

老人口述历史公益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2015 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静安区王家沙花苑的一间红砖老洋房里接受关于口述历史的培训。
这是公益组织“创益家”的一次历史主题活动,这些高中 生将在寒假走向敬老院,为80-90岁的老人写下他们的个人历史,并用文字、图片、照片制作老人们的“记忆盒子”,“给未来留下记忆”。口述历史是什么?谁都能做口述历史吗?该怎么做口述?史学工作者顾训中在培训中分享了他这些年来致力于从事“文革”亲历者口述历史工作的经验。
什么是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口述历史兴起的条件是技术的发展,录音机和摄像机的出现使得历史记录的音 视频信息呈现成为可能。
其价值在于留下当事人的记忆,补充传统文字记载和器物历史的不足,关键人物的口述甚至可能改变和修正文字记载的错误之处。更重要的 是,它让普通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让历史恢复为普通人的历史。”
顾训中说。口述史学研究者杨祥银曾在《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介绍,口述史学这一术语正式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据美国口述历史协会记 载:“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开始记录美国生活中显要人物的回忆,从那时起口述史学作为当代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手段而创立起来。”而 中国的史学界早在1950年代便以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搜集资料,大力推动“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 料刊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现代口述历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者。
一些高校和专业研 究部门先后成立了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关著作陆续出版,例如中国社科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口述历史》丛刊,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成立,而国内第一本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也于2014年10月出版了第一辑,此后将于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近年来的口述历史相关著作选什么题材做口述?上 世纪末,英国BBC电台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声音档案馆曾联合主办英国历史上最大型的口述历史项目——“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 (://sounds.bl.uk/accents-and-dialects/millenium-memory-bank),选择不同地区、 阶层、职业、性别的人来回忆在过去这个世纪里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21世纪的憧憬。
“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美国斯坦福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曾对从伊拉克、阿富汗前线返回的学生士兵进行口述访谈,并邀请这些士兵在纪念活动上朗读本人在战时与家人的往来邮件,凸显声音在 历史书写中的作用(://news.stanford.edu/news/2012/november/veterans-day- events-110812.)。在中国,全国政协和地方 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文史整理工作曾大量搜集伪满统治时期的口述资料,编成《伪满统治下的长春》、《伪满统治时期的长春大学》等。
此前这段历史的主要 资料来自官方,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中充满了混淆是非的言论,而口述则建构了另一种视角的历史。可见,口述历史的选题往往忠于时代的要求,也暗示了历史焦点的转移。
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有不平凡的意义,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反种 族隔离主义运动等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代,相应地随着这一时期社会史的兴起,美国的口述历史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口述历史并非只适用于宏大历史的选题,它同样可以用于个人历史的撰述。
通过一个普通的历史见证人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一些历史事件。怎么做口述历史?口述史学的实践已经发展出一定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访谈前——确定对象、背景研究、类型确定、提纲拟定;访谈中——取得信任、仔细倾听、重视 互动、独立空间、资料收集;访谈后——形成录音记录稿和文字整理稿、重要内容核准、交由受访者求证、资料归档保存。
背 景研究是成功访谈的关键,除了资料准备以外,甚至还可以进行初步访谈,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资料准备是你拉近与受访者距离的一种方式,”顾训中 说,“在正式访谈中,取得对方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与对方不太熟悉的情况下。
而事先了解受访者(可能)经历的事件,可能让对方产生一种亲切感,甚至 帮助对方回忆起相关内容。”杨祥银则提示,“初步访谈最忌讳的是交流过于详细,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出现。”
他曾在与一位老教授初次见面时,由于话题投机,在 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聊了两个多小时。但在正式的录音访谈中,老教授就再也不愿意重复上次的谈话了。
准 备访谈提纲时,可以设置令受访者自由发挥的问题,也可以设置那些只需得到明确答复(是、不是、具体数据、时间、地点)的问题。在正式的访问中,可以“由近 及远”,即从身边的事情谈起,“您的儿子现在做什么工作?”、“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或者“由远及近”,从对方可能印象深刻的过往谈起。
但 事前准备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交流中仔细。
75岁以上的老人,将其一生经历,结合历史知识,写一篇人物传记(
七十五岁老人魏远丰讲述历史——我十八岁参军,参加过金门炮战,立过3次“三等功”!
魏远丰,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办翁山村白泥塘人,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 *** ,1956年在部队加入中国 *** ,曾是 *** 0145部队505炮兵团战士(任过炮长),经历过1958年金门炮战,曾立过3次“三等功”。
魏远丰老人讲述:我是1955年参军,1959年复员退伍。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1957年美国想重返朝鲜,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1958年,由于人民 *** 重兵福建若 *** 岛,美国第七舰队派驻台湾海峡,至此发生了金门炮战,金门炮战历时数年。当时 *** 0145部队505炮兵团奉命前往福建前线参加炮打金门战斗,我是505炮兵团战士,曾任炮长(相当班长,一般小型炮配备7人,大型炮配备9人),参加炮轰金门战斗,立过3次“三等功”,1963年曾获《返乡光荣》荣誉证书,。1959年复员退伍后,安排在区船厂工作(任保卫科副科长),1963年安排到军屯大队工作(任支部副书记),1965、1966 年调到钦州搞社教,1967年社教结束后调到东星林场工作(任场长),1968年调到高德公社工作,先后在高德运输队工作(任队长),高德竹织社工作(任书记、社长),农械厂工作(任书记),电度厂工作(任厂长),高德建筑队工作(副经理)。七十年代末回家务农(没有退休金),生育有三个儿子,主要以务农为生,生活比较清苦,1995年配偶病逝,现在自己一个人生活。
按常规,这些经历过战斗又立过功的老战士,在人们心目中都会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尊崇,相关部门会对其生活有一定的补助等等。但这位老人返乡务农后,几乎没有得到来自任何部门的补贴。老人说:与他一起参过军的人,退伍返乡后,按照政策都给予一定的补助。但像他有这样经历的人,如今已经七十五岁的魏远丰老人,似乎对于没有受到过 *** 补贴照顾也没那么在意了!
口述私人历史简历调查,老人去世多年,想把老人一生履历搞清楚,
如果是城市中的原非农业户口老人,都有本人档案。退休老人的档案都在当地社保局存放保管,可以到那里查就清楚了。一般现在去世的老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经过登记、肃反、四清、清理阶级队伍等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可以说原大陆中国人的底细都很清晰。如果想查询,应该尽早,对于一般人的档案,保存是有期限的。过期将会销毁。
如果是退到农村的老人,原来是国家干部,退伍军人也好查,到当地武装部、安置办等部门查询。如果是那一方面“历史上有问题”的,比较难查,因为整理他们的材料不同时期不同运动由不同部门或临时部门组织、负责,但是对这些人调查、掌握的更清晰。
如果没有时间,想请专业公司调查,他们也要循这条路子。可以找私人调查或侦探公司,这个名字各地叫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金光耀口述历史
(1)作答本题注意划线句中的“因此”,根据这可知答案就在前文,本题对应的答题区间就是文章的第三段.根据语段内容可以概括出答案:可以丰富历史记忆的细节;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可以记录和保存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关键在于联系前后文.“尽管这个群体中的个体间的口述存在差异、矛盾甚至冲突,这些不同的叙述却会产生抵消效应,从而可以提供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叙述”“摸象者提供的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但综合起来却是关于大象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根据这两个句子可以理解句子的含义.(3)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要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语连接.本文是首先,论述口述历史的价值和作用;其次,指出口述历史也会有误差或失真(偏差和失误)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呼吁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 答案:(1)可以丰富历史记忆的细节;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可以记录和保存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2)群体中的个体间的口述存在差异、矛盾甚至冲突,但综合起来却是关于历史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提供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叙述.(3)首先,论述口述历史的价值和作用;其次,指出口述历史也会有误差或失真(偏差和失误)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呼吁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
口述家史:爷爷奶奶的故事1000字(采访稿+后记)
一直以为家史是一个极其神秘和严肃的存在,只有那些香火绵延几百年的名门望族才会编纂家史,因为他们有辉煌和自豪的过去。
直到我看了老师的范文才明白,原来普通人的家史也可以这么精彩。 为了简述这份家史,我向爸爸妈妈了解了许多我从未了解的过去。
爷爷的爷爷,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就叫做祖爷爷吧。 祖爷爷生活在清朝末期,曾经是地主。
家族地处河南小乡村,或许没有太大地受到战火的摧残,亦或许当初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还没有入侵,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那时候的地主家族也许不是家财万贯,但至少衣食无忧。
有田、有地、有家仆,在森严又腐朽的传统封建等级制度下各司其职,家中兄弟姐妹过着清朝少爷小姐般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是平静的生活终究抵不过时代车轮的碾压,大环境的带动也使得这个已经腐朽的大家族摇摇欲坠。
满清后期,国家政治制度腐朽,英国为了资本积累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多少中国人民受此荼毒,迷醉在吸食鸦片带来的一时 *** 中无法自拔,可以想象一群国人放任自己颓废,或趟、或卧、或站在乌烟瘴气的屋子中沉迷……但不幸的是,族中三位前辈是这群堕落国人中的成员,爸爸说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具体是哪几位前辈吸食鸦片已经无法考证。三位前辈挥霍家产去吸食鸦片,架空家族财产,直到脆弱的家族驱壳再也无法支撑,于是他们就变卖家产:卖物件,卖家仆,卖房产,卖土地……家中的积蓄如洪水般的速度流失,很快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封建家族便轰然倒塌。
毒品这种东西真的是毁人毁家毁前途,满清后期,一个吸食鸦片的人就足以毁灭整个家族,何况我们出现了三个!曾经衣食无忧的一家就此拉开了苦难的序幕。 祖爷爷的后人经历了战争年代,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8年的侵华战争让这个已经支零破碎的家族更加雪上加霜,在战争的夹缝中生存,时刻提防着日本人的侵袭。
听爷爷说,当年日本人占领了我们的村子,抢、掠,几乎丧尽天良,但是万幸的是他们没有做那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比如屠杀。因此家族一脉得以延续。
爷爷出生于19世纪40年代,熬过了战争年月中最艰苦的那几年,有幸在新中国长大。他年轻时候当过兵,正赶上饥荒那几年,穷、饿,种种生活的压力让那时候的爷爷拼命干活,只求能吃上一顿饱饭。
爷爷说:最饿的时候连树皮都吃过…… “树皮是苦的吗?”我问。 “只要能填饱肚子,又有谁在乎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爷爷已经迎娶了奶奶,有了我的大伯。为了家中几口人,爷爷拼命在生产队工作,趁着年轻力壮,做最累的活、干最苦的差事,做了生产队的队长。
然而拼了命的干活并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衣服破了补补了破,吃黑面馒头,水煮菜,没有肉,没有油,长时间吃不饱饭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有时候干活干到双眼发黑,走路全是靠意识在支撑,仿佛挥舞锄头的下一秒就会昏迷过去,然而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爷爷的父亲好歹是地主的后人,肚子里有点油墨,所以即使再穷,爷爷也从小也接受了教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时候报纸夸大其词,不切实际地描述着生产成果,爷爷说他深深地自责过,他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虚报成果,老老实实不好吗?可是镇长、书记的命令,为了生活下去他不得不听从。
奶奶家一直属于社会底层,极其贫穷。 “我们那时候啊,根本就不能叫上学。
去学校做什么?去菜地里拔草,锄地,喂猪,学不到什么知识的。晚上回家还得帮助家里人干农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当时要生活啊,可真是不容易。”
奶奶如是说。 爷爷在生产队的时候,奶奶在家边干农活边带孩子。
和太奶奶分家之后由于太贫穷没有房子住,曾经住过生产队的“炕楼”(就是加工烟草的房子)。这里除了加工烟草还烧制砖头,他们称为“窑厂”。
长时间的烟熏,墙壁都已经成为黑色;窗纸已经不能遮风挡雨,土堆起来的墙仿佛一场大雨冲刷就会倒塌。奶奶白天在“窑厂”干活,半夜就着昏黄的灯给爷爷补衣服,岁月艰辛,但一家也算是和乐。
由于表现优异,所以爷爷退役后能够分配在舞钢钢铁厂工作,那时候应该算是一个铁饭碗了吧!土地改革后又分配到了土地,紧跟国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生活渐渐宽裕了起来,有了积蓄,盖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所房子——两间大瓦房。直到今天我们老家的院落都是在这两间大瓦房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
多年后爷爷调到舞阳公路局做会计已是后话。 暂且说说妈妈这边一族。
太姥姥(即妈妈的姥姥)是地主家小姐。16岁出嫁,一生受尽磨难。
我很小的时候见过太姥姥,那时候太姥姥的双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双真正的三寸金莲。
一双脚还没有我的巴掌大,脚型呈三角形细长,脚趾畸形贴在脚掌心,脚背高高拱起,难以想象这双脚的骨骼成了什么模样。妈妈告诉我说这是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荼毒。
想想年轻时候的太姥姥在多少个日夜因为这双被束缚的双脚流泪,多少深夜之时因为极度的疼痛无法入眠。还记得妈妈和姥姥去给太姥姥买鞋子穿,逛的都是童鞋区……儿时我还十分不明白为什么给老人买鞋子要来童鞋区,原来这双脚只能穿的上童鞋啊!三寸金莲不是。
古代一个讲述老人被子孙抬到山洞遗弃的故事
从前,有个弃老国。国王规定,活到60岁的老人要送到深山饿死。丘三把60岁的爷爷送上山,心里很难过,丘三舍不得爷爷,他冒着被判刑的危险把爷爷带回村藏起来。 不久邻国送来了两条蛇,让弃老国的国王辩认哪条是公蛇,哪条是母蛇。国王和大臣都认不出来。丘三听说后去问爷爷,爷爷说:“把蛇放在丝棉上,往外爬的是公蛇,不动的是母蛇。”丘三帮助国王认出了公蛇和母蛇,邻国的使者灰溜溜的走了。几天之后邻国的又拿来了两块木头让国王说哪是雄木,哪是雌木。国王又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去请丘三来,丘三等当差的一走赶紧去问爷爷。爷爷说:“浮在水上的是雄木,沉到水底的是雌木。”弃老国免受了两次耻辱,国王要重赏丘三。可丘三说:“这都是我那60岁的爷爷想出来的办法”国王这才明白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老人。从此弃老国的名字就改为了敬老国。
这不是历史,仅仅是个故事而已。
口述历史800字
凡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均可称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现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访谈录等形式,但不能称为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搜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再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口述史料限于提供种种研究历史的素材,口述历史则着重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阐释历史。因此,口述历史是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口述史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经过一定稽核的史实记录,对其生平或某一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是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
优点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
3、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缺点
1、口述史源于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
2、口述史很难做到纯粹的中立和不介入,口述者的记忆有时会不可靠、或有意夸张。因此越是具体的情节越要注意,除非受到了重大 *** ,不然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晰;
3、口述史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即使口述者无意作伪造假,而是抱着实话实说的真诚,但因为其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
口述家史只能写一个人吗
“口述历史”于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兴起,80年代引起了中国
史学界的极大关注,自2000年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进入探索。有人预测,口
述历史学将成为未来存史、治史的主要方法。
“口述家史”是“口述天下”系列项目产品在国家商标
局注册的二级品牌。“口述家史”的宗旨是:记录个人经历,书写家庭美德,
传承民族精神,积累人类文化。
“口述家史”是由水晶岛影视公司口述家史团队专业的外联制片、访问者
、摄像师、摄影师、灯光师、场记、后期编导、剪辑师、音译文校、图书编辑
、画册编辑、美术编辑、排版印刷制作等工种工序协同完成,由用户家里的父
母、祖父母作为主口述人,子女儿孙等其他亲属作为次口述人来共同讲述家庭
历史、寄望家庭未来的“记录个人经历,书写家庭美德”的全新服务产品。

老年人违法犯罪就可以从轻处理,合理吗?

老年人违法犯罪可以从轻处理,这是一种常见的司法实践。其背后的理念是考虑到老年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特殊情况,以及他们可能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能力或控制能力。然而,是否应该从轻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老年人犯罪行为严重、危害性大,并且有明显恶意,则不能因为其年龄而减轻处罚。反之,如果老年人犯罪行为较轻微、没有造成太大损失,并且存在合理解释或原谅因素,则可以适当从轻处理。总之,在考虑如何惩治老年人违法犯罪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裁量。

法律规定老年人犯罪可以从轻处理,但并不是所有犯罪都适用,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之,老年人的犯罪行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以确保公正和合。具体分析如下
1.老年人违法犯罪是否应该从轻处理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
2.犯罪的性质和程度:老年人犯罪的性质和程度可能与其他年龄段的犯罪不同,需要综合考虑。例如,老年人可能因为心理或生理原因而犯罪,可能没有恶意,可能造成的伤害也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是说所有老年人犯罪都应该从轻处理,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老年人通常身体虚弱,容易患病,也更容易受到刑罚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以确保他们不会因刑罚而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4.社会保障和支持体系:老年人通常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老年人犯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因此,需要考虑社会保障和支持体系,以便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相关文章

  • 生活到底是平淡着过好,还是此起彼伏

    生活是该平平淡淡还是不断追求呢?当然是不断追求了。
    每个人的生活在追求中才能更有意义,我就很喜欢不断的追求。在学习中追求卓越,追求上进;在物质,上追求好的东西;在平时,追求更

    2024-10-04
  • 怎么把握生活中的人或事?

    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1、努力生活。只有努力生活的人,生活才不可能抛弃你,既然来了,就应该用心地努力地生活,只有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会充实。
    2、认真工作。工作是我们解决基本生

    2024-10-03
  • 帕金森不可“怕”,怕的是对丧失生活

    帕金森病人的日常治疗保健有哪些注意事项及误区?1、帕金森病不会致命,不要过度恐慌。过度紧张的情绪(包括身边家人的不良情绪)对病人是有害的。
    2、不要放弃运动。在本病早期,病

    2024-09-26
  • 某男孩被拍照大多数时候都没笑觉得

    怎样看一个人是什么性格的?完美型性格
    ——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也要求严格
    表象
    完美型的朋友总体来讲是内向、思考者,属于悲观的一群人。完美型的朋友严肃,得体,礼貌,矛盾,怕别

    2024-09-25
  • 讲道理会伤害感情?这不扯蛋吗?你认为

    有的人说,家庭里,讲道理→分对错→有对抗→破坏感情→婚姻破裂。所以,绝对不能讲道理。这不扯蛋吗?谢谢你的提问,从你对问题的描述来看,感觉你很注重逻辑线条,比较偏向理性思考,不知

    2024-09-24
  • 怎样把生活过的即平凡又安稳?

    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螺丝钉,普通人如何过好这一生?普通人想要安安稳稳的过好这一生一定要学会满足现状,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一定要学会接受现在的自己,也要勇于去享受生活,不要

    2024-09-24
  • 霜秀的幸福婚姻生活月上无泪小说在

    求紫川流风霜同人小说1、《紫川前传》,作者是湖蓝火焰。
    2、《紫川之仁主》,作者是弦音。
    3、《落花时节》,作者是东湖一草。
    4、《皇帝战争》,作者是寒江。
    5、《雪落无声》,作

    2024-09-23
  • 男友说思思绪万千,女友说好好生活

    关于自己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的说说句子1、不指望任何人心疼我,这段最难熬的日子还得自己走,委屈和心酸也只有自己知道,你所有的情绪,在别人眼里都只是轻描淡写,没人懂!
    2、没有一

    2024-09-23
  • 未经允许就强迫学习,导致孩子生活压

    怎样的情感下会让你失去理智?我可以给您提供一些信息和建议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和处理它们的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的情感和情感反应都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人

    2024-09-18
  • 有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遍布着挫折,真

    有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遍布着挫折,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生本来就是曲曲折折的,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人就是通过克服挫折才能成长成熟起来的。
    一位哲人说过生活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