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某些子女成为父母后,依然对其父母不好
为何有些子女长大成家后,却对父母越来越没耐心了,很容易烦躁?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非常用心,有的父母可以说已是过度关心。容有书君唱个反调,希望父母们能够反省自己的做法。
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大多数父母都有种使命感,希望孩子有知识、有能力、过上好生活,就不遗余力地帮助下一代。
他们觉得孩子不容易,肩负着父母的无限希望,拼命在学习的路上、职场上挣扎。身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累,所以能帮的一定要帮。
父母们声称“孩子我们不能不管”时,忘记了自己的需要,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生活,也不知道怎么过自己的生活,好像他们已经不属于自己。他们默默地付出,全力以赴地为孩子提供帮助。
他们把照顾子女和孙子女当成自己的责任,甚至把照顾和帮助子女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自认为这样牺牲的行为很伟大,大多数人还在能为孩子发挥着余热而骄傲和自豪。
他们处处冲锋在前,吃苦受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钱在自己身上,各种放不下,既然生了孩子就为孩子活。认为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把管理的责任延伸至儿女的家庭中。
其实,这未必不是对孩子的不放心、不尊重,也属管得太宽,管得太多。
孩子对父母越来越没有耐心主要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他们想得到父母的尊重,也想作主自己说了算,
1.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行为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基本上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形。
每个孩子的性格除了遗传,还受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时间虽然只是几年,但影响最为深远。
那些在长大后对父母爱理不理,没有耐心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多半也被父母这样对待过。父母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却感受到了孩子的没有耐心。
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怎么有耐心,喜欢对孩子大吼大叫,乱发脾气,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长身上就只能学到用负面、糟糕的情绪去处理自己负面的烦躁情绪。
想要孩子能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真的就要努力做到理想中那样的行为。
2.孩子是想得到父母的尊重
父母少插手孩子的事,尤其是孩子家庭的事,免得自己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既不能帮助到孩子,又影响自己的心情。
不要认为孩子觉得父母烦躁就不爱父母了,甚至讨厌父母了,其实质不过是亲子交流相处模式的情绪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道德问题。
既然他们在生活中压力山大,听父母说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或不着边际的建议,被干预太多,想反驳又没有必要,想解释也没有耐心,有的孩子会表现得温婉一些,有的就干脆不耐烦地说"不要管我的事情"。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自己经历一些事情,家长不必干预太多,在礼貌问题上也不必计较太多。
有的时候,孩子外在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内心上还是尊重家长的,他们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并且坚信自己有独立的能力,家长不必怀疑。
3.孩子已经成家想要自己做主
已经成家的子女应该是成年人了,经济也该独立了。但是有的父母就是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不会退出孩子的生活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还是在不断地、无微不至地干预孩子的生活。
孩子对父母的帮助既爱又怨。爱的是自己在家事上省了很多时间用于工作和应酬,小家庭有老人的支持,家庭世务被安排得顺当、安稳。
怨的是父母在自己家里当家作主,孩子有话不能说,一说,父母就摆出功臣的样子,一点委屈都受不了。
有些经常发生的事,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己饱受了在父母面前没有话语权之苦,又加之父母爱唠叨罗嗦琐碎,父母以长辈的身份尊严为上,使得自己很受伤害。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自我,在与父母相处时也会"没大没小",直言相告,甚至带有情绪,不再小心翼翼地跟父母说话,想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一下,说出来的话也就让父母难以接受。
父母不要拘泥于形式上的毕恭毕敬,不要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正确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要干涉太多,要让孩子成为有思想的人,你得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后果如何由孩子自己承担。
只有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他们才会获得切身感受,因此产生的经验、教训都才会对孩子有用。要不,怎么说“路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呢”。
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要让孩子强就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不让他们自己做怎么能强起来?孩子强起来才会尊敬父母,就不会因为自己弱而抱怨和不耐烦地对待父母。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再为他们操太多的心。
有书君觉得孩子成年,父母已经完成自己的养育任务,"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任其发展,父母就不用再担心他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处处照顾限制。
生活就是老师,他们能够自己学会处理解决问题,没有父母的包办代替,他们才能更强大。有能放下的父母才有能力强的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情谊最真,为子女操碎了心。但要适可而止,不用时时事事都记挂于心,更不能以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地表现出自己不能受委屈。
但愿父母们能够愉快地退出孩子的生活,平时少插手,但他们请求帮助时不要袖手旁观,不要对孩子的没有耐心而太玻璃心。
退出孩子们的生活,“距离产生美”,你少说话,他们就不会动不动就烦躁,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可以试试。
希望每位父母都有健康的身体,有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孩子长大以后为什么对父母不孝顺?
为什么有些孩子越长大,对他们的父母越失望?
01
自己的父母从小偏心,但那时候只觉得很难过,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捡来的罢了!那么他父母都是如何偏心的呢?
家里有任何好吃的,父母都会给藏起来,偷偷拿给弟弟吃,还不允许弟弟给自己吃一口,一旦敢偷吃,父母便会用最恶毒、最脏的话来骂他。于是他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非常偏执,伤心难过的时候拿小刀子划自己的手掌。
后来大了一点,只要家里有什么农活,都会赶着自己去做,而让弟弟在家里吹风扇看电视。
自己在家里没有饭吃,不要紧,可如果父母回家听到弟弟说饿肚子了,准会骂他为什么不给弟弟做饭?甚至还要罚他晚上不准吃饭。
长大以后,读者就自己出门打工了,包括后来结婚都是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
父母说没有钱,也不愿给带孩子,由着他随便过什么样的日子,父母不疼爱自己就罢了,对自己的孩子也冷漠无情。
可弟弟就不一样了,结婚时有车有房给彩礼,并且在弟弟结婚后,心甘情愿给洗衣做饭,对弟弟的孩子更是宠溺。这些就算了,家里只要有花钱的地方,准会向自己开口,有时候还会主动索要自己家里面的东西拿给弟弟。
正因为如此,读者对父母越来越失望,越来越寒心,而读者的失望,来自于父母的偏心。
原来,父母真会偏心的,所谓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过就是用来安慰那个不受宠的孩子罢了!
02
再讲一个之前跟我关系非常好的同事的经历。
有一年春节前,领导问我们,有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加班?当时所有人都沉默了,唯有那位同事站了起来,他说我今年想留下来。
据我所知,他两年都没有回过家了。
所以事后我就问他:“你都那么长时间没回去了,就不想家吗?你父母不会打电话让你回家过年吗?”可是你猜他怎么回我,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用着极其冷漠的语气,说:
“他们不会想我的,他们只会想我的钱,只有缺钱的时候才会想到我。”
这才知道,同事从小长到大,都不知道被父母疼是种什么滋味,在父母的眼里,他小时候是干家务活的工具,长大后是赚钱的工具。
只要父母给他打电话,准是来要钱的,没有钱也得逼着要,让他自己想办法。
更甚至说过什么话?父母说过:“没有钱,你这么多年在外面怎么混的,出去借也得给我们,要想断绝关系,把从小养你的钱,供你读书的钱,都还给我们,不要多,一百万。”
有时候他连房租都交不起了,也从未得到过父母的一句关心。
父亲嗜赌成性而且酗酒,很早就不干活了,而母亲只顾着自己吃喝享受,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还不清的债。
同事的失望,来源于父母的自私。
03
朋友阿南跟我讲过,他对父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望的,从他毕业以后。
小时候,阿南一直觉得父母很爱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也从来没有怀疑过父母对他的爱。
直到他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四处碰壁,就在家里待了近半年。
阿南说,那半年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半年,也是人生中最心酸的半年,黑暗心酸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父母对他的嫌弃态度。经常拿邻居谁谁谁来和他比较,说同样一起长大,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更多讥讽、更多刺耳的话,没法儿在这里说出来。
稍微轻微的有:“谁知道我们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没有出息的儿子。”“整天就知道在家里啃老,什么时候能离开我们?”“能不能别让我们看到你,再找不到工作就去外面收破烂。”
后来阿南赚到了钱,父母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但是,在阿南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听到父母一句安慰、关心和鼓励的话,有的只是讥讽、数落和打击。结婚以后,让阿南失望的地方还有,那就是父母很现实,眼里只有钱。
如果阿南给父母钱了,那么什么都好说,如果一段时间没给,回到家里连鸡蛋也舍不得给吃。困难的时候求父母来帮忙,父母也直接拒绝,在家里只顾着自己享受,渐渐就觉得,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多伟大,染上了现实的色彩。
阿南的失望,来源于父母的虚荣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