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利益时,人是善良,反之则反”,你如何看待此观点
2022-10-31 07:51:16 来源 : 网络 作者 : 听雨楼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之分?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善和恶同存于心中。在某种时候,善体现出来,大家就觉得他是个善人;在某种时候,恶体现出来,大家就觉得他是个恶人。有时候,做同一件事,在一部分人眼里认为他是善人,在另一部分人眼里,认为他是恶人。比如,一个人劫富济贫,被劫的人认为他做的是恶事;被救济的人却认为他做的是善事。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当他做的事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时,大家就认为他是好人;反之,就是坏人。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
我认为普遍原理,即客观规律是判断所有事物的合理性的最原初的根据。 符合普遍原理的事物在合理性上无差别,不符合普遍原理的事物构成了绝对意义上的“恶。” 人的所有行为如果仅仅出于本能,即符合普遍原理,人性具有合理性,不构成恶,但实际上,人的绝大部分行为和结果不是出于本能,而是根据自我意识(思维); 以自我意识为根据,对于人类具有普遍性,也构成了人类的特殊性和本质; 自我意识(思维)使人类有能力把自然规律异化为现代科技,成为几乎可以无限地满足欲望的工具。 所以“恶”是人性的本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孔子说:性相近. 孟子说:性本善 旬子说:性本恶. 其实,每中说法都有道理.性本善:人一出生就想一张白纸,后来才会污染.性本恶:人一出生就有吃,喝,玩,乐的贪念,所以恶.后来要受教育等,让自己走回善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无从考证。就如鸡和鸡蛋的故事。要说“人之初,性本善”那是儒家的思想。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却更能说明人性。 生活中,虚伪的面具戴着终究很累。网络里,人的本性暴露的却很坦荡。想哭就哭,想爱就爱,想恨也可以恨,只不过,恨是飘渺的,终究持久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ID的消失,会淡忘的很快,又能恨什么呢? 而爱,却会记的好。快乐的时刻与开心的话语,偶尔回味,也如咖啡般香醇。放肆的时候关于人性的问题 希望得出比较好的结论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 人性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和对假恶丑的厌恶.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9年4月全新诠释了人性: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当人理智的释放人性的自由时,自我的良心就给予意志上的平等,自我的欲望就回归到美善的表达,爱的情感随之产生,人就会在人格上得到某种满足,身体上的满足是快乐,心灵上的满足是欢喜,这种人格(身心)上满足就是幸福。人性就是爱的满全,当真理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爱时,爱是法律精神的源泉,爱是人良心的机能,爱是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回应和给予。爱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最高表达,因为人人都拥有真理,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质,如何看待“人性”?
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以后一种涵义居多。(来源: 人性 南丰公益书院 ) 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