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在不走出地球的情况下对地球的形状有怎样的认识?认识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为什么他们有这些想法?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约100年后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 因为古代科学及时不发达,对于地球的认识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手水平和认知程度,所以对于地球的形状描述的并不准确。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地球,他们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来确定地球的形状,所以才会有那些想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地球认识的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就越来越科学。古代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有以下几种主要认识:
1、盖天说、
盖天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讨论天地结构的体系,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就像一个扣着的大锅覆盖着棋盘一样的大地。
2、浑天说
张衡在《浑天仪注》一文中写道:天就像一个鸡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黄,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这是对浑天说的经典论述之一。
扩展资料:
盖天说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运动一年中有七条道路,称为“七衡”,最内一道叫"内衡",夏至日太阳就沿内衡走一圈。
最外一圈叫“外衡”,是冬至日太阳的路径;其它节气里,太阳沿中间的五道运行,这就是盖天家的“七衡六间”。
他们还主张,太阳只能照射16.7万里,超过这个距离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因此白天就是太阳走到距离我们16.7万里以内的范围,而晚上则在该范围之外。
浑天说认为天球北高南低,绕通过南北天极的轴旋转,垂直于南北极轴把天球平分成南北两半的大圆就是天赤道。
与赤道斜交成大约24度角的大圆是黄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过日心并与天赤道平行的圆是太阳的周日平行圈,它代表着太阳每日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天球绕南北极轴旋转一周就是一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浑天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盖天说
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中国古人对于地球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理论:
一、盖天说
盖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宇宙学说。这一学说可能起源于殷末周初,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早期的盖天说是认为天圆地方的,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
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正是以持这种见解的盖天说为依据的。
还有一种形成较晚的盖天说提出天是球穹状的,地也是球穹状的,两者间的间距是8万里,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通常把日月星辰的出没解释为它们运行时远近距离变化所致,离远了就看不见,离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
二、浑天说
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代汉族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象中,地球就像一个蛋黄。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
扩展资料:
地球的诞生和演化: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
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盖天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浑天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
古时人们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地球的样子曾流传过许各传说和神话,人类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想象来认识地球。例如,中国的古人观察到“天似穹窿”,就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西方的古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就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学者们试图通过自然哲学来认识地球.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为圆球的说法。
又过了两个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等自然现象也认识到大地是球形,并接受其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发表了“地球”的概念,但都没有得到可靠的证明。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证实了“地圆说”。稍后,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在《浑仪图注》中对“浑天说”作了完整的阐述,也认识到大地是一个球体。但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又说天圆地平.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是很不明晰的。
从公元6世纪开始,西方在宗教桎梏之下,人们不但不继续沿着认识物质世界的道路迈步前进,反而倒退。相反,中国的科学技术这时却在迅速发展。
公元8世纪的20年代,唐朝高僧一行派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平原进行了弧度测量,其距离和纬差都是实地测量的,这在世界尚属首次,并由此得出地球子午线1度弧长为132.3公里,比现代精确值大21公里。
之后,阿拉伯也于9世纪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弧度测量.由此确认大地是球形的.但由于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其真实形状都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直到400多年前的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才得以事实证明,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球体。
古代的人类是怎样辨认地球是圆的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的观念解释。,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 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型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麦哲伦还通过一次航海 ,进一步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扩展资料:
1、去港口:当一艘船驶向地平线时,它不会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它不再可见为止。相反,船体似乎先下沉到地平线以下,然后是桅杆。当船只从海上返回时,顺序相反:首先是桅杆,然后是船体,从地平线上升起。
2、仰望星空: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的可以看到不同的星座。可能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北斗七星。在北纬41度或更高的纬度能看到,而在纬度25度以下的南方根本看不到,而在北纬地区,北角上的北斗七星只是勉强的分布在地平线上,刚被看到。
3、观察月食:亚里斯多德还支持他的观点,即在月食期间,地球在太阳表面的阴影是弯曲的。由于这弯曲的形状存在于所有的月食中,尽管亚里士多德正确地从这个弯曲的阴影中直觉地知道地球是弯曲的,换句话说,是一个球体。
4、“上树”:如果地球是平的,无论你的海拔是多少,你都能看到同样的距离。所以在一个城市,你应该可以看到另一个城市的灯光。但事实是,你很难看到,无论用不用望远镜。这是因为地球的曲率把我们的视线限制在5公里以内,除非你爬上一棵大树,或者爬上一座山,从高处往下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