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禅定从爱情中解脱出来?
如何禅定?
因戒生定 以戒为师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够获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规则。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原则是很简单的。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论中,我们不知道该请问想要获得神通必须要进行 持戒 禅定 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启智慧 获得神通吗 我便有了以下的疑问
持戒 禅定 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启智慧获得神通 即佛教的戒定慧? 戒是戒,定是禅定,而慧指的是佛法的“见地”而不是神通。 一般来说,神通的开发是通过禅定(非指报通依通之类神通),但至于是否一定要需要戒律,不是很了解。外道也有神通。但如果不持戒律,不能证圣果是一定的。 持戒必须要素食以及不近女色吗 素食 情欲与开启智慧 获得神通有何关联 ? 不同身份的人所持的戒律并不一样,如果是居士的话,只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不是指不近女色,而是指不能发生不正当性行为。吃素的话,也并不是戒律,佛教开许吃三净肉的。 除持戒 修行禅定外还有何方法能够开启智慧 获得神通? 神通还有几种情况可以获得1 前世果报成熟 天怎么做到禅定?
修习禅定对于学佛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项必修课,是调整好自己的身心,专注心念的好方法,也是出智慧最快捷的法门,所谓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智慧,可见修习禅定是多么重要!
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修禅定也一样,在一切修行活动中,修习禅定可以说,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很容易遭遇障难,盲目修习,很容易出毛病。当然了,修习禅定必须注意的内容很多,多到可以编上千本书,这些咱先不说,咱先说说什么是“禅”?什么是“定”?这最基本的都搞不清楚,谈什么障碍,说什么四禅八定,为时好像有点早!
那么,什么是禅,什么是定呢?对于这个问题,可能禅宗的祖师最有发言权,咱们一起看看六祖慧能大师怎么说。
《六祖坛经》生禅品,是这样说的“外离一切相叫作禅,内心不乱叫作定。外禅内定,就叫做禅定。”
慧能大师的意思很明白,“外禅内定”,内心自性本来清净,如如不动,可是外面的风动也好,幡动也好,你一着这个风动、幡动的相,内心就乱了,也跟着动起来,这不是真定,所以要外不著相,离一切相,这就是“禅”。外不着相,风动也好,幡动也罢,内心不动不摇,这样的不动,就是“定”。
既然六祖大师说“外禅内定”,那么是不是,禅是禅,定是定,一个在外一个在内呢?当然不是,禅定本是一体,没有内外、先后、优劣之分。定是体,禅是用。就如电灯一样,灯是体,光是用,没有灯,谈不上光,没有光,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也就不叫灯了。也就是说,禅时定在禅,定时禅在定,二者本无差别。
弄懂了什么是禅,什么是定,明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怎么修习禅定才是正确的呢?
传统的做法,当然离不开打坐,我们称为坐禅,就是先找个蒲团,再结跏趺坐,把身心调整好,然后专注于某一对象,使心不散乱,即所谓摄心一处,万念归一。
这种修行的方法,不仅仅是禅宗的独门绝技,而是很多宗教,甚至普通百姓,静心调心的共法,不论他们是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多是静心调心,小到使身心协调,大到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修行高的,据说还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也好,小也好,都说明这是个好方法。
这种传统的修习禅定的做法,禅宗又赋予它新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它新的现实意义,就是说,真正的禅定,不仅仅是在静坐时,做到心不散乱,内心安定,而是要在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处,行住坐卧上都要做到心不散乱。“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并不是真正的禅定,而是禅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禅有了新的形势,不仅仅是坐禅,还有如农禅、禅茶、武禅等等。
不论它是什么禅,核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外离一切相”,“内心不乱”。只不过“相”不一样而已。就像《圆觉经》上讲的“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不仅打坐时内心不乱,更要在行住坐卧中时时处处,做到内心不乱。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只不过,山只是那座山,河只是那条河,不再因风皱面,不再为雪白头。“相”还是相,但心不再执着,不再随着相而流转。
所以说,真正的禅定,是在现实生活中修行,一切时一切处上磨砺,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时处处对境不生心,这样才能不退不转,如果只是常坐不动,看心观静,不动不起,就把禅定搞颠倒了,执着于此,就会沦为枯禅,于己于人,有害无利。就像当年舍利弗宴于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一样,不仅不是正道,反而会成为修行中的障碍。
人常说:修行修行!关键在行,口说,心里知道,但不能力行,就如说食物多么多么有营养,但没有吃到肚子里一样,再有营养,谁也吸收不了。出世也好,入世也罢,真正的意义在于普度众生,在于行,在于实践!
世间万法不离其宗,所有的法门,所有宗派的义理,都是要在理上知,在事上磨,知行合一,方得成就,您看哪位神仙、哪位佛菩萨,不是先要在人间,在这个婆娑世界走上一遭或者百千万亿遭,才能成仙,才能成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