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长恨歌最后2句就是在写白居长安不容易的白居易的爱情么,请跟我说说他的爱情,用一则故事?
《长恨歌》到底表达了白居易什么情感呢?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扩展资料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恨歌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恋情吗?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此时的唐朝正是中唐,白居易正好三十四岁,白居易曾经深爱过一位名为湘灵的姑娘,但由于门第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原因,为前途计,白居易被迫与湘灵分离。
陈寅恪先生说:“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由于社会背景的原因,白居易无法能与湘灵结合,但是这段恋情让他刻骨铭心无法忘怀。后来白居易还写了期间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白居易发誓自己不再结婚,正是由于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对白居易的一生的感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长恨歌》感情基础,白居易在抒写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中,就不免会加上自己的个人情感,所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比较符合。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上部分是对史实的描写,下半部分是由史实转向民间传说。
在《长恨歌》的开头写到“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段话与史实完全不符合,史实是杨玉环本是李隆基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李隆基看重,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
既然白居易在杨玉环身份上避讳,那批判玄宗重色误国的意义在何处。由此可见白居易正是由于为了切合爱情这个主题才把杨贵妃的身份浪漫化,把唐玄宗求佳人的心情急切表达出来。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夜雨闻铃肠断声”这部分为描写史实部分,只有三句话描写了杨贵妃的死:
第一句是“六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意思是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第二、三句:“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这三句话描写出杨贵妃被刺死前和后,唐玄宗的心理活动变化,从无可奈何到救不得再到回看血和泪。其中“无奈何”,表现出唐玄宗处于一种挣扎纠结的境地,当时候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六军停滞不前,要求处死杨贵妃,作为一名君主,最无奈的时候就是在江山与美人中抉择。
唐玄宗最终选择了江山,处死杨贵妃,但是并不代表唐玄宗不爱杨贵妃。再之,杨贵妃被处死,唐玄宗掩面痛哭,但是却不能下手救下她,身为一国之君,他需要稳定军心才能留住自己的江山。
在这个时候,唐玄宗是痛苦与无奈并存的复杂心情。在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表现出无比的心痛,在离去此地的时候,他回头远远地看着洒在地上属于杨贵妃的金银首饰,他心里是后悔不已,但是迫于现实,他只能痛哭流涕。
在这里的三句话,与文章的“长恨”的主题所呼应,他表现出唐玄宗下旨处死杨贵妃的无奈的心情,同时与下文中,唐玄宗思念杨贵妃,派道士寻找杨贵妃的下落所呼应。
正所谓有多少后悔,就拿多少东西补救,但是在现实中的唐玄宗,只能独自一人承受死去所爱之人的断肠之痛。“长恨”的主题呼之欲出,长恨是唐玄宗的长恨,他的无奈的抉择,造成了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实际上也表达了白居易的长恨,由于现实与母亲的阻挠,导致自己并不能与心爱的人共度余生,发生在自身的爱情悲剧,通过《长恨歌》这首诗表现表现白居易对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最后看文章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是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唐玄宗在马嵬坡事变后由于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所以派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下落,两人在天宫上相遇,并且发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感慨。
在此部分花了大部分的笔墨通过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表现了两人的爱情。同时也表现出白居易本人希望自己的爱情与唐玄宗杨贵妃一样,能够不受现实的阻碍,做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地步。
虽然在上部分的史实描写部分是唐玄宗处死杨贵妃,但是实际上,这是唐玄宗人在现实处境中身不由己的无奈做法罢了。在描写这一部分,写到唐玄宗最终于杨贵妃相遇,实际是白居易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的歌颂,同时也表达了白居易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从文章的整个布局来看,对杨贵妃与唐玄宗的讽喻并不存在,虽然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花了一定的笔墨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但是并不代表是讽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所造成的安史之乱。
在笔者看来,白居易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反而是为了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的深切,这样的描写方法并不存在讽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