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壮壮妈是什么梗
性别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正常情况下,3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树立男女的性别概念了,那时他就开始知道有男女之分了(此时期就可以简单地进行性别教育),而只有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才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从幼儿期过渡到青春期,孩子的聚焦点也集中到接受社会知识上,这整个阶段叫做性别意识潜伏期。因此,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能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人格,为以后乃至整个人生更好的处理两性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3-6岁儿童需要性别教育
科学调查显示,孩子所接收的性别教育,幼儿阶段的作用要比青春期阶段更加显著。很多实例发现,对同性产生爱慕之情的人多半都是幼儿阶段的一些经历所导致。但是,在中国,性别教育还不够完善,幼儿园里小朋友不论性别共用同一厕所的状况时有发生,全然不顾分厕对孩子辨别性别的重大影响。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幼稚园,都应该意识到性别教育对三岁至六岁的孩子来说非常关键。应教导一些相关基本知识,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可以保护好自己。
孩子说谎是否要要当面拆穿?
有这么一个案例:两岁十个月的壮壮和小乐在一起玩。小乐说,自己的爸爸是警察,壮壮也不甘示弱,大声说自己的爸爸也是警察,每天都开警车,腰里还别着枪。壮壮妈在旁边惊讶不已——自己的老公根本不是警察!
孩子说谎不要当面拆穿。
教育误区:
在家长们心中,普遍认为说谎是品行问题,必须及时纠正。但三岁前的孩子所谓 “说话”与品行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他们有时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自己的想象。如果“谎言”被当面揭穿,会使孩子充满挫折感,丧失幻想能力,变得内向。
专家支招: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里充满想象、幻觉、自我中心的诠释。说爸爸是警察,可能是因为壮壮想借此来消除“爸爸不是警察”的遗憾,恰当的做法是不要当面拆穿他,事后可以肯定孩子喜欢警察的情感,让孩子觉得妈妈是理解他的,然后我委婉地表示“爸爸是警察”只是孩子的想象。点到即可,无需过分深究。
说谎,其实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经历,在遇到孩子“说谎”的问题时,希望家长能从容应对:
把谎言理解成孩子的希望。每个孩子在群体之中,都会体验到孤独、消极的感觉,也许他感到某个孩子对自己存在威胁,或想让自己感到更强大。家长应分析、理解孩子的情绪体验,作出积极的提示。
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使他的情绪放松;在听到他说谎时不表态,而是微笑着走开。这样能给孩子一些空间和自由。
个人建议
说谎,其实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经历,在遇到孩子“说谎”的问题时,希望家长能从容应对:
1、把谎言理解成孩子的希望。 每个孩子在群体之中,都会体验到孤独、消极的感觉,也许他感到某个孩子对自己存在威胁,或想让自己感到更强大。家长应分析、理解孩子的情绪体验,作出积极的提示。
2、充分地肯定加上委婉地否定。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使他的情绪放松;在听到他说谎时不表态,而是微笑着走开。
银趴是什么梗?
银趴的真正意思应该是轰趴,这是国外的一种活动,轰趴是英文“Home Party”的英译汉发音,轰趴真正的含义也就是私人举办的聚会私人派对的意思。
本来是一个比较正经的词语,但是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轰趴这项活动已经越来越不正规了,慢慢的轰趴就变成了不正经的代名词,所以如果有女生说要去参加轰趴,那就不简单了。
所以银趴的意思其实就是轰趴,只不过不是正经的轰趴。你不准参加银趴,意思就是我们不带你玩了。
银趴的出处
你不准参加银趴原话出处是电影《雷神4》里面雷神索尔向宙斯的一段对话。雷神索尔向宙斯请求帮忙,宙斯不屑于帮索尔,并且把他绑了起来。
然后说了一句“弹指神功”,然后脱掉了索尔的衣服,然后索尔大骂了一声,你弹得太用力了。本来是一个很搞笑的桥段和台词,但是传到国内之后,经过演变变成了,你不准参加银趴。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哪个年龄段给他立规矩,错过了会怎么样?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火车上,熊孩子们追逐打闹,尖叫嬉笑的声音让车厢鸡犬不宁;
餐厅里,熊孩子们淘气打闹,影响到他人用餐;
当我们在抱怨熊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抱怨这些孩子不守规矩,在公共场合大闹、喊叫。
这样的孩子,在什么地方都没有规矩,而背后原因,都是父母没有管好,给孩子立好规矩。
该什么时候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其实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做起来了,不然等他长大了,家长的规矩就立不起来了。
兜妈在和亲戚们吃饭的时候,见到7岁的小侄子壮壮,就表现得很没有规矩。
上菜前,壮壮上蹿下跳的,在椅子上不安分,吵着要玩手机,壮壮妈不给,他就掐着妈妈的脖子去索要,壮壮妈无可奈何,只能给他了。
上菜的时候,服务员还端着盘子没放到桌上呢,壮壮看到自己爱吃的烤鸭,马上就伸手把鸭腿给抢下来,自己啃着吃了。
一顿饭下来,壮壮的行为被大家批评,壮壮妈也叹着气说:“唉,这孩子,真怪我没教好他,现在好好教他规矩,不知道还来得及吗?”
虽然不想打击她,但孩子已经7岁再立规矩,真的有些晚了。
给孩子立规矩的时期,一定是要从孩子2岁时就开始,在6岁之前,就给孩子立好规矩。
为什么要挑这段时间呢?
在孩子2岁前,他还没有规则意识,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也很难控制好自己的行为,通常是家长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这时不必急着给孩子立规矩。
从孩子2岁后,孩子开始进入规则的敏感期,也有了自己的意识和简单的判断能力,这是他第一个独立期,也是叛逆期,特别喜欢说“不”,来证明自我。
在这段时间,只有家长好好管教,给孩子利好规矩,并让他懂得自己要守好规矩,他才能学会自立;
如果家长什么都不管,那孩子就会我行我素,之后再想给他立规矩就难了。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曾提出:6 岁之前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
这是因为,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难免会遭到反抗,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反抗无非就是撒泼打滚,
可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的反抗可能就是离家出走,甚至做出更极端的举动!
最近四川有个13岁的叛逆女孩,因为和母亲争吵,就跳楼自杀。
如果家长想着孩子长大后再立规矩,那可就晚了,孩子2岁到6岁间,该立的规矩一定要立好!
立规矩不能这么做
很多家长都说,我也经常去给孩子立规矩啊,但总是不管用,说了孩子也不听,真不知道怎么办。
有时候,可能是家长的方式不对,给孩子立规矩时,有种方式一定要避免。
那就是打骂训斥孩子来立规矩。
很多时候,家长看见孩子不守规矩的情况,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对,自己心烦,就随意大骂孩子一顿,甚至揍一顿,以为这样他就能记住了。
但其实,想要真正建立起一个长期的行为,让孩子一直守规矩,形成一种习惯,是需要时间的。
习惯形成的背后,是大脑构建起一系列的神经突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动地去遵守规矩。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想要初步形成一个习惯,需要3周的时间,想要让这个习惯稳定下来,则需要3个月。
如果家长觉得打骂孩子一顿就能给孩子立好规矩,那是不现实的,就算孩子因为害怕当面妥协了,背后还是会偷偷违反那些规矩。
长期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没有自尊。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方法,刚好是“打骂一顿”的反面,要做到“温和而坚定”。
“温和”,是指家长要控制好情绪,不能生气,语气平和,跟孩子讲道理,说为什么要守规矩,在管教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爱。
“坚定”,是指一旦向孩子说明规矩,家长就不能妥协。
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在立规矩的时候却很难达到,家长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1. 不能因为哭闹妥协
比如关于看动画片,家长和孩子说好,一天只能看一集。
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孩子看完一集还想看,抱着电视、平板不肯撒手,甚至还开始哀求、哭闹。
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人家,经不过孩子的眼泪,最多坚持5分钟就妥协了。
但这样,孩子就知道能用哭闹来威胁家长,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还会变本加厉,哭1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直到家长妥协。
在立规矩时,遇到孩子哭闹,家长可不能心软,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态度,可以用平静的声音对孩子说“哭是没有用的,该守的规矩还是要守”。